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附典藏書盒)【每冊均有故宮授權雷射防偽標籤】
商品描述
作者:蔣元樞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1130801 ISBN:9789570873948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 國立故宮博物院授權出版 # # 建築史學者李乾朗教授專文導讀 # 收錄彩繪圖文七十九幅,記錄了清乾隆年間, 臺灣知府蔣元樞所建設的各府署機構和公共建築。 珍貴的臺灣史文獻,再現兩百年前台南府城的絕代風華。 「這本罕見的圖文並茂古書,臺灣先前曾出版過,但坊間已不易購得,此次聯經出版社以最嚴謹的方式,彩色精印,對愛好臺灣古蹟的人士而言是一大福音。不但可與現存實體建築作對照,對一些早已消失的古建築也可以緬懷,更重要的是這些精美的彩色圖樣,詮釋中國古建築的設計哲理,給予今天的建築師無窮的啟示。」 ——李乾朗 蔣元樞在清朝乾隆年間(一七七五至一七七八)擔任台灣府知府,是最年輕、同時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多建設的行政首長。雖然他只在台灣任官三年多,但對整個台灣,尤其是台南府城,留下難以抹滅的建設功績。 蔣元樞約三十七歲時來到台灣,四十歲任滿離任,四十三歲過世,他在台灣的這短短幾年之間,除了修海防、增建砲台,也興辦書院,平均每個月至少完成一項建設。台南的許多古蹟或多或少都有蔣元樞留下的身影。 《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是他是卸任臺灣知府以後所編繪製作,內含紙本彩繪的三十九幅圖(一張遺失)、四十幅圖說,共七十九幅,記錄了他在臺建設的各府署機構的樣貌與其修建理念(以整修、重建既有機構為主)。可印證蔣元樞抵臺任官後,所推動的各項公共建設,攸關公共空間建築、民生經濟、教育場所及宗教寺廟、民俗文化等主題。可以說是一份極富藝術價值的的政績報告,是研究台灣清朝時期的珍貴資料。 重要建設包含: 宗教寺廟:城隍廟、天后宮、關帝廟、龍王廟 府署機構:萬壽宮、塩課大館、鹿耳門公館 軍事治安建設:軍工廠、兵屋、各地的望樓、生番隘藔等 教育場所:崇文書院魁星閣、臺灣府學、孔廟禮器、文廟樂器 民生經濟:洲南塩場、安平石岸、澎湖西嶼浮圖 聯經出版公司團隊的豐富人文、學術出版能量,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館攜手合作重新出版,以現代印刷技術還原古書裝幀原貌,重現其經典風華,不但讓經典更加平易近人,更進一步展示經典古籍的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 本書特色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最新技術重新拍攝,首度呈現最接近原作的真實色彩及完美細節。 邀請建築史學家李乾朗教授專文導讀,從建築繪圖的角度分析畫作的特色及重要性。 學者蔡承豪針對39幅圖、40篇圖說撰寫解說,講述畫作的歷史背景及故事。 新增「各項建設地理位置古今對照地圖」,標出古蹟現今之座標,讓讀者得以今昔對照。 27 × 36公分,更大尺寸,更接近原作。 手工裝幀書盒,以京都美學裱紙精裝燙金,每冊均附故宮授權雷射防偽標籤。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蔣元樞(1739-1781) 字仲升,號香巖。祖廷錫,為清代名臣,而以書畫傳家。清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舉人,歷任福建省仙遊、惠安、崇安、建陽、晉江等地知縣及廈門海防同知。 清朝乾隆年間(一七七五至一七七八)擔任台灣府知府,是最年輕、同時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多建設的行政首長。雖然他只在台灣任官三年多,但對整個台灣,尤其是台南府城,留下難以抹滅的建設功績。 蔣元樞約三十七歲時來到台灣,四十歲任滿離任,四十三歲過世,他在台灣的這短短幾年之間,除了修海防、增建砲台,也興辦書院,平均每個月至少完成一項建設。台南的許多古蹟或多或少都有蔣元樞留下的身影。他所編撰《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是研究台灣清朝時期的珍貴資料。譯者介紹 目錄 導讀 李乾朗 1 重建臺灣郡城圖/圖說 2 恭修萬壽宮圖/圖說 3 移建中營衙署圖/圖說 4 鼎建塩課大館圖/記 5 移建臺灣佐屬公館圖/圖說 6 新建鹿耳門公館圖/圖說 7 捐建南路兩營公署圖/圖說 8 捐修各營兵屋圖/圖說 9 鼎建臺郡軍工廠圖/圖說 10 建設臺邑望樓圖/圖說 11 建設鳳邑望樓圖/圖說 12 建設諸邑望樓圖/圖說 13 建設彰化縣望樓圖/圖說 14 建設淡水廳望樓圖/圖說 15 鼎建傀儡生番隘藔圖/圖說 16 孔廟禮器圖/圖說 17 文廟樂器圖/圖說 18 佾舞圖/圖說 19 重修臺灣府學圖/圖說 20 重建臺灣縣學圖/圖說 21 重修臺郡崇文書院魁星閣圖/圖說 22 重修臺郡先農壇圖/圖說 23 重建洲南塩場圖/圖說 24 重建臺郡橋梁圖/圖說 25 重修塭岸橋圖/圖說 26 修築安平石岸圖/圖說 27 新建鯽魚潭圖/圖說 28 捐建澎湖西嶼浮圖圖/圖說 29 捐修臺鳳諸三縣養濟院普濟堂圖/圖說 30 建設南壇義塚並殯舍圖/圖說 31 捐建北門兵丁義塚圖/圖說 32 重修臺灣府城隍廟圖/圖說 33 重建洲南場禹帝廟圖/圖說 34 重修關帝廟圖/圖說 35 重修臺郡天后宮圖/圖說 36 重修海會寺圖/圖說 37 重修瀨北場上帝廟圖/圖說 38 重修龍王廟圖/圖說 39 重修風神廟並建官廳馬頭石坊圖/圖說 40 重修臺灣府署並建迎暉閣景賢舫圖說 圖片索引與解說(蔡承豪) 各項建設地理位置古今對照地圖 內容試閱 1 重建臺灣郡城圖/圖說 (重建臺灣郡城圖〉是《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的首張彩繪,用以介紹乾隆年間臺灣府城的整體樣貌。 府城是清代臺灣最重要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也是來自江蘇常熟的蔣元樞(一七三八—一七八一)在臺灣任職期間最主要的活動地點。他在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三年(一七七五—一七七八)間擔任知府,並曾兼署臺灣道。而為讓《建築圖說》的讀者能對府城的樣貌得有概況性的了解,因而繪製了(郡城圖〉來做整體介紹,所搭配的圖說字數在各幅當中並名列前茅。 《建築圖說》內的各圖方位不一,但基本上幾幅涉及大範圍的介紹,係採取上西下東,右南左北,視點由海上望向陸地的配置,也包括此幅。而圖內逐一標示當時的各個城門、砲臺、官署(如鎮臺署、臺府署、臺邑署、道臺署)、設施(如萬壽宮、府學、山川壇、石坊)、廟宇(如天后宮、武廟、城隍廟)、古蹟(紅毛城)與橋梁等,並繪出兩條主要溪流——左方的德慶溪與右方的福安坑溪。於左上方,位在城外的先農壇亦一併標示。 基本上圖內的官署與廟宇採用藍色屋頂,設施及古蹟則為原色;而圖示雖不大,卻可看出各建築當時的方位。至於蔣氏所主導新設者,一旁名稱即加上「新建」,僅是改建者則不會逐一標出。他更特地強調首捐廉俸,並率廳、縣公捐,亦使郡中紳士繼而跟進樂捐;後則慎選執行者以確保品質,杜絕胥役上下其手。除呈現他與地方的關係融洽,也試圖傳遞其任事嚴謹的態度。 府城雖已經在雍正元年(一七二三)開始築城,但僅是使用木柵圍繞,加上於城基之外栽種刺竹。不使用石材,除了地質的關係,並與防範抗清者有可能占據城池有關。這樣的木柵城雖修建較速,卻較易毀損。故蔣元樞上任後,於巡視時即發現「木柵歲久,半多朽爛,城基間為民人侵占」,因此他決定清釐被居民所占者,並大舉重整城牆。在兼顧舊地狀況下,改為新舊兩層木柵,之間密種刺竹、珊瑚、箖投(林投、海岸防風定砂植物)加強,所以其筆下的城牆,呈現了木竹交替,並宛如大片竹林環繞著府城的景況。 而此時期的府城西側仍然濱海,未能築牆,因此形狀像個C字形。加上木柵城牆防禦力相對較弱,蔣元樞因此採取增建敵樓、砲臺等設施以做拱衛。圖說中指出有十八座敵臺(敵樓),不過讀者們可以仔細數數是不是僅有十七座?漏畫的一座,是在大小東門之間的一座敵臺(敵樓)。這次的補強,可謂是雍正初年府城建城後,第一次大規模且全面性的改建。 此外,我們可以將目光移到圖中的左側,有一捍衛府城的重要砲臺——北砲臺。蔣元樞除費心營建,尚發現「臺旁見有泉源,酌之甚甘」,因此特地濬池引泉,以做勝景。其兼顧公私兩層面,在《建築圖說》內多有展現,反映出其為官風格。 2 恭修萬壽宮圖/圖說 (恭修萬壽宮圖〉及(恭修萬壽宮圖說〉,記錄的是府城內「萬壽宮」的壯肅樣貌。它並不是皇帝的宮殿,而是儀典場域。從在整個圖冊當中,其順序僅次於說明府城全貌的郡城圖,便可知其重要性。 當朝天子的生日一般稱為萬壽節,又稱聖節,是清代三大節慶之一。萬壽節當日,除了宮廷內有盛大的活動,京外地方官員則另建慶賀場所,迎奉象徵皇帝的萬歲龍牌,邀集官紳舉辦祝壽典禮。各地建築依規模大小,有萬壽宮、萬壽亭,或龍亭等各式名稱。除了作為典禮場所,還是接詔與宣讀時文武官員齊聚一堂聆聽聖訓的場域。 臺灣府城內正式的萬壽宮,係在被稱為府城「蔣公子」之一的臺灣知府蔣允焄主導下,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於東安坊縣學之東開工新建,隔年告成。蔣允焄並在自己的著作《東瀛紀典》當中,透過文字與圖像記錄了修建的始末與樣貌。但蔣允焄的建設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