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作者:凱利.史達雷 出版社:大家 出版日:1131023 ISBN:9786267561140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人體這部精密機械,如何保養才能避免故障? 在家就能做的十項身體機能檢測和練習, 從肌肉、關節、身體平衡、呼吸到睡眠, 再怎麼不想運動,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強韌的身體! 你能盤坐在地板上,不靠任何支撐就直接起身嗎?骨盆是全身的穩定樞紐,髖部周圍的肌肉是全身的發力引擎,但日復一日的久坐,會讓連接上下半身的關鍵區域失去穩定度和活動度,更可能引發疼痛。無法靠髖部發力從地上起身,是身體發出的一大警訊。 氣吐光後,你可以憋住30秒不吸氣嗎?下午總是昏昏欲睡嗎?呼吸會影響肺活量和血氧濃度,而這兩者又分別決定了你的體力和腦力表現。如果呼吸總是短促,交感神經便持續亢奮,導致身體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不只難以入睡,更會引起各種不適和疼痛。 你可以單腳站著,穿上鞋襪,綁好鞋帶嗎?平衡能力有賴腳底對地面的感官,以及視覺、內耳和大腦與肌肉連結的能力,而這決定了你能不能好好站立、行走。 「我健康嗎?」回答這個問題不該只憑感覺,不該僅用「沒有出問題」這樣的落後指標來判斷。《身體要你動》提供十項測試,你可以主動檢測身體,找出問題,一天一點點,開始慢慢處理! 本書不是關於運動, 而是幫助你發現,在人體的長遠運作上,日常活動方式的影響比健身還要根本,而且,在客廳裡及辦公桌前就可以練好。 了解人體是多麼需要用活動來保養,並微調生活習慣來做到。 有運動習慣的人,仍可能是久坐人!每週運動三次很好,但只是保險,無法抵銷其餘時間久坐對身體的傷害!本書提出的十項「生命徵象」檢測環環相扣,讓你能掌握人體完整的機能。 當你的氣吸得不夠深,很可能就導致肩頸僵硬,導致你更不喜歡站立、走動,再導致髖部周邊肌肉僵緊無力、身體左右側失衡,埋下日後上下車都很吃力,甚至一連串扭傷、拉傷、骨折的伏筆。 反之,當你從本書的十項身體練習中任選其中一項開始練習,例如,每天坐在客廳看電視時,利用各種特殊坐姿做髖關節鬆動術,或搭配書中的呼吸技巧走八千步,就能開始啟動一連串正向循環,從肌肉、關節、身體平衡到呼吸,改善其中一個環節,有助於提升其他環節的能力,這就是環環相扣的力量。 在現在這個時代,長壽已成常態。但活得久,不代表活得好;活得久,身體卻無法自立,幾乎成了每個人的恐懼。我們如何確保自己的身體堅固耐用,降低疼痛、受傷,甚至失能的風險?這個世界級的問題,引起全球各領域專家爭相投入。隨著越來越多令人興奮的成果浮現,影響力正逐漸擴散到我們生活周圍。你或許發現健身房越開越多,你可能也買過幾次健康餐盒,說不定你也曾考慮去上運動課程。但,健身房似乎總像是另一個世界?似乎總是缺乏跨出那一步的推力? 我們都想要靈活耐用的身體,有沒有更基礎、更不痛苦的方法? 繼《靈活如豹》全面檢測基礎動作模式、《久坐人靈活解方》直擊蔓延全球的久坐瘟疫後,史達雷在本書不只運用自己頂尖的物理治療專業,也整合各領域專家的研究、洞見,並在多年間不斷親身實驗、改進,提煉出影響最深的十項檢測,無需任何專業器材,花幾分鐘就能知道身體的日常機能是健全還是疲弱,並透過十項日常練習,每天都有一點點改善,長期下來,累積出明顯有感的成效。 【本書適合對象】 →看到樓梯就感覺膝蓋發軟的人 如果看場電影就膝蓋疼痛、高一點的台階就令你嘆息、不小心提了重物就會痛個三天,你也能開始變強!從最簡單的練習開始,跟著本書慢慢進階。只要付出努力,身體就會有回應! →已經有運動習慣的人 健身房以外的生活,決定了健身房裡面的表現。專項運動訓練以外的時間,也會大大影響賽事的成績。當你改善活動度、平衡感、飲食及睡眠習慣,不只能讓運動表現更上一層樓,還能預防運動傷害。 →一直被說「等你老了就知道」的「年輕」人 或許你才剛開始久坐的生活,但已經感覺體能下滑,甚至偶爾出現疼痛。請把握超前部署的機會,開始在生活中插入小練習對抗久坐傷害!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凱利・史達雷 Dr. Kelly Starrett 物理治療學博士,也是健身教學網站MobilityWOD.com創辦人。身為肌力與體能教練、物理治療師,名字卻和Marc Andreessen、Kevin Kelly、麥爾坎・葛拉威爾、艾倫・狄波頓等新創企業巨擘、科技巨人、超級暢銷作家並列。他改革了教練、運動員與一般人的健身方法,更從人體動作型態、力矩及活動度、激發運動潛能等各種角度來探討運動表現,以推動知識革新而成為全球話題人物。 他與妻子茱麗葉・史達雷(Juliet Starrett)攜手創辦了舊金山CrossFit健身公司以及MobilityWOD.com網站,與數以百萬計的全球運動員及教練交流動作、力學與活動度的經驗及知識。他也在世界各地舉辦「動作與活動度課程」(Movement & Mobility Course),授課對象包括菁英軍隊與所有軍種、NFL美式足球聯盟、NBA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HL北美冰球聯盟及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以及排名數一數二的舉重與力量選手。他還擔任奧運隊與大學的顧問,也經常在全球各地的醫學會議上擔任肌力體能訓練專題講師。 他2007年在加州奧克蘭名校Samuel Merritt College獲物理治療學位。先是在Stone Clinic執業,之後在舊金山CrossFit開業。熱愛訓練也熱愛運動,在皮艇與划艇競賽中兩度贏得全美冠軍。目前定居北加州。他相信所有人類都應該要會正確地活動身體,還要能為自己的身體進行基礎保養。 茱麗葉・史達雷 Juliet Starrett 茱麗葉是律師、運動員、舊金山CrossFit的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也和丈夫凱利共同創辦MobilityWOD.com,更以母親身... 目錄 前言 生命徵象1:從地板起立與坐下 評估:坐下與起立測試 身體練習:地板坐姿與鬆動術 生命徵象2:輕鬆呼吸 評估:閉氣測試 身體練習:呼吸練習與鬆動術 生命徵象3:伸展你的髖關節 評估:沙發測試 身體練習:髖關節鬆動術 生命徵象4:正確行走 評估:每日步數計算 身體練習:刻意行走與走更多的策略 生命徵象5:保護你的肩頸 評估第一部分:機場掃描儀雙臂高舉測試;第二部分:肩膀旋轉測試 身體練習:肩關節屈曲、上背部與旋轉肌群鬆動術 生命徵象6:長壽飲食 評估第一部分:800公克估算;第二部分:蛋白質計算 身體練習:800公克挑戰與提高蛋白質攝取 特別章節:如何因應受傷 生命徵象7:深蹲就對了! 評估:深蹲測試 身體練習:深蹲變化式 生命徵象8:找到你的平衡 評估第一部分:閉眼單腳站立測試;第二部分:老人平衡測試 身體練習:平衡運動與鬆動術 生命徵象9:打造可經常變換動作的環境 評估:計算在椅子上坐多久 身體練習:打造立式工作站;動態坐姿 生命徵象10:發揮你的超能力:睡眠 評估:計算睡眠時數 身體練習:更好的入睡計畫 讓一切發揮功效:24小時活動安排與21天動起來挑戰 後記 不要什麼事都不做:運動不需要理由 致謝辭 參考文獻 翻譯名詞表 內容試閱 【前言(摘錄)】 《身體要你動》是我們的救生衣,我們將它交給你,附上身體該如何做好準備以因應不同狀況的指引,這些狀況包括老化與受傷,或是文明生活(我們身處的世界傾向坐式生活、迷戀科技並仰賴咖啡因提神)帶來的生理痠痛。有了本書做為指南,你整理床鋪時不會再扭傷背部。長時間工作後從椅子起身時,再也不會感到身體無法挺直。你的肩膀能夠放鬆、體重減輕,且不易罹患糖尿病之類的疾病。你的脊椎將更穩固,你會更有精神,思緒更清晰。如果你是運動員或單純熱愛運動,你將變得更強壯、速度更快,肩膀或大腿後側肌群比較不會受傷,膝蓋疼痛也將消退。換言之,你會打造出非常耐用的身體,而且方式出乎你意料之外。 「活動度」這個詞彙有點特別,指涉的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物,也就是:所有元素合作無間,令你能夠自由輕鬆地在空間中與生活中活動。一切都同步,包括關節、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神經、大腦與遍布全身的血管系統。本書裡的計畫(與我們畢生的工作)都是在協調這些運動元素構成的整體網路。善用這網路的力量將幫助你達到敏捷、輕鬆與迅速的步伐,同時消除限制、僵緊與疼痛。 此外,與你想像的不太一樣,培養良好活動度並不需要仰賴運動。不必做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相反地,僅憑一系列簡單活動,便能增強輕鬆自由移動的能力,而這個讓身體動起來的過程,也能改善所有身體系統(消化、循環、免疫與淋巴)。經常使用身體,這些基礎設施才不會流失。活動度也能讓身體為運動做好準備。但更重要的是,讓身體為生活做好準備。 本書的組成很簡單:十項測試+十項身體練習=十種讓身體運作得更好的方法。我們引進多數人不曾聽過的健康元素,將這些元素整合成所有人都能以某種形式完成的計畫。就像你剛剛做的坐下與起立練習,這些測試是我們稱之為「生命徵象」的指標,能顯示你的移動能力、動作範圍,以及其他生活習慣是否有利於你的動作能力。你將發現一些事情,包括能否順暢地將雙臂高舉過頭、能否單腳取得平衡、每日微量營養素攝取量多寡,以及每晚睡眠時間長短。這些事物並不是傳統定義下的生命徵象,但我們認為收集這方面的健康資訊,與測量脈搏、血壓及膽固醇水平一樣重要。這些生命徵象提供了線索,了解為何身體會感到疼痛不適與疲勞,也能作為能否從傷病迅速復原的判斷依據,同時還能預測隨著年紀增長你能保持多少活動度。 你可以善用這些資訊找出有問題的生命徵象,然後利用相對應的身體練習加以改善,可能是一系列鬆動術,或是睡眠或飲食策略,也可能是各式活動的組合。我們將它們整合成一個簡單可行的計畫,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我們誠心地建議大家一定要照著做。我們投身健身領域很長時間,足以理解這十件事情非常重要,無論你是誰、如何過日子,這些都是基礎中的基礎。如果你是30多歲的人,平常不上健身房,大部分時間盯著電腦螢幕看,這十件事對你來說很重要。如果你是鐵人三項運動員、CrossFit愛好者、愛打高爾夫球的退休族,或是週末才有空出門溜狗的中年專業人士,對你來說也很重要。 首次受傷的23歲奧運級別登山車手與68歲關節磨損的嬰兒潮世代老奶奶,兩者似乎沒有任何共通之處,但其實他們都需要相同的基礎活動度保養(也就是因應、維持與強化人體生理狀態的方法)。也許你的目標是像海豹部隊一樣橫渡海峽或是挑戰紐約馬拉松。也許你只是想要長時間上網後能從辦公桌起身而不感到背痛,或是在草地上和兒孫一起翻滾。無論目標是哪一種,本書都能幫助你。請相信我們,這會讓你感覺良好。 在健康(以及生活)方面,大家經常因為各種細節被畫分到不同群體,包括年齡、活動水平、能力與個別疼痛部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