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作者:菊池秀明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1060501 ISBN:9789570530759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從太平天國到七七事變, 是充滿造神和仇外的國共黨史; 拋開黨國一家的論點, 還原這段被消失的中國近代史。 ※為事件翻案、幫名人卸妝……,近年來流行史觀大轉彎, 但日本學者早在15年前,就已經為「老師沒教的中國近代史」大翻案! ‧現在的中國,並非繼承滿清、也非承襲明朝,而是太平天國。 ‧自強運動失敗不是因為慈禧太后的保守,而是太后黨和保皇黨的內鬥。 ‧中日關係真正交惡,並非始於甲午戰爭,而是日俄戰爭。 ‧孫文和洪秀全一樣,深受基督教教義影響──但華人世界很少提到這點。 ‧現在的中國國民黨和孫文的關聯極少,反而和共產黨十分相似。 經歷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的失敗,面臨亡國危機的清朝末年,由工人、農民、學生和知識分子引發的變革,挽救中國免於成為殖民地。擺脫以往中國近代史悲情晦澀的印象,用「嘗試復興中華」的民族主義角度,評論從1850年太平天國之亂,到1936年七七事變爆發這段期間的近代中國,正是幾道自南邊吹來的新時代強風,讓「中華」由死地而復生。我們聚焦在這四個主導中國近代史方向的事件,並剖析其中幾位關鍵人物的性格與行為,如何造就他們對於歷史走向的影響。 ◎近代中國發生的各種革命與戰役,都是由來自南方、由不同文化圈碰撞出的火花。 中國近代史上,有四場源起南邊的「北伐」:太平天國起義、辛亥革命、北伐戰役、共產黨興起。每一場戰亂流離帶來的文化衝擊,都形成一場變革動盪,帶來下一場戰爭,讓這段清末民初的歷史更加詭譎多變。 研究太平天國、移工歷史和文化族群的日本學者第一人──菊池秀明,一改日本學者著重中國共產黨革命史或毛鄧路線派別史,提出統括、完整的中國近代史圖像,結合文化史和移民史,重構出臺灣讀者從未見過的晚清與民初印象。 ◎鴉片戰爭只是歐美想做生意的手段,太平天國才是真正影響中國近代歷史走向的大事件! 鴉片戰爭之後,簽訂了中國對外的第一個不平條約,但嚴格來說,「太平天國」才是促使中國革新、西化、近代化的關鍵。 由於太平天國是第一個在亞洲出現的基督教國家,因此,在鴉片戰爭之後,列強對中國緩慢又不情願的開港通商感到不耐,因此一度考慮轉而支持太平天國。可惜的是,洪秀全並未脫離中國自古以來的華夷之別和朝貢心態,最終使得列強反感,決定保持中立並維持向清朝施壓的策略。 太平天國所提出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及《資政新篇》的內容,顯現了洪秀全對於中國式烏托邦理想的追求,清末的維新變法派繼承了田畝制度的大同思想,由毛澤東在人民公社實際推行;《資政新篇》的近代化路線,則是由清末的洋務運動開始施行,連接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幾乎可以說,現代中國的樣貌,是繼承太平天國的遺產建立的。 ◎從東亞史的角度來看,甲午戰爭的結果,如何影響了之後的中國和日本? 甲午戰爭的敗北,不只代表清廷自強運動的失敗,也代表維持東亞秩序的中國「朝貢體制」就此崩解;兩次鴉片戰爭都沒能動搖中華思想對儒教文化的自信,卻在這場失敗的衝擊後出現了變化。至於看似取得勝利的日本,卻因此捲入歐美帝國主義的競爭浪潮,開啟了近代日本史中爭戰不休的一頁。 「中國發展成為具有優勢性、壓倒性影響力的國家,在其高壓統治的政治手段面前,東亞的人們面臨新的問題──該與中國維持著何種互動關係?」──〈繁體版作者序〉 現今的中國,已是不可忽視的世界強國之一,急於讓全世界都知道,它已經恢復大國榮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處東亞地帶的日本,和臺灣面臨相同的問題:該如何看待這個在近代史上交纏糾葛的國家?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廖怡錚 臺中人。畢業於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史研究所、早稻田大學日本語別科。著有碩士論文《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專書《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譯有《巨龍的胎動》、《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 目錄 目錄 【序章 南風──來自邊境復興中華的嘗試】 由近代意象看日本與中國/相反的兩部中國近代史/由南方邊境吹拂而來的新時代之風 【第一章「南風」吹拂──太平天國運動與列強】 洪秀全對基督教的接納與拜上帝會 探訪洪秀全故鄉的日本人/洪秀全的幻想與對基督教的接納/紫荊山上的傳教活動與破壞偶像運動 太平天國起義與攻佔南京 「天父、天兄下凡」與金田起義/太平軍進攻南京及其主張/太平軍的宣傳活動及其紀律 地上天國的現實與湘軍的登場 太平天國北伐及其失敗/天京的建設與《天朝田畝制度》/曾國藩與湘軍的創建 天京事變與第二次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的內部分裂/第二次鴉片戰爭與清朝/太平天國的外交與《北京條約》 《資政新篇》與太平天國的滅亡 洪仁玕至天京與《資政新篇》/太平天國的滅亡與常勝軍/太平天國運動的遺產 【第二章 動盪的中華世界──自強運動與甲午戰爭】 洋務派的登場與近代化事業 中國近代化的起源/慈禧太后的登場與自強運動的開始/自強運動的擴大與官僚資本主義 「中體西用」論的理想與現實 洋務派的思想及其源流/近代化與儒教的正統論/洋務運動與地方民族主義 「邊境危機」與中法戰爭 清朝統治的衰退與伊犁問題/緬甸與越南的動向/中法戰爭與邊境管理的僵局 圍繞著琉球與朝鮮李朝之間的中日關係 近代初期的中日關係與出兵台灣/清朝對邊境統治的重新思考與《江華條約》/中日之間在朝鮮問題上的糾紛 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 日本的戰爭準備與光緒皇帝的親政/東學黨起義與日本‧中國/甲午戰爭的爆發與李鴻章/《馬關條約》與臺灣民主國 【第三章 民族主義的誕生──戊戌變法與義和團】 列強瓜分中國與變法派的登場 政治都市‧北京/列強瓜分中國/《天演論》的衝擊與變法派的登場/強學會與譚嗣同的《仁學》 變法運動與戊戌政變 日本模式的提出/戊戌變法的開始/伊藤博文的中國行與戊戌政變 反基督教事件與義和團的登場 宗教性的時代/基督教的中國傳教與仇教事件/義和團的登場 北京的義和團與清朝、列強 義和團攻入北京/清朝宣戰與北京籠城戰/八國聯軍與《辛丑和約》 另一個義和團──中國人移民問題與抵制美... 自序/導讀 專文導讀 〈擺脫偏見,發現中國近代史的新面貌〉 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桶法 李鴻章曾以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來形容十九世紀中國所面臨的問題,二十世紀中國變化更為巨大,首先,政治體制從帝制走向共和,又從共和走向共產與民主對峙的局面;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家族制度逐漸崩解,男女雖未完全臻於平等,但婦女受教育者愈來愈多;農人仍是多數,但工商業蓬勃發展,人口往城市集中的現象更為明顯。然而中國的「近代」和日本的「近代」確實不同,多數的日本人,對於「近代(modern)」一詞,通常是懷抱著正面的印象,可以讓日本人聯想到明治時代所流行的「文明開化」;在中文的場合,至少在回顧中國歷史時,「近代」一詞所伴隨的往往是沉重、屈辱的印象。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近代」,是一個屢受外國侵略,面臨著國家、民族存亡危機的時代。 即使邁向現代或者說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體制,中國對外並未逃脫外侮,內部並未擺脫紛爭與貧窮,到底清末以來中國面臨那些問題?民國的成立又為何不能脫離困境?中國近代以來變化的過程,不僅中國人有義務去了解,亞洲的日本人甚至更多的外國人對此課題亦深感興趣。美國方面在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主持與帶領下,出版劍橋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序列,其中第十冊、第十一冊晚清篇,第十一冊及第十二冊是中華民國史(台北:南天出版社,1987、1999出版),這四大冊集結一些學者的觀點進行論述。個人方面如史景遷(Jonathan Dermot Spence)撰寫《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上帝的中國之子:洪秀全的太平天國》(God’s Chinese Son: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uan)等 書,引起不少的討論;然而通俗而全面的論著相對有限。 ◎三大論史特色,一改中國近代史的悲情敘述 本書為日本講談社於二○○四年至二○○五年間出版的「中国の歴史」叢書,此系列的十二部作品,反映了日本學界當時中國史研究成果的集體著作,時間自夏王朝開始,下至清末民國,以御繁為簡的寫作方式,重新引領人們認識中國歷史的發展。日本學者有為大眾著書的傳統,這既是一套大眾讀本,又兼具學術性;本書《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為第十冊,由菊池秀明撰寫。菊池秀明(一九六一年~)是日本東洋史學者,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部博士,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專門研究中國近代史特別是太平天國。外國人研究中國史一般而言較無法全面且精準掌握中國時代的脈絡或精髓,然而菊池秀明卻能精準掌握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脈絡,既運用史料,又能跳脫學術論述的框架,本書有幾個特徵: 其一,具有獨特的視角:首先以南方邊地吹來的新時代之風的視角,來剪影這一時代。中國從秦漢以下的王朝,一直以北方為重鎮,雖然隨著運河的開通,南方的經濟與文化逐漸重要,但政治上仍然呈現北重南輕的現象,近代以來南方所帶動的影響愈來愈重要。作者觀察到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國民革命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運動,都興起於南方大地,而後向北發展。洋務運... 內容試閱 ◎由近代意象看日本與中國 本書的內容是中國近代史,我想以一個問題來作為正文的開端:請問,正在閱讀本書的你,對於書名上的「近代」一詞,有什麼看法呢? 多數的日本人,對於「近代(modern)」一詞,通常抱持著正面的印象。舉例而言,「近代」一詞,可以讓日本人聯想到明治時代所流行的「文明開化」,像是男性剪成短髮 配上西洋服裝的打扮、鐵道旁的煉瓦歐風建築,以及醫療技術的進步與學校等。近代日本引進歐洲文明與資本主義化,可說是為日本人帶來了富裕舒適的生活。 那麼,本書所要述說的中國,又是何種境況呢?而「近代」一詞在中文的意義上,至少在回顧中國歷史時所伴隨的,往往是沉重、消極的印象。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近代」,是一個屢受外國侵略,面臨著國家、民族存亡危機的時代。 舉例來說,現在中國所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七五年,由當時的周恩來總理所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在這個口號中,並未採用「近代」一詞。最直接的理由是,根據中國官方的時代劃分,認為自鴉片戰爭起,至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為止,為中國的近代史,其後則是現代史。由此可見,對中國人而言,近代史被認為是一段屈辱、抵抗侵略的歷史。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中國終於能夠洗刷近代以來所飽嚐的屈辱。其中最好的例子,便是鴉片戰爭後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在經過一百五十六個年頭之後,於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此外,於二○○八年所舉辦的北京奧運,就如同當時東京奧運對日本人的意義一般,是一個讓中國人切身感受到新時代即將到來的里程碑。 當然,要清算過去的歷史,需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而現在的中國,也還身處在這一段過程之中。二○○一年,日本在教科書上將侵略行為正當化的記述,再次引燃教科書論述的戰火;二○○三年在西安、二○○五年在中國各地所發生的反日遊行等,不時趨於緊張的中日關係,顯示出即便是今日,苦難的近代史仍是多數中國人所共有的「負面記憶」。 ◎相反的兩部中國近代史 本書所記述的中國近代史,具體而言,指稱的是鴉片戰爭後的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至中日戰爭 爆發前的一九三六年。若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此一時期,便是「復興中華的嘗試」。然而,究竟該如何對這一項嘗試做出評價,中國史學家們的意見始終存在著很大的分歧,而原因必須從現代中國這數十年來劇烈震盪的政治中來探索。 日本真正開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契機,是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過去日本人總是輕視中國,並對侵略(中國)之事實保持視而不見的態度;當時,這個被稱呼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權的誕生,帶給日本人巨大的衝擊。人們也試圖從中國近代史中,尋求另一種可能性,亦即是否存在著與一九四五年因戰敗而挫折的近代日本,另一種不同「近代」的可能性。 由此為發端的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將重心放在闡明中國革命成功的理由之上。特別是日本的研究,是在冷戰的體制之下,以批判軍國主義的復活、推進社會民主化的政治課題之下所開展出來的成果。 然而,這些研究大多偏重於與中國共產黨相關的革命運動歷史,比起實證性的分析,反而是帶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以「是否在革命上有所貢獻?是否反對革命?」之標準來評斷善惡。此外,中日之間直到一九七二年才恢復建交,對日本而言,中國可說是「尚未見面的情人」,包裹著一層神祕的面紗。因此,當時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想必也會出現背離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淪為偏向理念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