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陳培豐【城邦讀書花園】
找相似
商品已停售

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陳培豐【城邦讀書花園】

蝦皮商城
歷史低價
近一年最省
近一年最省 $101
蝦皮商城

蝦皮商城

1. 透過LINE購物進入蝦皮後禁止再透過蝦皮直播下單,避免訂單認列異常 2. 請務必「清空」蝦皮購物車,再透過LINE購物連結至蝦皮商店進行購買 ;先把商品加入購物車,再從LINE購物連結至蝦皮結帳,將無法獲得點數回饋。 3. 請避免連續下單,若您完成交易後,想下第二張訂單,請重新從LINE購物連結至蝦皮商店進行購買 4. 電子票券及繳費服務類別:回饋0%。 5. 請留意,蝦皮超市內的商品(蝦皮超市、蝦皮直送美妝、蝦皮免運直送)不隸屬於蝦皮商城,點數回饋請依照「蝦皮超市」商店頁為主。 6. 蝦皮商城之訂單適用於部分點數紅包,規範請依該紅包頁說明為主。 7. 點數回饋將依照蝦皮提供扣除折價券、運費與蝦幣後之最終金額進行計算。 8. 同一商品品項(即便不同尺寸規格),皆會計入同一筆返點上限進行計算 9. 用戶需於同一瀏覽器進行交易(若自動跳轉 APP,請在 APP交易)。 10. 若使用不同物流或付款方式,將拆分成不同筆訂單編號發送通知。 11. 若使用折價券折抵,可能會有攤提折抵導致訂單金額些微落差 12. 蝦皮會將LINE的導購跳轉紀錄與蝦皮的會員ID進行綁定,若後續七天內未透過其他媒體來源導入蝦皮官網,則七天內於該蝦皮帳號下訂的首筆訂單會被蝦皮認列為該LINE用戶導購跳轉時所成立之訂單。 13. 若同一用戶使用一個以上蝦皮帳號透過LINE購物進行導購,將可能導致無法收到導購通知,亦可能無法收到點數,再請留意。 [注意事項] 1.如導購途中用戶由網頁版(電腦版/手機版網頁)切換為 App 會造成追蹤中斷而無法進行 LINE Points 回饋 2.若購買過程中關閉蝦皮APP,則需重新透過LINE購物前往蝦皮商城,否則無法進行LINE POINTS 回饋。 / 3.如用戶先前往蝦皮商城將商品加入購物車,後續透過LINE購物前往至蝦皮商城將購物車結清,此方案將不列入 LINE Points 回饋 4.若因系統異常無法追蹤訂單,致使消費者無接收到點數回饋,蝦皮保有更改條款與法律追訴之權利 5. LINE購物商品價格若與蝦皮賣場實際價格有異,以蝦皮賣場價格為準

商品描述

賣場名稱:【城邦讀書花園】 出版社:Acropolis 衛城出版 從「四月望雨」到〈港都夜雨〉和〈安平追想曲〉, 從〈媽媽請你也保重〉到〈為錢賭性命〉與〈苦海女神龍〉, 自一九二○年代後期到七○年代,臺語流行歌曲在臺灣生根、發展茁壯, 歷經連續的殖民統治、工業化、社會轉型, 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旋律,銘刻著時代變遷的痕跡,也記錄了庶民大眾的共同情感。 臺語歌曲如何發展成今日面貌, 又蘊含了什麼樣的記憶與心聲? 探尋臺語歌的身世,揭密臺灣人的記憶。 刻板印象常認為:臺語流行歌曲帶有濃濃演歌味,是因為曾受到日本統治與文化的影響;實際答案卻並非「是」或「否」這麼單純。《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正以此為問題意識,重新檢視一九三○至七○年代間臺語流行歌曲發展、變遷的軌跡。作者陳培豐從歌唱技巧、歌詞等面向剖析各斷代間膾炙人口的歌曲,指出我們所熟悉的臺語歌「傳統」究竟是如何「被發明」的,並且從中考掘出豐富的政治、社會與文化之歷史,以及族群記憶。 最早的臺語流行歌,多採取歌仔戲式的唱腔,字句清晰,每個音成顆粒狀,不特意轉音裝飾;在歌詞上,則有許多「閨怨」題材,反映了殖民地臺灣人之鬱悶。到了戰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造就「失語世代」,相關人才大量流失,但民眾對於流行音樂的情感及娛樂需求卻仍未減,於是才產生大量仿效、翻唱過往日本演歌的現象,並形塑了今日我們對「臺語歌」的認知——即描述歹命人、出外人、艱苦人、七逃(𨑨迌)人、行船人、舞女、酒女等社會邊緣人的不幸遭遇和悲情無奈之「臺語演歌」。 從戰前橫跨戰後的連續殖民統治,歷經農村土地改革、工業化,乃至經濟起飛的社會變遷,臺語歌曲陪伴、撫慰了一代代的臺灣人。理解這四十年間臺語歌的歷史,亦能理解臺灣社會的變遷與大眾心靈面貌。 陳培豐(本書作者): 臺灣的工業化過程相對複雜,其鄰接在二二八事件、戒嚴令頒布、白色恐怖、農村土地改革之後,是一場複合且連鎖式的社會變動。戰前戰後,臺語流行歌曲之生成、發展及重塑,其實便是在這個社會變動過程中完成。而這個過程就是一群人生挫敗組不斷在追問或確認自己是誰,以及應該要如何生活下去等課題的反覆演繹。在不停的演繹之間,臺語流行歌曲中最常出現的結論,便是身為弱者的自己必須自力救濟方能生存。 而當這個結論和日本演歌的精神有著高度類同並得以相互融通時,臺灣歌曲不輟地往日本化、演歌化傾靠,自然不足為奇。事實上,就如同我們很少聽到輕快的、幸福的演歌所呈示的意義那般,演歌的唱腔主要用來承載弱者自我救贖的怨念。如果沒有這個相得益彰的精神議題做為搭配,轉音/顫音往往淪為一種誇張或多餘的歌唱詮釋技巧。換言之,演歌和社會邊緣人是一體兩面的存在,任缺其一便難有發揮之處。 流行歌曲所涵具的寫實況味並非由歌詞直接寫定,而是透過閱聽者經由自己的想像、記憶、經驗後被創造或投射出來的。藉由演歌唱腔做為媒介,被國家拋棄的本省人之內心的集體創傷,以及那種因為出身背景之故,注定一生要成為人生挫敗組而只能認命打拚的無奈和焦慮,都得以獲得投射。戰後「閨怨」歌曲迅速式微,但觀察了〈補破網〉、〈燒肉粽〉、〈思念故鄉〉、〈流浪之歌〉、〈鑼聲若響〉,〈孤女的願望〉、〈媽媽請你也保重〉,以及布袋戲歌謠中的〈為錢賭性命〉、〈苦海女神龍〉等一些戰後著名的臺語流行歌曲,我們發現這些作品的一貫特徴便是:其均可提供勞苦大眾一個相對良好有效的詮釋機制,讓他們在臺灣邁向工業化過程中歴經貧困、離鄉、挫折、無奈、淪落、忍耐、奮鬥的集體境遇和情緒得以獲得託付。 臺語流行歌曲的日本化、演歌化,與其說是戰前日本「同化」政策的結果,不如說是由於戰後臺灣政治經濟以及族群結構所致。 各界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呂捷(三立《呂讀臺灣》節目主持人)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 林昶佐Freddy(立法委員/閃靈主唱)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陳柏惟(立法委員) 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黃震南(《藏書之家》作者/「活水來冊房」主人) 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本書特色 1.過往討論臺灣流行歌曲的書籍、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些特定時代,但《歌唱臺灣》是少數將關注的斷代拉至四十年之久、橫跨戰前戰後,並且將視野也放大擴及日本、朝鮮,光是研究對象取材的寬廣程度,就已非常難得;而這本書中對臺語流行歌曲的深度分析,不只是停留在泛泛介紹,也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2.而這本書關注的不只是臺語流行歌曲而已,更是關注臺語流行歌曲如何被形塑成我們熟悉的模樣。作者指出,臺語流行歌曲常常採用日式演歌唱腔,原因並非單純因為「曾受日本殖民、文化影響」所致,而是一段曲折且深刻的歷程,和臺灣史的連續殖民情境緊緊相關。流行歌曲作用在於撫慰大眾心靈,也可能無意間乘載了時空與族群處境的印記。這本書正是精闢地挖掘出了這段故事。也就是說,《歌唱臺灣》同時是一本臺語流行歌曲的音樂發展史,也是一部極為精采的臺灣文化社會史。 3.書前附有二十五張珍貴圖片,取自臺灣收藏家、攝影家、作詞作曲家之後代家屬,以及臺灣、日本之典藏機構,讓讀者可以透過圖片來更深刻地感受過去的時代氛圍,更能體會書中所提到的臺語流行歌曲之故事。 4.本書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使用「臺灣音聲一百年」資料庫,製成QR code連結,放在每章正文之前,方便讀者隨手掃描、收聽,加深對臺語歌曲的認識與理解。......

加入購物車

設定到價通知

商品已停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