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作者:黃福森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1051129 ISBN:9789571368306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不只走古道,也是讀台灣史 超過10年的探勘尋訪,精選33條北台灣秘境古道 重現9段台灣大時代的精采故事 引領你在山林間,找回認識腳下土地的感動 有40年登山資歷的黃福森老師,走過台灣不同高度海拔的郊山、中級山及高山,原來僅鍾情於山間美景,卻在山徑悠悠轉轉間,發現古道的故事更令人著迷。原來,路邊不起眼的奇岩怪石可能是藏著歷史迷蹤的石碑;草叢裡的駁坎遺跡可能是先民開拓的遺址,或是日據時代炮台、監督所等曾經存在的斑駁記憶;而跨越小溪的古橋,其實隱藏著古早時先民渡河的智慧…… 為了解開這些古道曾經擁有的故事,他多次在杉林中穿梭,試圖尋找昔日歷史所遺留下的斷垣殘壁,並帶著滿腹疑問,在圖書館一字一字、一頁一頁地解讀著日治時期的書籍、地圖。經過10年以上的探勘尋訪,黃福森老師在本書中特別精選北台灣33條秘境古道,帶領讀者一起走入山林,親身感受這些曾經真實上演的台灣史場景。包括: ■穿越大溪古道:跟隨知名人類學者伊能嘉矩的足跡,來一趟田野調查之旅。 ■李崠山事件古道:探訪李崠山古堡、三次戰役的戰場,以及見證歷史的砲台、分遣所遺跡。 ■平雙煤礦古道:殘存的煤礦礦坑及越嶺道,緬懷那段繁華的黑金傳奇故事。 ■金瓜石採金古道:與懷抱黃金夢的先民同行,重溫聚落、古道的黃金歲月。 ■陽明山水圳古道︰公車即可到達,感受百年古老水圳的清涼,並了解水圳不同設施的機關秘密。 ■深坑茶路古道:北台灣茶鄉中的香格里拉,順路探訪仍有茅草屋頂的古厝,看老祖宗就地取材的建築智慧。 ■前進噶瑪蘭古道:遙想古人翻山越嶺進入噶瑪蘭的心情,看太平洋海天一線,將會是永生難忘的回憶。 ■百年古道淡基橫斷:進入陽明山後山秘境,一探「清代北台最後一條軍用道路」的神祕故事! ■重返大豹社:跨越三個時代, 頭目、醫生、議員,了解瓦旦父子傳奇的一生。 古道,是先民篳路藍縷的足跡,更是台灣百年歷史、政治及社會演變的最佳見證。走一趟古道,來一趟時空之旅,你會發現山林裡真的是有說不完的台灣故事,值得你來追尋。 本書特色 1.以9段台灣歷史故事為縱軸訴說33條古道的故事,更具系統性及完整性。當整個區域內原本四散的山徑古道完整串聯起來時,你將更清楚整個區域內發生的大時代故事。 2.每條古道均有【尋訪重點】、【走讀歷史】,讓你行走其上時,不會錯過遺址、遺跡的蹤跡,且更能感受到古道的前世今生、歷史定位。 3.每條古道均有【路線圖】、【難易度分級】、【交通方式】、【步行時間】、【步道介紹】等第一手資料,想探訪時可作為參考。 4.古道小辭典解說隘勇線、駐在所、保甲路、水圳構造、古厝種類等,豐富你的古道歷史人文知識。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自序 在山林間,找回讀歷史的感動 拜訪古道前的小叮嚀 1. 穿越大溪:跟隨人類學者伊能嘉矩的腳步,巡禮大嵙崁 【古道1】拜見水中土地公之路:大艽宮古道; 【古道2】隘寮遺跡見證歷史:福山巖登山步道 【古道3】戒嚴時期的崗哨:總督府步道與湳仔溝古道 【古道4】百年勾藤木炭窯:百吉歷史步道(八結古道) 【古道5】古蹟處處舊情濃濃:打鐵寮古道 2. 李崠山古道:一段泰雅英雄抗日的血戰史 【古道1】隘勇線之路:李崠山西稜-大混山古道 【古道2】日人運砲之路:密林深處的八五山古道 【古道3】二次決戰砲台之路:泰雅古道-馬望僧侶山 【古道4】末代駐在所之路:高台山與島田山古道 3. 金瓜石採金路:昔日第一金山的繁華淘金夢 【古道1】清朝李氏採金之路:大小粗坑古道 【古道2】淒美愛情無緣之路:石笋古道與貂山古道 【古道3】公文傳遞之路:燦光寮古道與牡丹古道 4. 陽明山水圳古道:百年古老水圳,最佳消暑秘境 【古道1】高密度水圳之旅:坪頂古圳、新圳與登峰圳 【古道2】石棚土地公守護:尾崙古圳、狗慇懃古道 【古道3】台北第一泉:猴崁古圳、草山水道系統 5. 深坑茶之路:北台灣茶鄉傳奇中的香格里拉 【古道1】有鞭炮聲的瀑布:炮子崙古道與猴山岳 【古道2】始終堅持傳統的古厝:茶山古道 【古道3】百年古剎與朝山小徑:尾寮古道與石媽祖古道 【古道4】艾琳達的山水情懷:南邦寮古道與向天湖古道 6. 平雙煤礦古道:傳奇的煤礦越嶺紀事,那段黑金歲月 【古道1】土地公與蛇龜大戰:乾坑古道與幼坑古道 【古道2】石灰礦不老傳奇:百年灰窯與石硿子古道 【古道3】輕便鐵道古礦坑:平湖遊樂區與紙坑古道; 7. 翻越雪山山脈:前進噶瑪蘭,尋訪山海美景的感動 【古道1】劉明燈立碑之路:金字碑古道 【古道2】朝聖之路:石空古道、太和山步道 【古道3】緣溪之路:梗枋古道、象寮古道、坪溪古道 【古道4】陰陽之路:湖桶古道、北宜古道 【古道5】亞馬遜之路:哈盆中嶺古道 8. 百年古道淡基橫斷:清代北台灣最後一條神秘軍用道路 【古道1】橫斷擎天崗:鹿崛坪古道 【古道2】傳說中的放牛路:富士古道與瑞泉古道... 各界推薦/推薦序 推薦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駱芬美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名譽理事長 黃楩楠 《台灣山岳雜誌》 副社長 張秀姝 內容試閱 第一章 穿越大溪:跟隨人類學者伊能嘉矩的腳步,巡禮大嵙崁 大溪鎮自古以來就是進入桃園後山地區的門戶。凱達格蘭平埔族霄裡社人把流經桃園縣的大漢溪稱為Takoham,所以大溪鎮自古以來,就以音譯的名稱「大嵙崁」或「大姑陷」為名。西元十七、十八世紀時,此地留下許多旅人的足跡,其中最膾炙人口,對昔日山區狀況記錄最詳細的,就是十八世紀末人類學研究者伊能嘉矩的北台灣蕃界的踏查旅行。 古道先行者越過九芎山深入蕃界 出生於日本岩手縣的伊能嘉矩,二十六歲時師事東京帝國大學坪井正五郎教授,開始對人類學產生濃厚興趣。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伊能嘉矩抱著從事人類學研究與教育原住民的熱情,來到當時是日本殖民地的台灣,並在往後的十年歲月裡,致力於台灣的人類學田野調查研究工作上。一九○六年返日後持續研究台灣的伊能嘉矩,因為在台灣山區活動罹患的瘧疾復發,於一九二五年九月病逝,享年五十九歲。 伊能嘉矩依據三十年來在台灣各地實地調查所收集的材料,先後完成了《台灣文化志》、《台灣蕃政志》等十數本巨著、七百多篇論文,以及為數眾多的田野調查筆記。其中,他以日記型式編寫的《巡台日乘》,成為了解一八九七年大溪附近地理人文的第一手報導資料。 為了進行調查工作,西元一八九七年六月,伊能嘉矩自桃園大嵙崁的東門啟程入山,在頭寮休息後,越過今天的「溪州山」(舊名九芎山),由此進入蕃界,開始了他的大漢溪上游蕃社之旅。 當年伊能嘉矩所越過的九芎山,稜線是由現在的石門水庫延伸而來。石門水庫位於大漢溪中游,是利用溪州山及石門山間的石門天然地形,築壩攔蓄大漢溪水而成。石門地名也就是因為此兩山雙峰對峙,狀如石門而來。 溪州山的山勢向東北延伸,綿延至大溪鎮以東的金面山,再延伸至五寮尖的稜線,成為桃園縣山地與台地地形區的分界。稜線東南為山地地形區,高度向東南方漸次升高,而為雪山山脈之一部分,是原住民泰雅族活動頻繁的區域;西北為較平緩的台地區,分屬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及湖口台地三部分,其中「桃園台地」是台灣開發史上,北台灣西部平地住民較早開始深入山區進行屯墾的範圍。這條山稜界線,清朝時即有居民自行設置的「大嵙崁隘」、「溪州隘」等設施,自古以來就是桃園地區平地進入山區的第一道防線,沿著稜線行走,細心點觀察,還可能發現當初隘寮的遺跡。 戒嚴保留下的清幽古道 時至今日,隘寮已消失在荒煙漫草之中,而昔時翻山越嶺進入內山地區的山路,逐漸成為愛好登山人士尋幽探險的古道。近年來在大溪區公所及地方人士刻意的整理維護下,發掘出許多昔日的古道遺跡。區公所採用生態工法,十分難得地保留了古道的鋪面,加以定期的鋤草整理環境,在每一個叉路口設立指標,使得桃園大溪一帶的古道很快成為北台灣熱門的健行路線之一。 第一次行走在這附近山區的旅人,總會為此地的清新雅致,沒有一般郊山為濫墾濫建所破壞而留下深刻印象,主要原因是這些古道曾是慈湖靈寢管制區的一部分,蔣介石先生的靈櫬於民國六十四年奉厝於此,直到民國八十七年才解除禁令,並縮小管制範圍,而打鐵寮古道舊道所經過的後慈湖,則是到民國九十八年才開放預約申請參觀。 百年後,我們可以緬懷伊能嘉矩先生昔時篳路藍縷的精神,追隨他的腳步,來一趟古道懷舊之旅。 Historic Trail 01 拜見水中土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