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簡介】 《上編》 ◆ 緒論 ◆ 建築物的載重 ◆ 基本應力 ◆ 結構材料性質 《中編》 ◆ 纜索及拱系統 ◆ 桁架系統 ◆ 梁柱及構架系統 ◆ 格子梁及板系統 ◆ 膜及薄殼系統 ◆ 高層結構系統 《下編》 ◆ 結構安全評估 ◆ 隔震消能系統 ◆ 結構修復補強 【目錄】 【上編】結構材料及載重應力 第一章 緒論 1-1 結構系統目的 1-2 結構系統要求 1.2.1 基本要求 1.2.2 耐震設計要求 1.2.3 耐風設計要求 1-3 結構設計方法 1.3.1 彈性設計與塑性設計 1.3.2 鋼筋混凝土結構物 1.3.3 鋼骨結構物 1-4 結構分析設計程序 1-5 結構系統分類 1.5.1 使用材料不同之分類 1.5.2 力量傳遞不同之分類 1.5.3 高層結構系統之分類 1.5.4 構築方式不同之分類 第二章 建築物的載重 2-1 載重分類 2-2 靜載重 2.2.1 材料重量 2.2.2 屋面重量 2.2.3 天花板重量 2.2.4 地板面重量 2.2.5 牆壁重量 2-3 活載重 2.3.1 最低活載重 2.3.2 斜屋頂之活載重 2.3.3 其他活載重 2.3.4 活載重之折減 2-4 風力載重 2.4.1 風力特性 2.4.2 風力階級 2.4.3 風力計算 2.4.4 風力之相關規定 2-5 地震力 2.5.1 地震的起因 2.5.2 地震波與地震紀錄 2.5.3 地震規模與地震階級 2.5.4 臺灣的地震活動 2.5.5 建築物對地震的反應 2.5.6 地震力計算 2.5.7 地震力之相關規定 2-6 其他載重 2.6.1 土壓力與水壓力載重 2.6.2 基礎不均勻沈陷載重 2.6.3 溫度載重 2.6.4 動力載重與共振載重 2.6.5 火載重 第三章 基本應力 3-1 基本應力 3.1.1 張應力 3.1.2 壓應力 3.1.3 撓曲應力 3.1.4 剪應力 3.1.5 扭應力 3.1.6 溫度應力 3-2 應力的作用 3.2.1 直接應力與撓曲應力 3.2.2 二次應力 3.2.3 主應力線 3-3 應力破壞行為 3.3.1 張應力破壞 3.3.2 壓應力破壞 3.3.3 撓曲應力破壞 3.3.4 剪應力破壞 3.3.5 扭應力破壞 3.3.6 其他常見的地震破壞現象 第四章 結構材料性質 4-1 材料基本性質 4.1.1 材料基本行為 4.1.2 應變硬化與應變軟化 4.1.3 安全係數 4.1.4 載重速率與強度 4.1.5 脆裂及疲乏 4.1.6 殘留應力 4.1.7 包辛吉效應 4.1.8 等向性材料與非等向性材料 4.1.9 乾縮與潛變 4.1.10 鬆弛 4-2 材料的韌性 4.2.1 延展比與韌度 4.2.2 韌性表示法 4.2.3 恢復力環之性質 4.2.4 韌性的意義 4-3 構架的韌性行為 4.3.1 塑性鉸 4.3.2 塑性流變 4.3.3 崩塌機構 4.3.4 梁柱的韌性 4.3.5 鋼筋比與韌性 4.3.6 韌性與耐震行為 【中編】結構系統及高層建築 第五章 纜索及拱系統 5-1 纜索系統 5.1.1 纜索行為 5.1.2 纜索應力分析 5.1.3 纜所不穩定原因及安定方法 5.1.4 纜索系統之應用空間 5-2 拱系統 5.2.1 拱行為 5.2.2 拱之分類 5.2.3 拱應力分析 5.2.4 三種拱之力學行為 5.2.5 拱抵抗水平推力方法 5.2.6 拱系統之應用空間 第六章 桁架系統 6-1 桁架行為 6.1.1 桁架基本構成 6.1.2 桁架應力分析 6.1.3 桁架種類 6-2 桁架接合 6.2.1 節點接合 6.2.2 支承處接合 6-3 桁架系統之應用空間 6.3.1 平面桁架系統 6.3.2 曲面桁架系統 6.3.3 空間桁架系統 第七章 梁柱及構架系統 7-1 梁柱及構架行為 7.1.1 梁柱及構架之基本構成 7.1.2 梁之力學行為 7.1.3 柱之力學行為 7-2 梁系統 7.2.1 懸臂梁 7.2.2 簡支梁 7.2.3 固定梁 7.2.4 外伸梁 7.2.5 連續梁 7-3 構架系統 7.3.1 連梁柱構架 7.3.2 簡單剛構架 7.3.3 多層及多間構架 7.3.4 超構架 第八章 格子梁及板系統 8-1 格子梁系統 8.1.1 載重傳遞方式 8.1.2 格子梁之力學行為 8.1.3 格子梁設計原則 8.1.4 格子梁系統之種類及應用 8-2 平板系統 8.2.1 平板基本構成 8.2.2 平板之力學行為 8.2.3 鋼筋混凝土板之應力與配筋 8.2.4 平板系統之種類與應用 8-3 摺板系統 8.3.1 摺板基本構成 8.3.2 摺板之力學行為 8.3.3 摺板系統之種類與應用 第九章 膜及薄殼系統 9-1 膜系統 9.1.1 膜基本構成 9.1.2 膜之力學行為 9.1.3 膜系統之種類及應用 9-2 薄殼系統 9.2.1 薄殼之行為 9.2.2 薄殼之基本形態 9.2.3 圓筒殼 9.2.4 圓頂殼 9.2.5 雙曲拋物面殼 第十章 高層結構系統 10-1 載重傳遞 10.1.1 垂直載重傳遞 10.1.2 水平載重傳遞 10-2 剪力牆 10.2.1 剪力牆型式 10.2.2 剪力牆配置 10.2.3 鋼筋混凝土剪力牆 10.2.4 鋼骨斜撐 10-3 高層結構立面型式 10.3.1 剪力牆立面設計 10.3.2 地面層設計 10-4 高層結構系統之種類 10.4.1 高層建築之結構型式 10.4.2 承重牆系統 10.4.3 箱匣式系統 10.4.4 無梁板系統 10.4.5 核心式系統 10.4.6 錯列桁架系統 10.4.7 梁柱剛構架系統 10.4.8 剪力牆剛構架系統 10.4.9 核心共用系統 10.4.10 管式結構系統 10.4.11 高層結構系統之比較 10-5 超高層建築 10.5.1 超高層建築之發展 10.5.2 全世界超高層建築 【下編】耐震能力及結構補強 第十一章 結構安全評估 11-1 結構破壞 11.1.1 地震災害 11.1.2 結構倒塌原因 11.1.3 維冠金龍大樓倒塌原因 11-2 震災後緊急安全評估 11.2.1 危險建築物緊急通報 11.2.2 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 11-3 結構快篩 11.3.1 快篩項目 11.3.2 結構快篩量化 11-4 耐震能力評估 11.4.1 耐震能力初步評估 11.4.2 耐震能力詳細評估 第十二章 隔震消能系統 12-1 結構設計觀念之演變 12-2 制振裝置 12.2.1 主動控制 12.2.2 被動控制 12-3 隔震消能系統之相關規定 第十三章 結構修復補強 13-1 修復補強 13.1.1 修復補強之意義 13.1.2 補強實施程序 13-2 修復補強材料及型式 13.2.1 修復補強材料 13.2.2 修復補強型式 13-3 修復補強工法 13.3.1 鋼筋混凝土結構 13.3.2 鋼骨結構物 13.3.3 隔減震系統補強工法 13-4 既有建築物之結構評估與補強 13.4.1 評估程序及設計目標 13.4.2 耐震能力評估與耐震補強之規定 附錄A 圖目錄 附錄B 表目錄 附錄C 參考書目及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