釋放疼痛:重新訓練你的神經系統,療癒身體,克服長期疼痛的祕方
0~2%
商品描述
作者:莎拉.華倫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1100203 ISBN:9789864779727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從神經科學結合身心學(Somatics)視角, 完整剖析疼痛生成與療癒修復的專書! 透過身心學技法,改變動作模式, 重新訓練神經系統,釋放長期緊繃的肌肉, 你將擁有預防、減緩和消除許多疼痛狀況的能力。 腦科學博士暨神經科臨床醫師 鄭淳予 身心學博士暨台東大學身心整合教授 劉美珠——專序推薦 台大前校長 李嗣涔 疼痛醫學會理事長 溫永銳 台灣運動醫學權威資深主任醫師 Dr. 53 林頌凱 物理治療師 阿舟——好評推薦 我運用臨床身心學練習來訓練神經系統至今已11年, 這段時間身體像是時光逆齡倒流, 從未想過我40歲的身體竟比20歲時感覺更好!——莎拉.華倫(作者) 人們常被灌輸一個理論: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走向疼痛與毀壞是必然的結果。生化研究員以開發新藥來管理疼痛,外科醫師以手術來修理磨損的關節,結果常常是,症狀不見得改善,還讓我們承受新的不適。事實上,折磨著年齡漸長的身體疼痛,絕大多數是我們自己引起的,源自於每天使用身體的方式,也就是我們行、走、坐、臥、站的姿勢。 這本書探討迷人的疼痛科學,書的前半從神經科學角度完整而有系統地探討疼痛的種類與形成原因,以及動作模式習慣化導致的長期肌骨問題。後半以臨床身心學(Somatics Education)來說明如何應用並幫助神經肌肉模式再教育,以減緩疼痛。 臨床身心學是一種神經肌肉教育方法,幫助釋放長期緊繃的肌肉,恢復自然的姿勢、動作,還能消彌疼痛——這一切都無需仰賴藥物或手術。大腦比我們想像的更具可塑性,只需要簡單的練習操作,每個人都能學會療癒長期肌骨疼痛的方法,還能預防未來疼痛、受傷與關節困擾的形成。本書搭配十二支線上中文配音影片,讓你進一步掌握身心學技法,在家輕鬆練習,拿回健康的身體,成為自己的療癒師。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一 面對疼痛,我們「可以」改變! 鄭淳予 推薦序二 以疼痛為師——從身心學(Somatics)觀點看待身體的不適 劉美珠 台灣各界身心專家推薦 李嗣涔、林頌凱、溫永銳、阿舟 譯序一讓疼痛專科醫師惺惺相惜的一本疼痛書 楊琢琪 譯序二化被動為主動,身心學帶我走出疼痛 李忻怡 前言 為何我們會陷入疼痛之中 第一章:疼痛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第二章:我們是怎麼感覺到疼痛的 第三章:為什麼壓力讓疼痛惡化 第四章:我們如何發展出肌肉記憶 第五章:為何我們會喪失控制、感覺與覺察 第六章:常見止痛治療的好處與缺點 第七章:身心學教育的演進 第八章:臨床身心教育 第九章:壓力與姿勢 第十章:為何我們會彎向一側 第十一章:個性與姿勢 第十二章:自動化的模仿 第十三章:運動員訓練 第十四章:我們的模式如何導致常見的疼痛 第十五章:如何讓自己脫離疼痛 第十六章:往前邁進(搭配youtube中文配音影片練習) 自序/導讀 〈推薦序二〉 以疼痛為師 ——從身心學(Somatics)觀點看待身體的不適 劉美珠 國立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教授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身心學博士(Somatics Study)Body-Mind Centering® Certified Teacher GYROTONIC® Master Trainer GYROKINESIS® Pre-trainer Polestar Pilates Instructor 「疼痛」不是壞事,而是身體發出的訊息,它提醒我們需要休息與調整,它提醒我們身體需要好好的被照顧,並滿足其基本的需求,它也提醒著我們要注意「身體」每個當下的運作狀態。 「疼痛」是人體天然的警報系統,沒有疼痛的能力,身體無法保護自己,也無法得到適時的調整;藉由疼痛的感覺,感受身體的存在,也感受身體的運作方式,進而傾聽身體的內在節奏,重新尋找一個和它工作的方式。 真誠地面對自己的「身體」,謙卑地面對「疼痛」, 並以微笑來接受「疼痛」帶給「身體」的衝擊,自然而然,你會知道該如何來面對身體,進而面對自己,減緩疼痛。 「身體」是什麼?「疼痛」又為何?疼痛是上天給你的處罰?還是一個人存活下來的另一種磨練和挑戰?你是個倒楣、可憐的不幸者?還是擁有了一個認識自己,和自己更親密工作的最佳機會?一念之間,存乎個人。與其怨天尤人,對身體忿恨不滿,還不如重新體認自我對待「身體」的態度,以及學習如何面對「疼痛」帶來的不適。當你能夠坦然地面對自我的身體疼痛,放下抱怨與自哀自憐,才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傾聽身體,瞭解疼痛的原因,進而尋找一個和它相處的新模式;如此,也就能逐漸清楚地瞭解自己,更欣然地面對自己,走這一生。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由於商人的操弄、媒體的操作,以及學校教育的忽視下,身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被扭曲了,人們逐漸迷失了身體,也迷失了自己。然而,許多藉由身體探索而解決了自已身體疼痛的人們,卻在世界各地開始提出以「身體為師」,學習傾聽身體的法則與原始律動,瞭解與身體溝通的語言及形式,進而發展出許多方法。他們藉由身體重新認識自己,並從瞭解自己,進而更喜歡自己且接受自己的身體,或甚至面對自己的病痛。他們都一致強烈地呼籲:「該讓富有心靈與智慧的身體(mind body, the thinking body, body knowing)抬頭說話,讓『身體』與『心智』合而為一,互為主、副,並共同合作」;也藉由許多實際操作的身心技法(somatic approach),提供人們與自己身體工作的管道,逐漸形成身心學(Somatics)這個新領域。身心學(Somatics)的興起,基本上就是源自於個人為了解決自己身體上的一些疼痛、問題,或是對身體現象的好奇,進而對自我身體的重新探索,隨著不斷體驗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