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找相似
商品已停售

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蝦皮商城
訂單成立賺1%
下單享LINE POINTS點數
訂單成立賺1% 2
蝦皮商城

蝦皮商城

1. 透過LINE購物進入蝦皮後禁止再透過蝦皮直播下單,避免訂單認列異常 2. 請務必「清空」蝦皮購物車,再透過LINE購物連結至蝦皮商店進行購買 ;先把商品加入購物車,再從LINE購物連結至蝦皮結帳,將無法獲得點數回饋。 3. 請避免連續下單,若您完成交易後,想下第二張訂單,請重新從LINE購物連結至蝦皮商店進行購買 4. 電子票券及繳費服務類別:回饋0%。 5. 請留意,蝦皮超市內的商品(蝦皮超市、蝦皮直送美妝、蝦皮免運直送)不隸屬於蝦皮商城,點數回饋請依照「蝦皮超市」商店頁為主。 6. 蝦皮商城之訂單適用於部分點數紅包,規範請依該紅包頁說明為主。 7. 點數回饋將依照蝦皮提供扣除折價券、運費與蝦幣後之最終金額進行計算。 8. 同一商品品項(即便不同尺寸規格),皆會計入同一筆返點上限進行計算 9. 用戶需於同一瀏覽器進行交易(若自動跳轉 APP,請在 APP交易)。 10. 若使用不同物流或付款方式,將拆分成不同筆訂單編號發送通知。 11. 若使用折價券折抵,可能會有攤提折抵導致訂單金額些微落差 12. 蝦皮會將LINE的導購跳轉紀錄與蝦皮的會員ID進行綁定,若後續七天內未透過其他媒體來源導入蝦皮官網,則七天內於該蝦皮帳號下訂的首筆訂單會被蝦皮認列為該LINE用戶導購跳轉時所成立之訂單。 13. 若同一用戶使用一個以上蝦皮帳號透過LINE購物進行導購,將可能導致無法收到導購通知,亦可能無法收到點數,再請留意。 [注意事項] 1.如導購途中用戶由網頁版(電腦版/手機版網頁)切換為 App 會造成追蹤中斷而無法進行 LINE Points 回饋 2.若購買過程中關閉蝦皮APP,則需重新透過LINE購物前往蝦皮商城,否則無法進行LINE POINTS 回饋。 / 3.如用戶先前往蝦皮商城將商品加入購物車,後續透過LINE購物前往至蝦皮商城將購物車結清,此方案將不列入 LINE Points 回饋 4.若因系統異常無法追蹤訂單,致使消費者無接收到點數回饋,蝦皮保有更改條款與法律追訴之權利 5. LINE購物商品價格若與蝦皮賣場實際價格有異,以蝦皮賣場價格為準

商品描述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情的地方」這種流行的說法, 讓我們徹底忽略了── 一個不講理的地方,才最是無情。 #寫給在原生家庭為難和掙扎的你 #醫師、律師、臨床心理師、記者、親職講師、作家、藝人 各界聯合推薦!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是你想太多了,爸媽絕對是愛你的。」 「栽培你到現在這樣,難道不是愛嗎?」 聽到這樣的話,你是否曾感到困惑內疚? 你是否明明沒有感受到被愛的溫暖和安全,卻懷疑是自己有問題?在應該要能體會被愛的家庭裡,獨自體會著不被愛的悲傷? ◎每一個被父母錯待的人,其實內心永遠都有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因為已經將家庭的傷痕藏得太深,還把這些痛楚帶到下一段關係,無論是親密關係、親子關係都可能因此蒙受陰影。 ◎作者羽茜以社會學的背景,以及自己身為女兒和母親的身分,帶讀者探索為什麼承認家庭的傷在我們的社會裡備受壓抑?為什麼來自父母的傷害,孩子總是在傷癒前就被要求原諒?透過25篇有溫度的述說,期望讓讀者對於家庭與愛的疑惑,有個誠實的反思和出口,此後不再自責。 本書特色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迷思如何讓孩子過度承擔與消耗 對於多數人所經歷的童年家庭創傷,羽茜以理性感性兼具的文字說出當時身為「小大人」的我們難以言明的苦。書中的每個舉例和思索,讓我們看見家庭如何在自己心中留下細微卻刻骨的痕跡,更讓我們心有戚戚焉,在閱讀的同時獲得寬慰和治癒。 關於原諒│被父母傷害的孩子,往往在受傷還沒有獲得療癒之前,這個社會就已經急著要他們「原諒」了。 關於懂事|有些孩子把自己的價值永遠置於父母之下,家庭裡重要的永遠都是父母的感受,自己則微不足道…… 關於愛│真正的愛就像溫暖的陽光照在身上,你不會覺得是因為自己很好、很乖、很聽話,做了什麼令人滿意的事情才得到這份恩惠的。 關於孩子的痛楚│父母也是人沒有錯,但孩子也是人,孩子的心也是肉做的,也不是聖人或上帝聖母,可以接受父母一切的錯待。說出被父母錯待的事情並不是想要追究,只是想要理解自己的傷痕。 關於承認不被愛│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實事求是,承認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愛孩子,也不是所有父母都有愛的能力,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理解到父母給自己的不是愛的時候,他也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 觸動推薦 有食律師-家事律師 李佳燕-家庭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郭彥均-知名旅遊節目主持人 曾多聞-旅美記者及專欄作家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依首字筆順排序) 作者簡介 羽茜 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曾獲耕莘文學獎短篇小說組首獎,著有《成為母親之後》、《在婚姻裡孤獨》、《媽媽的自由》、《今天雖然很好但不知道明天會怎樣》。寫作的議題涵蓋婚姻、家庭、母職、兩性、親子關係和教養,但覺得在這些議題背後,最主要的關心是愛,想知道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在一起能覺得幸福的條件是什麼。時常覺得三十歲後的自己是一個全新的生命,和兩個孩子一起成長,至今仍在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過程。 目錄 前言 無法說出口的傷,讓真實的愛難以成立 第一章 那些家庭裡的錯待:我們經歷了什麼? 孩子都知道父母是否真誠 真實的愛,是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 關於愛,重要的不是表象而是真實 因為孩子而變成更好的人,這個過程並非全自動化的 來自父母的傷害,孩子總是在傷癒前就被要求原諒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信仰而非現實 談談《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 「我們以前還不是這樣過來的」這句話,忽略了世代差異 「女兒就是比較貼心」這種說法是對所有女性的枷鎖 承認來自父母的傷害是開啟療傷之路的唯一途徑 第二章 父母是家人,也是重要的外人 走出父母所傷的陰影,首先要把他們看成外人 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就是在阻礙孩子的獨立 最難向他人說明的痛苦,是擁有自戀型人格的父母 角色期待,是對自己和孩子的束縛 當不被愛變成一種恥辱:擔心自己是沒有愛的母親 不平等的交換關係,讓親子關係遠離了愛的本質 母親要能擁有自己的人生,才不會用控制孩子來彌補自己 努力去證明自己有被愛的資格,恰好證明了這份愛不存在 第三章 有些事情已經不同,我們可以把自己接住 家裡如果不是能流露脆弱的地方,哪裡才是? 有愛孩子的父母,也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相信母愛會帶來母親所需的充裕,就是無視她現實中的匱乏 家庭裡有人不負責任就有人過度負責 受傷的孩子總是想要相信「傷害也是一種愛」 即使不能相互理解,也知道對方和自己一樣寂寞 家人之間,只要想到彼此都會死,就會變得溫柔 後記 我活出自己的方式,就是寫出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詳細資料 ISBN:9786263960305 叢書系列:優生活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加入購物車

設定到價通知

商品已停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