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作者:山口周 出版社:如果 出版日:1080923 ISBN:9789578567344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這本哲學書真的好有用!」商務人士熱烈廻響 *日本亞馬遜5顆星暢銷書 銷售突破30000冊! 世界一流獵頭企業公司KORN FERRY資深合夥人 在工作的修羅場上淬鍊出來的50件哲學武器 全世界的菁英都知道要學哲學, 但只有能增加你解讀力與洞察力的哲學,才能讓你成為真正的菁英 ◆在工作的戰場上,哲學是你最有用的武器。 ․邏輯、倫理、情感(亞里斯多德)──只靠邏輯叫不動人 ․無名怨憤(尼采)──你的「妒忌」是我的商機 ․平凡的邪惡(漢娜•鄂蘭)──壞事是停止思考的「平凡人」幹出來的 ․奈許均衡(約翰•奈許)──最強的策略是「好人,但也接受挑釁」 ․脫序(艾彌爾•涂爾幹)──「工作形態改革」的盡頭是可怕的未來 ․無知之知(蘇格拉底)──學習會停頓在「我懂了」的瞬間 ․能指與所指(索緒爾)──語言的豐富度直接通往思考的豐富度 ․可否證性(卡爾•波普爾)──「科學」並不等於「正確」 說到哲學,一般人都將它定位為「現實世界用不上的素養」。這是誤解。 事實上,在商務人士培養「創意思想」,即對現狀體制抱持批判精神上,這門學問會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本書針對商務人士的需要,用新的觀點解說「無知之知」、「邏輯、倫理、情感」、「平凡的邪惡」、「反脆弱」等50個概念。是正在第一線上工作的經營顧問才寫得出來的「哲學使用手冊」。 ․關於「人」的關鍵概念──為了思考「這個人為什麼會做這種事」 ․關於「組織」的關鍵概念──為了思考「這個組織為什麼不改變?」 ․關於「社會」的關鍵概念──為了理解「現在有什麼事在發生」 ․關於「思考」的關鍵概念──為防落入常見的「思考陷阱」 不懂哲學的企業人是無知的,他們反而會給社會帶來危險,本書從企業人士應該要有的哲學觀念為出發,幫助你脫穎而出,成為有素養的領導人。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前言 1 為什麼商務人士必須學「哲學」?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1】正確洞察狀況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2】學習批判性思考的要領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3】訂定課題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4】防止再次發生悲劇 第1部 哲學是最有用的「工具」 本書不是所謂的「哲學入門」 【與同類書的差異1】目次不使用時間軸 【與同類書的差異2】基於個人的實用性 【與同類書的差異3】包羅哲學以外的領域 為什麼讀哲學令人挫折? 以兩個主軸整理歷史上所有哲學家的論述 回應「What式問題」的答案,比較多無聊的內容 重要的是從「過程」中學習 「我思故我在」並不重要的原因 第2部 將知識戰鬥力極大化的50個關鍵概念 第1章 關於「人」的關鍵概念——為了思考「這個人為什麼會做這種事」 01 logos(邏輯)、ethos(倫理)、pathos(情感)──只靠邏輯叫不動人/亞里斯多德 02 預定論──神並沒有說,只要努力就有回報/約翰.喀爾文 03 白板──沒有「與生俱來」這種事,人是憑著經驗形成現在的樣子/約翰.洛克 04 無名怨憤──你的「妒忌」是我的商機/弗里德里希.尼采 05 人格面具──我們都戴著「面具」活著/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06 逃避自由──自由伴隨著難耐的孤獨與沉痛的責任/埃里希.弗洛姆 07 獎賞──愈是不確定的事物,人愈容易著迷/伯爾赫斯.史金納 08 介入──創造人生,把它當作「藝術作品」吧/尚.保羅.沙特 09 平凡的邪惡──壞事是停止思考的「平凡人」幹出來的/漢娜.鄂蘭 10 自我實現的人──達成自我實現的人,其實「人脈」並不廣/亞伯拉罕.馬斯洛 11 認知失調──人是一種為了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不惜改變意識的生物/利昂.費斯汀格 12 服從權威──人在團體裡從事某件事時,個人的良心便難以發揮作用/斯坦利.米爾格倫 13 心流理論──人在什麼時候能將能力發揮到極限,而產生充實感呢?/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14 預告的獎賞──「預先告知」的獎賞,會明顯毀滅解決問題的創造力/愛德華.德西 第2章 關於「組織」的關鍵概念——為了思考「這個組織為什麼不改變?」 15 馬基維利主義──為了讓統治更好,可以容許不道德的行為/尼可洛.馬基維利 16 魔鬼代言者──敢於「挑毛病者」的重要性/約翰.史都華.彌爾 17... 自序/導讀 那麼,為什麼這一點對商務人士很重要呢?因為在商貿上也應該具備批判性思考。面對變幻莫測的現實,商務人士必須批判性地重新審視當下的思考方式和應對,調整自己的應對態度,將過去運行順利的結構變更為適應現實變化的形式。以前,在英語中,企業叫做Going Concern,意思是「在永續的前提下經營的組織」,重點在於面對「環境的變化」「企業永續發展」,也就是說,企業成立的前提,是「不斷地在變化」。 也許有人看到這段話會認為「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若是如此,為什麼那麼多日本企業很難達到這個「天經地義」的概念呢?最大的重點在於「變化」一定「伴隨著否定」,在否定過往成立的思考方式、行動方式上,接受新的思考方式、行動方式。難的不是在「啟動」「新的思考方式、行動方式」,而是用批判的眼光掌握「舊的思考方式、行動方式」,讓它「結束」。先用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審視以往有效的「思考方式」,如果,它已經不能妥善地適應現實、無法精確地說明現實,就必須思索其原因,提出新的範本,這就是哲學家持續不斷在做的事。而學習哲學的好處之一,就是儘管探討的問題並不相同,但是卻能以知性的態度或頭緒,有意識地去批判、考察這種「無意識間規定自己行動與判斷的潛在前提」。 【商務人士學習哲學的意義③】訂定課題 商務人士經常使用的agenda 這個字,就是課題的意思。為什麼「訂定課題」這麼重要?因為它是革新的起點。今日,許多日本企業,都把革新當成首要的經營課題,但坦白說,筆者認為其中八成都只是「扮家家式的革新」。為什麼我敢這麼武斷呢,因為絕大多數的案例,都沒有設定「課題」。所有的革新,都必須實現在解決社會所抱持的「大課題」,所以沒有「設定課題」的地方就產生不了革新。大部分的企業,都失去了「設定課題」這個革新的靈魂,只是在表面上建立起從外部募集創意的架構、或修潤創意的過程,屬於「開放式創新」的狀態,所以只能說他們是「扮家家式的革新」。 筆者在撰寫前作《如何建立世界最具創新性的組織》時,我採訪了許多社會上公認的「創新人士」,但其中最大的特點是,沒有一人曾想過「要發起一場革新」。他們一定都是出現了具體「想解決的課題」才去從事工作,並不是為了「想要革新」。「革新停滯」的吶喊已經喊了很久,但是造成停滯最大的原因,並不是「創意」或「創造性」出現了瓶頸,而是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解決的「課題,即agenda」。 所以,「設定課題的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提高「設定課題的能力」呢?關鍵在於「素養」。為什麼呢?若想從眼前熟悉的現實中汲取出「課題」,絕不可欠缺的是「將常識相對化」的手續。舉例來說,只了解日本風俗習慣、生活文化的人,很難思考日本的風俗習慣「為什麼要做這種事」,但是如果是個懂得外國風俗習慣、生活文化的人,那就容易多了。我們常常可以在書店或電視上看到名為「日本人這些地方很奇怪」的書籍或節目,這些內容的成立,都是建構在「日本人稀鬆平常的習慣,外國人看起來卻很奇妙,或是日本人聽到這種評論,也會覺得『聽他們一說的確如此』」的基礎上。也就是說,一個人愈具有地理空間,或歷史時間廣度,就愈能將眼前的狀況相對化。 所謂的革新,經常包含著「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不再理所當然」的性質。以往理所當然的事,就是常識,去質疑常識,才能產生革新。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質疑所有的「理所當然」,日常生活就過不下去了。舉例來說,如果一看到信號燈就... 各界推薦/推薦序 日本amazon讀者熱評持續不斷: ․它讓我學會如何解釋及使用哲學。閱讀之後,我們的世界觀就不同了。——haru ․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建立思考事物的架構。——Kanji Moritaka ․非常易於閱讀和理解,這本書去除了哲學的深奧定義,將哲學概念應用在現代社會的事件上,並提出了作者的建議和見解。——a people developer ․乍看之下很難的文字改用商業場景取代,很容易理解。—— Amazon カスタマー 內容試閱 04 無名怨憤──你的「妒忌」是我的商機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德國的哲學家、古典文獻學者。是現代聞名的存在主義代表性思想家之一。儘管既沒有博士頭銜,也沒有教師資格,他卻在二十四歲就被招聘為巴塞爾大學古典文獻學的教授。但處女作《悲劇的誕生》不受學會青睞,再加上健康問題,辭去大學的工作之後,他一生一直是個業餘的哲學家。學界將尼采的文章視為德語散文的傑作,在德國,國語課本經常選用他的文章。如果按哲學入門書的解說方式來說明無名怨憤(ressentiment),那就是「站在軟弱立場的人,對強者抱著羨妒、怨恨、嫌惡、自卑等交織的情感」。說得白話一點,就是「妒忌」。但是尼采所提出的無名怨憤這個概念,涵括的範圍稍微廣一點,也包含了我們不算在「妒忌」裡的感情或行動。 在伊索寓言裡有個「酸葡萄」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說,狐狸發現了令人垂涎欲滴的葡萄,但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搆不著它,不久狐狸便恨恨地說「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才不會有人想吃它呢」然後離開了。可以說這就是受無名怨憤所束縛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典型反應。狐狸對那串搆不著的葡萄,不只是單純的不甘心,還把價值判斷顛倒過來──「那串葡萄是酸的」,藉此發洩情緒。尼采把這一點提出來作為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很可能因為無名怨憤,而扭曲了原本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 懷有無名怨憤的個人,會表現出以下兩種反應,來改善當下的狀況。 ①隸屬、服膺造成無名怨憤原因的價值標準。 ②顛倒造成無名怨憤原因的價值判斷。 這兩種反應,都會成為我們順心、豐富人生的一大阻礙,讓我們依序思索一下吧。 首先是第一項,被無名怨憤束縛的人,會在隸屬、服膺造成無名怨憤原因的價值標準下,試圖消除心中的怨憤。請想像一下這種狀況,周圍所有人都拿著高級名牌的皮包,只有自己沒有。這時候,當然有人會因為自己其實並不想要,而且也與自己的生活風格、價值觀不合,拒絕這個名牌包,但是,仍有不少比例的人,會買下同款的名牌包,藉此消解心中的無名怨憤。這種狀況並不只限於名牌奢侈品,例如在法拉利等所代表的名車或理查德.米勒所代表的高級手錶世界中,同樣也會發生。 我們可以認為,這些所謂高級品、名牌品為市場提供的好處,就是「消解無名怨憤」。懷抱無名怨憤的人,以購買這些名牌品、高級車,作為消解無名怨憤的所謂「記號」,所以,無名怨憤發生得愈多,市場規模也就愈見擴大。奢侈名牌與高級車,每年都會推出新款式或新車,如果你把它想成這是「因為無名怨憤隨時都在產生」就很容易明白了。無名怨憤沒有製造成本,所以,視運用的智慧和所花心思的多寡,再多也能生產得出來。那些廠商為可以無限生產的商品制定高價,所以不可能不賺錢。即使是物資充沛滿溢、已經呈飽和狀態的日本,奢侈品的業績還是大家都很暢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因為他們一直能巧妙生產無名怨憤的關係。 有關「階級差別」,本書會在後面的章節討論,不過,現代人對於「平等」都有極為精密的「感知」,只要有一點點差別,很可能就會產生無名怨憤。而產生的無名怨憤,會藉由「符號購買」的形式消解,於是奢侈品牌或高級車市場的業績,在低成長的日本仍然能堅挺地向上推移。 但是,不用說也知道,用這種形式不斷消解無名怨憤,也很難活出「自己的人生」吧。無名怨憤是將自己的價值判斷,隸屬、服膺於社會共有的價值判斷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