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癖: 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 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珍妮佛.霍華德 eslite誠品
找相似
商品已停售

囤積癖: 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 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珍妮佛.霍華德 eslite誠品

蝦皮商城-指定商店
歷史低價
近一年最省
近一年最省 $40
蝦皮商城-指定商店

蝦皮商城-指定商店

1. 透過LINE購物進入蝦皮後禁止再透過蝦皮直播下單,避免訂單認列異常 2. 請務必「清空」蝦皮購物車,再透過LINE購物連結至蝦皮商店進行購買 ;先把商品加入購物車,再從LINE購物連結至蝦皮結帳,將無法獲得點數回饋。 3. 請避免連續下單,若您完成交易後,想下第二張訂單,請重新從LINE購物連結至蝦皮商店進行購買 4. 電子票券及繳費服務類別:回饋0%。 5. 請留意,蝦皮超市內的商品(蝦皮超市、蝦皮直送美妝、蝦皮免運直送)不隸屬於蝦皮商城,點數回饋請依照「蝦皮超市」商店頁為主。 6. 蝦皮商城之訂單適用於部分點數紅包,規範請依該紅包頁說明為主。 7. 點數回饋將依照蝦皮提供扣除折價券、運費與蝦幣後之最終金額進行計算。 8. 同一商品品項(即便不同尺寸規格),皆會計入同一筆返點上限進行計算 9. 用戶需於同一瀏覽器進行交易(若自動跳轉 APP,請在 APP交易)。 10. 若使用不同物流或付款方式,將拆分成不同筆訂單編號發送通知。 11. 若使用折價券折抵,可能會有攤提折抵導致訂單金額些微落差 12. 蝦皮會將LINE的導購跳轉紀錄與蝦皮的會員ID進行綁定,若後續七天內未透過其他媒體來源導入蝦皮官網,則七天內於該蝦皮帳號下訂的首筆訂單會被蝦皮認列為該LINE用戶導購跳轉時所成立之訂單。 13. 若同一用戶使用一個以上蝦皮帳號透過LINE購物進行導購,將可能導致無法收到導購通知,亦可能無法收到點數,再請留意。 [注意事項] 1.如導購途中用戶由網頁版(電腦版/手機版網頁)切換為 App 會造成追蹤中斷而無法進行 LINE Points 回饋 2.若購買過程中關閉蝦皮APP,則需重新透過LINE購物前往蝦皮商城,否則無法進行LINE POINTS 回饋。 / 3.如用戶先前往蝦皮商城將商品加入購物車,後續透過LINE購物前往至蝦皮商城將購物車結清,此方案將不列入 LINE Points 回饋 4.若因系統異常無法追蹤訂單,致使消費者無接收到點數回饋,蝦皮保有更改條款與法律追訴之權利 5. LINE購物商品價格若與蝦皮賣場實際價格有異,以蝦皮賣場價格為準

商品描述

賣場名稱:eslite誠品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烏俄戰爭、Covid-19、歐洲難民潮、加州森林大火、全球暖化氣候災難……_x000D_ 面對這些天災人禍,如果你得逃命,你會帶上什麼?哪些東西是在你生命中,真正無可取代的?_x000D_ 「我坐在母親房子的地板上,被四周的雜物環繞著。_x000D_ 」是本書開頭的第一句話。_x000D_ 本書以母親的囤積癖作為整個世代巨大而混亂的縮影,探討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和網路發達是如何透過郵購目錄、二手市集和連鎖量販店,催生出無底洞般的物欲需求,從無限拜物到囤積障礙,清晰呈現歷史上囤積現象的發展脈絡。_x000D_ 囤積既非強迫症,也不是焦慮症,而是在消費文明的外衣下「痛苦和快樂的混和」,讓我們看見人是如何能樂在獲取事物,同時又苦於無力管理或甩掉隨之而來的過多雜物。_x000D_ 然而,囤積絕非個人問題,而是社會演進過程中,人類勢必面臨的文化困境。_x000D_ 書中援引各種新聞事件、數據資訊與文章著作,從「囤積」現象中發掘許多深刻的觀點。_x000D_ 轩囤物有其心理、歷史和文化根源_x000D_ 從工業革命開始,維多利亞時代的浮誇風潮和資本主義掛帥,加上網路購物的方便快捷,導致一連串失控和混亂,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浩劫。_x000D_ 作者檢視數百年前啟動的資源大戰,綜觀百貨郵購目錄、二手市集、博覽會式收藏、大型連鎖量販等商業機制,說明發達國家人民的生活如何淹沒在物質和財富之中,並揭示與環境破壞的直接關係。_x000D_ 轩極簡主義是對淨化的渴望_x000D_ 「囤物」是一種「被延遲的決定」,當你無法或不願處理你所積累的東西,就會被淹沒或癱瘓。_x000D_ 不管是近藤麻理惠的「令人怦然心動整理法」,還是「物歸其位」收納術或「斷捨離」風潮,從外在環境到內在心靈的減法,反映了囤物積習與現代人迷惘不安的直接關連。_x000D_ 轩物我依存的哲學_x000D_ 資本主義的消費文化誘哄我們,買東西就等同於買到快樂。_x000D_ 當買的東西不再帶來快樂,我們就買更多的東西。_x000D_ 然而,當我們佔有更多物品,無形中也被這些物品佔有並奴役,因為我們必須花更多時間去整理和維護,以維持最基本的需求。_x000D_ 轩數位垃圾也是一種囤積_x000D_ 網路生產和遞送系統確保了無窮盡的物質供給。_x000D_ 隨著實體物氾濫,囤物夢魘也佔據了數位世界。_x000D_ 隨手可得的電郵、文件檔、照片和影音,以及永遠沒空整理的電子報、簡訊通知和購物廣告,再大容量的硬碟和雲端也不勝負荷。_x000D_ 轩瑞典式大限清理的溫柔省思_x000D_ 要認真考慮什麼會變成「身外之物」,就必須承認你終有一死,而許多構成日常記憶或家族傳承的事物,在我們不能欣賞或享受它們之後,還會存在很久很久。_x000D_ 「大限清理」的觀念是:「絕對不要設想有誰會希望-或能夠-花時間來照顧那些連你自己都懶得打理的東西。_x000D_ 無論他們有多麼愛你,都不要把這個重擔留給他們。_x000D_ 」_x000D_ 囤積彰顯了人與物的依存關係,或許是缺乏安全感、也可能是一輩子的創傷、或許是難以割捨的回憶、也可能是內心深處對生活的嚮往。_x000D_ 然而,囤積往往衍生出罪惡和羞恥,當我們介入每個大量囤積的現場,務必抱持同理和想像,去看見處於堆雜背後的那個「人」。_x000D_ 「清空我媽房子讓我清楚認識到,幾乎任何東西——衣服、廚藝書、晚禮服——一旦不再被使用或照管,就會變成雜物。_x000D_ 」這本書給我們深刻的省思: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應該好好思考什麼是我們一輩子需要的東西,哪些物件是真正無可取代的?而不是在生命的終點,才去思考什麼是我們可以丟棄的東西。_x000D_ _x000D_ 【詳細資料】_x000D_ 誠品26碼/2682167464000_x000D_ ISBN13/9789864896127_x000D_ ISBN10/9864896121_x000D_ EAN/9789864896127_x000D_ 裝訂/平裝_x000D_ 頁數/240_x000D_ 語言/中文/繁體_x000D_ 級別/無_x000D_ 尺寸/21X14.8X1.4CM_x000D_ _x000D_ 珍妮佛‧霍華德(Jennifer Howard)_x000D_ 《華盛頓郵報》特約編輯與專欄作者,也是《高等教育紀事報》的資深記者。_x000D_ 她的文章和評論經常刊登於《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Slate、Bookforum, Fine Books、《拼貼師》Collections與Humanities magazine等媒體。_x000D_ 目前居住於美國華盛頓特區_x000D_ 陳義仁_x000D_ 臺灣大學財金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博士班肄業,現專事翻譯。_x000D_ 譯有《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血與土:一部種族屠殺與滅絕的世界史》、《外包災難》、《種子的信仰》、《異見者:致憤怒的青年世代》、《十種人性: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各有多遠?》等書。_x000D_ _x000D_ 【專業推薦】_x000D_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廖心筠(收納教主)、黃麗如(作家)、李清志(都市偵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張翔一(《換日線》頻道總編輯)——高度推薦_x000D_ 【媒體讚譽】_x000D_ 浅霍華德對消費文化黑暗角落的探索,不但機智十足,且極有見地。_x000D_ 她的寫法讓這個主題令人耳目一新。_x000D_ 她敏銳評估社會上的秘密恥辱,以及其鮮為人知的後果。_x000D_ ——Kirkus書評_x000D_ 浅關於我們對事物依戀的本質,這本書堪稱一篇精彩而美麗的冥想。_x000D_ 它讓我渴望過上一種沒有雜亂的生活——Malcolm Gladwell,《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兼播客主持人_x000D_ 浅本書有力地提醒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深刻的個人行為,如何在家庭、文化、經濟和國家之間散播,並感人地描述了作者本身如何努力管理家庭的混亂,從而深入理解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_x000D_ ——Adam MInter,《Junkyard Planet》和《Secondhand》作者_x000D_ _x000D_ 序: 在我媽的房子裡:一段個人囤物史_x000D_ 第一章 尋寶藏寶者: 囤積與羞恥_x000D_ 第二章 物質世界: 根源於維多利亞時代的消費文化_x000D_ 第三章 買到送到: 從郵購目錄到Amazon Prime無所不能買的黃金年代_x000D_ 第四章 物有其位: 對抗失序的無盡戰爭_x000D_ 第五章 廢棄、需缺和富足: 去雜物作為行動主義和創業精神_x000D_ 第六章 最終的去處: 堆雜做為垃圾和生態災難_x000D_ 結語: 變化中的堆雜景觀

加入購物車

設定到價通知

商品已停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