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商業周刊 第1895期 2024零售新物種
找相似
商品已停售

【電子書】商業周刊 第1895期 2024零售新物種

台灣樂天市場
訂單成立賺3%
下單享LINE POINTS點數
訂單成立賺3%3
台灣樂天市場

台灣樂天市場

▐LINE POINTS點數回饋依照樂天提供扣除折價券(優惠券)、與運費後之最終金額進行計算。 ▐ GAME休閒館(2023/8/1生效)等部分店家不參與全站加碼,請詳閱LINE Points 加碼店家清單:https://lin.ee/1MCw7pe/rcfk ▐ 注意事項 (1)部分服務及店家不符合贈點資格,購買後將不贈送 LINE Points 點數,亦不得使用點數紅包,如:比漾廣場、神腦生活、MyCard、愛美麗福利社、展翔通訊、ezcook 美食廚房、葳豐數位商城、吉盈數位商城、森林巨人、包材中心、KABO佳麗寶家電批發、LuLuLu精品店、NewSTYLE新風尚潮流、0216零食會社、美寶家電、純米小鋪、LILY科技新櫃、登芳3C電子雜貨賣場、豐饌御鴨、鼎耀通訊、誠選3C、Smile、葳豐數位商城二店、米蘭寶、BoBo Outlet代購屋、楊家食品(2022/10/1生效)、屈臣氏(2024/1/1生效)等,請詳閱LINE Points 加碼店家清單。 (2)需透過LINE購物前往台灣樂天市場,並在同一瀏覽器於24小時內結帳,才享有 LINE Points 回饋。 (3)若購買之訂單(包含預購商品)未符合樂天市場 45 天內完成訂單出貨及結帳,則不符合贈點資格。 (4)如使用App、或中途瀏覽比價網、回饋網、Google等其他網頁、或由網頁版(電腦版/手機版網頁)切換為App都將會造成追蹤中斷而無法進行 LINE Points 回饋。 (5) LINE 購物為購物資訊整合性平台,商品資料更新會有時間差,如顯示之商品規格、顏色、價位、贈品與台灣樂天市場銷售網頁不符,以銷售網頁標示為準。 (6)Pickup店家之有效訂單需於下單後40天內使用完畢才符合分潤條件 (7)導購訂單已逾365天,根據台灣樂天回饋規定,逾期訂單將不符合回饋資格。 (8) 若上述或其他原因,致使消費者無接收到點數回饋或點數回饋有爭議,台灣樂天市場保有更改條款與法律追訴之權利,活動詳情以樂天市場網站公告為準。

商品描述

作者:商業周刊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4/03/07 語言:中文 ISBN:3200000001895 檔案格式:EPUB3-固式格式 閱讀裝置:閱讀器, Android應用程式, iOS應用程式 電商揪團反攻實體 被新光三越形容「很兇」,Sogo、全聯視為大黑馬 2024零售新物種 94%人返回線下購物!「電商腦開店賺錢術」活用教戰 》Air Space開進馬國101、Life8躍門市最多男裝電商 》網購餃子一次3店型,一個月就賺錢 新版C2B、光環效應、黄金比例,零售業必懂「數據力戰法」 你是否也曾發現,路上的電商品牌變得越來越多了? 向來被視為高消費象徵的百貨公司裡,開始大量出現Air Space、Life8等男女服飾櫃位。 街邊店也不例外,台北南西商圈周邊,每隔幾百公尺便有一間假期飾品(Vacanza Accessory);最熱鬧的西門町六號出口,則佇立著Pazzo的獨棟粉色建築, 吸引著來往路人的目光。更別提信義區常見的美食快閃店了,包括承繼起司蛋糕、creammm.t檸檬塔等網路知名甜點,大排長龍不說,還常開店沒幾小時就秒殺。 傳統實體零售業者,如何看待這批新玩家?他們共同的態度是:不可小覷。 新光三越總經理吳昕陽,甚至連講了三次「很兇」,來形容Pazzo母公司美而快集團在ATT開的三層樓實體店:「我一直在關注,因為他們排隊的人潮很多啊。它那個自帶流量的威力,實在驚人!」 遠東Sogo總經理汪郭鼎松也有同樣觀察。他舉例,網路女鞋品牌Grace Gift每年都會在忠孝Sogo舉辦特賣會,短短五天,就能動員上萬名網友造訪,創造兩千萬以上業績,變成常駐櫃位後,表現也很穩定。 「電商品牌(對百貨)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導客,而且他們帶來的人流年輕,大約二十到三十幾歲,就是百貨最想培養的未來客群!」他說:「他們也想到實體試試看,我們也需要人流,我們雙方是彼此需要。」 全聯總經理蔡篤昌,也認為這股趨勢值得關注:「就像全聯跑去做(電商)小時達一樣,任何品牌要跨到新領域去經營,都跟自廢武功一樣困難⋯⋯,我們也需要好好研究,看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事實上,這批新玩家儘管為數眾多,但個別規模並不算大,年營收大約在數千萬到三十億之間。 新光三越、Sogo、全聯都關注 電商實體展店潮,導流、人才都很強 為什麼他們能吸引新光三越、Sogo和全聯等零售巨頭的高度關注,甚至還想好好研究? 答案是:因為他們懂得運用電商的腦袋,來做實體店的經營。 「電商品牌轉去做實體店,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們正好擁有實體業者此時最想要的能力!」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創會長的高端訓說。 例如增加人流,當百貨公司每年二五%營收都集中在週年慶檔期,電商品牌卻最擅長透過FB、IG等社群平台,將線上流量導到線下,不分平假日,一則貼文就能引發排隊潮。 例如數據分析,當多數實體業者還高度仰賴「王牌sales」的個人銷售能力,電商品牌的DNA,卻緊盯著後台數據作戰,反覆比對流量、轉換率、消費頻次、環境因素等變因,透過客觀數據來發現問題。又例如直播和短影音等最新、最吸睛的科技工具,更是他們的強項。 「還有另一個關鍵因素,會導致『電商轉實體』會比『實體轉電商』相對容易,就是池子裡的人才量不同!」高端訓指出,由於實體零售已經有千百年歷史,是個極度成熟的業種,人才眾多,「相反的,電商發展至今頂多三十幾年,學習障礙又高,你要找一個電商高手,絕對比找實體零售高手要難太多了!」 那問題來了,單一店家跑到線下開店試水溫不稀奇,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間點,出現大量電商品牌的實體展店潮,甚至成為零售業新趨勢? 攤開數字,答案就已經呼之欲出。

加入購物車

設定到價通知

商品已停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