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交往:台北場所創生紀實【2009-2019】
找相似
商品已停售

社區交往:台北場所創生紀實【2009-2019】

台灣樂天市場
訂單成立賺0.5%
下單享LINE POINTS點數
訂單成立賺0.5% 1
台灣樂天市場

台灣樂天市場

▐ 自2024/1/1 00:00起,台灣樂天市場「屈臣氏」將不贈送 LINE POINTS 點數 ▐ 自2023/2/1 00:00起,樂天Kobo電子書不贈送 LINE POINTS 點數,請會員多加留意。 ▐ LINE POINT點數回饋依照樂天提供扣除折價券(優惠券)、與運費後之最終金額進行計算。 ▐ 愛買與愛票網、a la sha(2023/8/1生效)、GAME休閒館(2023/8/1生效)、專品藥局(2023/8/1生效)等部分店家不參與全站加碼,請詳閱LINE Points 加碼店家清單:https://lin.ee/Y2CcVdk/rcfk ▐ 注意事項 (1)部分服務及店家不符合贈點資格,購買後將不贈送 LINE Points 點數,亦不得使用點數紅包,如:比漾廣場、神腦生活、MyCard、愛美麗福利社、展翔通訊、ezcook 美食廚房、葳豐數位商城、吉盈數位商城、森林巨人、包材中心、KABO佳麗寶家電批發、LuLuLu精品店、NewSTYLE新風尚潮流、0216零食會社、美寶家電、純米小鋪、LILY科技新櫃、登芳3C電子雜貨賣場、豐饌御鴨、鼎耀通訊、誠選3C、Smile、葳豐數位商城二店、米蘭寶、BoBo Outlet代購屋、楊家食品(2022/10/1生效)、樂天Kobo電子書(2023/2/1生效)、屈臣氏(2024/1/1生效)等,請詳閱LINE Points 加碼店家清單。 (2)需透過LINE購物前往台灣樂天市場,並在同一瀏覽器於24小時內結帳,才享有 LINE Points 回饋。 (3)若購買之訂單(包含預購商品)未符合樂天市場 45 天內完成訂單出貨及結帳,則不符合贈點資格。 (4)如使用App、或中途瀏覽比價網、回饋網、Google等其他網頁、或由網頁版(電腦版/手機版網頁)切換為App都將會造成追蹤中斷而無法進行 LINE Points 回饋。 (5) LINE 購物為購物資訊整合性平台,商品資料更新會有時間差,如顯示之商品規格、顏色、價位、贈品與台灣樂天市場銷售網頁不符,以銷售網頁標示為準。 (6)Pickup店家之有效訂單需於下單後40天內使用完畢才符合分潤條件 (7) 若上述或其他原因,致使消費者無接收到點數回饋或點數回饋有爭議,台灣樂天市場保有更改條款與法律追訴之權利,活動詳情以樂天市場網站公告為準。
你可能也想找

商品描述

作者:劉柏宏等作 出版社:行人文化 出版日:1081025 ISBN:9789860591750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不同於地方創生,場所創生主要是從空間出發的地域營造工作 ✽收錄臺北市2009-2019年結合本土空間行動及策略轉化紀實,以及帶給都市規劃的影響性 ✽來自六個不同國際城市的都市先驅行動案例,勾勒出社區交往作為方法的多樣性 ✽不論是由上而下,或者由下而上,皆鼓勵行動者扮演中介的角色,使無處不交往 一切的緣起從2009年開始,當時臺北正流行著「國際花卉博覽會」,也因為「花博」的緣故,臺北市政府向市民推出了「臺北好好看」整合型計畫,期望城市發展能在國際會展的帶動下蛻變,從窳陋建築、地標意象、都市景觀到綠美化空間都變得好好看。這個政策的推出,引來了對於容積獎勵與都市永續之爭辯兩極化的評價。《社區交往》一書整理及收錄了近十年來臺北民眾參與社區規劃的實踐案例,也因為各種由下而上、中介其中及由上而下的都市再生行動的推動,吸引了許多國際都市行動者、研究者加入對話,也促成了更多彼此合作的靈感企劃。 社區之於臺灣鄉土、草根意涵的重要性,早在八零年代以後各種社會運動、九零年代風靡的「社區總體營造」到兩千年後臺北市政府推動的「地區環境改造計畫」,以及還有許多其他來自民間的活力,都指出了社區工作的廣義性,及其對於鏈結傳統社會與新的都市發展議程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結。《社區交往》一書整理了一系列藉由不同計畫於臺北所織起的「行動如何帶來改變」的經驗案例,透過規劃行動者的視角,理解不同年代、不同地區所遭遇到的都市問題背景,如何在暫時性的綠地上逐漸找到社群協力社區工作的方法,催生出許多創意的、生活的、親切的在地生活行動,作為可以拉近不同差異社群交往對話、合作交融的都市規劃突破途徑。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出版緣起] 從社區交往中找到城市空間營造新思維/方定安 [序] 城市空間治理的典範轉移/侯志仁 認識與組構城市的轉機與落實:場所創生(PlaceMaking)、社群協力/連振佑  [導讀] 與草根運動一起長知識/劉柏宏 00臺北市社區營造脈絡的演進 社區是傳統與新創社會相互激盪的場域 威權體制下的社區發展(1960-1980 年代) 因社會運動而浮現的地區環境改造計畫(1990-2000 年代) 社群浮現,突破過往認知的社區營造(2009~) 01不同角色的大量交織開創臺北市社造新轉折(2009-2011) 暫時性綠地:臺北好好看系列二的爭議  政府視角:掌握改變臺北的契機  促成者視角:穿針引線,協力營造  倡議團體視角:市民要的不只是綠地 滾動創生的起點:羅斯福路綠點營造  雨水花園:天公伯的禮物,帶起水環境教育  開心農園:種出田園城市政策  生態觀察花園:手做麵包窯溫暖港臺都市人心  閱讀藥草花園:新溫羅汀浮現 02生活圈概念浮現,串起新的地緣觀(2012-2014) 兩年期間扎根地方,帶動居民和社群建立關係  大安區師大-油杉-麗水生活圈一棵臺灣油杉,種下社區動力的芽  跨越里界的空間營造-舉辦好玩的社區綠運會  跨越里界的社群網絡-成立水陸畔文化生活聯盟  牽起人緣的新公共空間 深入盤點,挖掘老歷史和新活力  萬華區東園加蚋仔生活圈  跟飛天大聖借老廟埕,青年創意發聲  喝一口聚落的井水,開啟堀仔頭聚落保存運動  為街友找學伴的木箱計畫 體驗共學,和匠師交朋友  大同區柴寮仔生活圈  把停車格變成一日街道木工體驗  讓廢墟成為市民交換技藝的小柴屋 追求可以彈性組合的社區設計方法 03進擊的地區治理術-垂直向整合、水平向串聯的規劃工作(2014~) 用一個荒置空間去看見整條水圳遺線  文山區景美仙跡岩生活圈  都市秘徑尋水,織起守護都市小河域的網  興福支圳:種下山茶花,廢棄空地變身仙岩樹屋  都市綠洲:宿舍庭院打造為樸門教室  景尾溪舊河道:萬和一號公園開蓋喜見被遺忘的東支流  萬盛溪:親子共學,一起來後巷秘徑尋找河神的家 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  全市型開放的生活空間改造計畫 Open Green 打造新公共空間 04社區交往,國際交流 [社區空間作為方法]  日本-芝浦家(SHIBAURA HOUSE)  企劃力與社區空間經營 [小桌子與大桌子:公私協力的溝通方法]  印尼- CHL & TRIACO & Asscoiates+泰國- CAN / Openspace  用圳道紋理串起綠洲系統規劃 [和社區居民開一間店 Pop-Up for the City]  荷蘭- Floor Ziegler  用一間店思考城市再生 [人口縮減下的地區囊括式照護]  日本-... 自序/導讀 很高興,在「社區交往」計畫中我們可以將學習同時視為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並以打開彊界的方式來重新檢視社會的脈動,以及新的能量集結的可能性。「社區交往」的計畫代表著臺灣社造的實踐已經來到一個自省的階段,相對於一個運動體制化與制度化的進程,「社區交往」所代表的是一個新的嘗試與挑戰,藉著新的社群與團體的參與、理念與方法的激盪,鬆動有可能僵化的體制運作與城市治理模式。 這本書所記錄的就是這個實驗的過程,以及所有參與人的集體智慧與學習的紀錄。從臺灣早年的社造到近期臺北市的Open Green,以至「社區交往」,我個人剛好有幸目睹並部分參與了這個過程。撰寫這篇序文的同時,我也想藉此感謝工作團隊的邀請,讓我雖然旅居國外也有機會參與這項有意義,又具挑戰性的在地行動,成了打開彊界與交流學習的參與者與受益者。沒有他們作為中介者與作用者的努力與投入,就沒有今天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以至城市治理的新的開展。 認識與組構城市的轉機與落實:場所創生(PlaceMaking)、社群協力 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學系 助理教授 時間是空間最好的見證。走過書裡描述的這幾年發展,你會發現臺北市的社區空間創造隨著時間遞移,產生了典範移轉;在發生的當下雖然沒有那麼清晰明顯,回頭看,卻能指認出空間的用、情、意、理都改變了,政策的空間也被撐大了。 當北京喊出城市副中心區2035 年要達到人均綠地面積30 平方公尺的量化目標,臺北市這幾年已經透過Open Green 以及其前身的實驗計畫,為臺北市展開了許多打開僵固使用、創造城市內更多種綠生活的綠色空間,這是質變。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每一處微小的質變卻接連帶動陸續產生的更多量變,從開心農場到市政府的田園城市就是一例。 這些力量確實來自於累積多年「由下而上」概念的鼓吹跟實驗,也結合了專業界對於「如何永續維護經營管理」的反思。當1996 年之後市民不斷地練習「民眾參與」、「社區營造」或「社區規劃」,2009 年開始是乘著積極公民自主結社高能量的浪頭,將社群的想望導入空間的生產與維護,加上政府部分單位願意創意嘗試,於是如水到渠成一般才能掀起一波新發展。 這些故事的細節在書裡都將描述。然而必須特別指出,如果不加入時間感來理解書裡走過的歷程,那終究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實驗」片段。把這些片段拼接起來,你才能突然理解,這就像地景、社區空間的營造一樣,它不會突然地從一張設計圖紙變成生活,它就算硬體施工完成了,還需要加入時間才能落實為生活。 談到片段,這一個又一個的綠點,剛開始雖說是有「軸線」的大目標,但讀者你不難發現,一開始是一個一個社群、主題式的與社區居民嘗試結合的一種實驗,然後在空間專業者的眼裡構成軸線。但漸漸地隨著「社群」得以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清晰,也就是「協力」的這種角色,終於導出依山小綠洲這樣的區域性、社群網絡共同對話討論,甚至質疑、挑戰既有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制度與遊戲規則的互動模式及成果。一朵花的美麗是無數花瓣聚集的效果,社群共同勾勒地區願景這個片段,是前面更多片段的匯聚。 有趣的是,生活芭蕾就是許許多多的片段組成。【紐約大國民】紀錄片裡珍雅各站出來阻擋推土機式的都市更新,她呼喊不要忽略、不要破壞街道生活芭蕾,都市的媚力與精彩之處就在於累積許久的文化與空間。這與整本書中揭露空間創生轉型的思考點是一致的,即是如何在建成環境中、等待都市更新之前,讓更多看不清楚的芭蕾動... 各界推薦/推薦序 山崎亮(studio-L代表、慶應義塾大學特別招聘教授) 吳瑪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高耀威(臺南市街區正興同協會理事長) 康旻杰(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曾旭正(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教授) 彭揚凱(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廖桂賢(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副教授) 戴吾明(建築與文化出版社總編輯) 謝明同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主任秘書)

加入購物車

設定到價通知

商品已停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