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作者:亞然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1080402 ISBN:9789571377490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馬家輝、陳冠中、張鐵志 真摯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孤獨課》正是一位年輕讀書人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文字記錄。過去幾年,關仲然處於外地留學的遊走狀態,知識是他的核心養分,並由此衍生枝葉,透過書寫,在不同的香港媒體上向他的同輩讀者展露容顏。」 ──馬家輝 「亞然現在也是同時從事媒體書寫和學術研究。他可以兩者兼顧,並讓兩者彼此互補:在學術研究中融入現實的感受,在隨筆雜文中放入知識的魅力。這也是本書的清新與迷人之處。」 ──張鐵志 為什麼留學?為什麼浪遊? 所選擇的,其實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 文字完美融會冷靜與熱情,記錄了青年亞然求知若渴的「純真年代」 亞然,90後出生的香港新銳作家,他是馬家輝的忘年文友,受到陳冠中啟發而開始寫作,二十來歲,卻已經歷了留學英、德、專攻歐亞史,並曾在台灣居住做研究。他不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同時也十分懂得旅行與生活,品評起音樂、足球、威士忌,頭頭是道。 《孤獨課》,就是這麼是一本關於留學生活以及歐亞洲不同社會文化觀察的散文集。一個香港人到英國讀書,到台灣研究寶島政治,來回三地漂泊生活。研究生的生活枯燥而孤獨,所以在讀書路上不應該也不能夠只有讀書、或只讀有關研究的書。這幾年在異地生活,時間都在圖書館、音樂廳,或在球場、書店、酒館中度過,而這本書的文章就是記下在這些地方所遇到的人和事。 身為一個學養淵博的青年學者,他事事上心,音樂、美食、旅遊皆生動入篇,敏銳捕捉不同城市中迷人的故事日常。在倫敦音樂廳聽到蕭斯塔高維契的音樂,會想到在這個歐洲城市跟俄國十月革命的密切關係;在蘇格蘭的小島欣賞威士忌之餘,更欣賞在小島上生活的人所營造社區關係;在台灣吃牛肉麵,又會吃出餐館背後一個家庭的結合和別離。 作者雖然年輕,文字卻沉穩而理路清晰,對知識的渴求,對正義真理的追求,這些博學多聞、融會冷靜與熱情的篇章,記錄了他的「純真年代」,讓讀者看見並伴隨他的精神浪蕩。正如馬家輝所讚賞:「一代連一代的讀書人的精神生活,確是常用這樣的方式記錄和傳承下來的。而讀書人,其實從來不曾孤獨過。」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 那一年的旁聽生 ∕馬家輝 推薦序 重回對這個世界的初衷 ∕張鐵志 自序 緣起:踏上讀書這條路 I 讀書的路途 孤島 大留學潮 在倫敦的半年 漂泊生活 熟悉的建豐二年 左翼重鎮——亞非學院 是傳記抑或傳奇 倒數中的古巴 像王強一樣的書蠹 從台北書展到台灣研究 百花里族人 讀博士的困難 討厭考試 愛書人天堂 錯過了的時代 讀書有用 研究生完全求生秘訣 蝦湯拉麵和雞湯拉麵 不是雪泥鴻爪 II 生活的乾澀和快樂 人一旦愛,遂極脆弱 不會脫節 倫敦很危險 文化差異 拯救了我的聖誕燈飾 文化沙龍 上癮之必要 倫敦指南 食在倫敦 三個錦囊 暫別英倫 北上蘇格蘭 避走日本 聽風的歌 電視節目有好多種 香港小姐 台式世界盃 一個時代的終結:再見雲加 夢碎與幻滅 做個台灣人 溫柔的台灣 ... 自序/導讀 【推薦序】 那一年的旁聽生 ◎馬家輝 那一年,我在香港城市大學替本科生開了一門跟閱讀和出版有關的通識科目,早上九點鐘的課,每個星期三掙扎起床,痛苦難堪,偶爾遲到,非常不好意思。準時的倒是一些學生,尤其是旁聽的學生,從中文大學來,從香港大學來,我的「人氣」,嘿,是不錯的。 有位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生,來自上海,據後來她說,每周三她清晨六點半起床,老遠來到九龍塘,放下書包佔了前排位子,然後到餐廳吃早點,然後前來專心聽課。畢業後她回到上海,和我和張家瑜成為朋友,並開展了不少文化活動的合作項目。旁聽的緣分,可以由淺入深。 另一位結緣的旁聽生便是關仲然,Tommy,而我慣稱他做「Tommy仔」或「四眼仔」。 那一年,他仍是香港中文學大學的本科生,高,瘦,斯文,俊朗,戴眼鏡,打扮時髦而得體,坐在位子上沉靜地聽著聽著我在講台上侃侃而談,看在我眼裡是非常硬核的文青。課後他趨前跟我聊天,後來,再聊,再聊,又再聊,相約吃飯見面,交上了朋友。但與其說是聊天,毋寧說是我講他聽,我比他整整年長卅歲,或者我們面對長輩都是這樣的,都是聽的多而說的少,尤其面對像我這樣的放肆系長輩,我口沒遮攔,我口若懸河,我口水多過浪花,他就只安靜地專心地聆聽聆聽再聆聽,點著頭,用笑聲回應我的無聊笑話和粗鄙髒話,扮演著稱職的「獨家聽眾」角色。 再後來便不止是聽眾了。我們經常見面,甚至我和妻子和他和他的女朋友會結伴到外地旅行,而有些適合的文化演講活動,在香港或台北或中國大陸,我找他跟在身邊旁做臨時助理,既可幫我忙,也讓他有機會見見世面與人情;我有時候發他工資,有時候沒有,但不管有沒有他都會禮貌周周地傳訊表達「感謝帶我開眼界」之類,懂事得有著跟他年紀不太相襯的世故。 大學畢業後的Tommy仔前赴英國攻讀碩士,我猜想只是一兩年的短期進修,學成回港他便會投入工作,或考政府AO,或做傳媒記者,或變身公關,總之憑藉他的人脈和才能不難找到冒升的出路,而到最後,如果運氣不太壞,自能指點江山、名成利就。我對這位求知欲旺盛(他是書迷,見書必讀)、EQ人緣強勁(他成功爭取了許多出版和傳媒機構的實習機會)的年輕人懷抱信心。可是,我錯了。碩士課程結束後,關仲然決定繼續升學,讀博士,做研究,在學術領域漫遊探索。Tommy仔沒有走上KOL之路,可能因為那太容易了,不好玩,不刺激。他選擇的是另一條更為艱難的道路,———他要做讀書人,說嚴重些,是想做知識分子。 這可是認真而嚴肅的承諾啊對於他自己。關仲然在書裡是這樣表白的: 「選擇讀博士的都是成年人,每個選擇都應該是思前想後的結果,選擇了就好好走下去,才算對得起自己。或許幾十年前,還有讀大學、讀博士是『天之驕子』的神話,但今如果仍然幻想博士畢業之後可以輕易取得終身教席、可以立即升上神枱前途一片光明的話,其實跟相信『大賭可以變李嘉誠』沒有兩樣,做博士研究,走學術路當然困難,但只要我們對自己有要求、對生命認真的話,其實都一樣困難。無論讀博士研究,抑或上班工作都無分別。」 &nb... 各界推薦/推薦序 馬家輝、陳冠中、張鐵志 真摯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孤獨課》正是一位年輕讀書人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文字記錄。過去幾年,關仲然處於外地留學的遊走狀態,知識是他的核心養分,並由此衍生枝葉,透過書寫,在不同的香港媒體上向他的同輩讀者展露容顏。」 ──馬家輝 「亞然現在也是同時從事媒體書寫和學術研究。他可以兩者兼顧,並讓兩者彼此互補:在學術研究中融入現實的感受,在隨筆雜文中放入知識的魅力。這也是本書的清新與迷人之處。」 ──張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