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及其象徵: 榮格思想精華 (第2版)/卡爾.榮格 誠品eslite
找相似
商品已停售

人及其象徵: 榮格思想精華 (第2版)/卡爾.榮格 誠品eslite

蝦皮商城
歷史低價
近一年最省
近一年最省 $43
蝦皮商城

蝦皮商城

1. 透過LINE購物進入蝦皮後禁止再透過蝦皮直播下單,避免訂單認列異常 2. 請務必「清空」蝦皮購物車,再透過LINE購物連結至蝦皮商店進行購買 ;先把商品加入購物車,再從LINE購物連結至蝦皮結帳,將無法獲得點數回饋。 3. 請避免連續下單,若您完成交易後,想下第二張訂單,請重新從LINE購物連結至蝦皮商店進行購買 4. 電子票券及繳費服務類別:回饋0%。 5. 請留意,蝦皮超市內的商品(蝦皮超市、蝦皮直送美妝、蝦皮免運直送)不隸屬於蝦皮商城,點數回饋請依照「蝦皮超市」商店頁為主。 6. 蝦皮商城之訂單適用於部分點數紅包,規範請依該紅包頁說明為主。 7. 點數回饋將依照蝦皮提供扣除折價券、運費與蝦幣後之最終金額進行計算。 8. 同一商品品項(即便不同尺寸規格),皆會計入同一筆返點上限進行計算 9. 用戶需於同一瀏覽器進行交易(若自動跳轉 APP,請在 APP交易)。 10. 若使用不同物流或付款方式,將拆分成不同筆訂單編號發送通知。 11. 若使用折價券折抵,可能會有攤提折抵導致訂單金額些微落差 12. 蝦皮會將LINE的導購跳轉紀錄與蝦皮的會員ID進行綁定,若後續七天內未透過其他媒體來源導入蝦皮官網,則七天內於該蝦皮帳號下訂的首筆訂單會被蝦皮認列為該LINE用戶導購跳轉時所成立之訂單。 13. 若同一用戶使用一個以上蝦皮帳號透過LINE購物進行導購,將可能導致無法收到導購通知,亦可能無法收到點數,再請留意。 [注意事項] 1.如導購途中用戶由網頁版(電腦版/手機版網頁)切換為 App 會造成追蹤中斷而無法進行 LINE Points 回饋 2.若購買過程中關閉蝦皮APP,則需重新透過LINE購物前往蝦皮商城,否則無法進行LINE POINTS 回饋。 / 3.如用戶先前往蝦皮商城將商品加入購物車,後續透過LINE購物前往至蝦皮商城將購物車結清,此方案將不列入 LINE Points 回饋 4.若因系統異常無法追蹤訂單,致使消費者無接收到點數回饋,蝦皮保有更改條款與法律追訴之權利 5. LINE購物商品價格若與蝦皮賣場實際價格有異,以蝦皮賣場價格為準

商品描述

榮格在世最後一部著作 榮格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很簡單: 心靈生活越豐富、象徵生活越寬廣的人, 越有能力熱愛自己的命運。 榮格是二十世紀的思想巨擘, 其學說影響所及已超出了分析心理學的範圍, 而進入了藝術、科學、宗教與生態學的領域。 他同時也幫助世間男女認識自己, 使他們的生命更充實、完滿、喜悅。 本書即是他特別為一般讀者編寫的, 也是他畢生行醫著述的思想精華總結。 他在八十三歲之齡開始, 傾其生命最終歲月之心力投注本書, 在撰著完成後不到十天便與世長辭,享年八十六歲。 若不是為了一個夢,這本書根本不會被寫出來。 約翰.弗利曼(John Freeman)在序言中告訴我們,那個夢說服了榮格,他可以——其實是應該——跟那些沒有心理學專門知識的人解釋他的想法。於是,年屆八十三的榮格,為這本書做了完善的規劃,包括他希望自己四位最得力助手要寫的章節。生命已近尾聲的他,把自己最終的歲月都投注在這份工作上,勉力完成了他自己的關鍵章節,寫完後不出十天,他便撒手謝世。 本書乃空前絕後之作。綜觀全書,榮格強調人類若要成就其圓滿成熟,只能透過對潛意識的認識與接納,而這種認識,須藉由夢及其象徵來取得。每一個夢,都在與做夢者進行直接、親身與有意義的溝通,這種溝通雖然運用了通行於全人類的象徵,但卻以全然個體的方式來運用它們,因此,夢也只可能以全然個體的「線索」來詮釋。 榮格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很簡單:心靈生活越豐富、象徵生活越寬廣的人,越有能力熱愛自己的命運,而心理分析師的任務,便是幫助我們面對那些突如其來的意象、形象和景象,鼓舞我們去提煉其中象徵意涵。 【詳細資料】 誠品26碼/2680802172006 ISBN13/9789866513817 ISBN10/9866513815 EAN/9789866513817 頁數/484 開數/25K 級別/無 裝訂/平裝 語言/中文/繁體 ■作者簡介卡爾.榮格(Carl G. Jung) 瑞士精神病學家,生於康斯坦斯湖濱,在巴塞爾學醫,後來在蘇黎士的伯格霍爾利精神病診所工作(1900-1909)。1907年在維也納結識弗洛依德,成為其主要的合作者。1911—1914年任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席。但他後來漸對弗氏方法持批評態度,最後導致兩人於1913年關係破裂。他發展了自己的學說,並名之為「分析心理學」,以區別於弗氏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Adler)的個人心理學。他的學說包括對心理類型(外向和內向)的描述,對「集體潛意識」的探索,以及把心理視為一種表現在「個體化」過程中的「自我調節系統」。他先後在巴塞爾和蘇黎士任教。1961年卒於瑞士屈斯納赫特。 余德慧 台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教授,《張老師月刊》創辦人之一。1951年出生,2012年卒於花蓮。龔卓軍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及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所長,現為該所博士班專任副教授。著有《文化的總譜與變奏》(台灣書店),譯有《人及其象徵》、《拉岡》(立緒)、《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合譯有《自由與命運》、《夢的智慧》(立緒)、《傅科考》(麥田)。

加入購物車

設定到價通知

商品已停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