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品物 / 誰跟你說 Leica Q2 是隨身機的

KEEDAN

290

發佈時間: 2019-11-18 00:21

更新時間: 2019-11-18 00:21

訂閱文章

「切成薄片的黃瓜
汁液流淌
拖住了蜘蛛的腿」

俳句常常會給我一種「啊你認真的嗎」的感覺 — 這當然是個人看法不代表本台立場 — 對諸多文豪還有小丸子爺爺等俳句愛好者們實在抱歉,夾雜平假名的原文被意境包裹,本來就需要多花力氣理解,翻譯過後,原本的韻腳音拍等等安排被抽掉,剩下的大概就是原本畫面的層層轉述。但不曉得為什麼,我仍然被這幾句由法國人記下(再翻回中文)的日文俳句給深深吸引,不過十幾個字裡頭,這是個超級深入、用微距手法般拍攝的畫面,從文字轉成面然後自然而然地在腦中渲染出了一整個空間,展開那個在開著窗(也許可加個風鈴)的下午,一個冰涼的黃瓜與躡手躡腳的蜘蛛之間纏鬥的故事。

細細的線頭可以抽出了一整片畫面實在奇妙,難怪有人說魔鬼藏在細節裡。

而我想說的是,這些年相處下來,Leica 讓人喜歡的地方就是他會細節裡會找到重點,譬如說…確定機背表單應該是可以用三個按鈕就能解決的事,他就會拼了命地把所有其他四顆五顆六顆的設計給掃除,從 Leica CL、Leica M10 到Leica SL(好吧,嚴格來說還是四顆),幾乎偏執地想剷平一切似地實踐著徠卡設計理念的道路。Leica Q2 也不例外,如果你覺得他跟 Q 很像,不妨先翻到背面看看,五顆按鈕已經剩下三顆。

解析 Resolution

在拿到 Q2 之前,其實自己知道 28mm 這個固定焦段不是我的最愛;也許台北的景色太忙碌,我總盡量用各種方式抽離開,所以會想挑選有點距離感的焦段,像是標準鏡 35mm 與 50mm 之間,我毫無疑問地就是50mm的擁護者。而 Leica Q2 28mm 的取景,先天就是有更多要考量的,但是在實際使用後,我又覺得使用 Leica Q2 的觀念實在與一般 28mm 的想法不大相同,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它的解析度實在驚人,這麼高的畫素對於光學的要求會更嚴苛,成像若不夠扎實,拍出來的東西只能當廢渣,而 Q2 所用的 Leica Summilux 28mm f/1.7 ASPH. 實在是世界頂級,內含三枚非球面鏡片的徠卡鏡頭還有光學防手震的幫助之下,即便是在昏暗的街燈環境之下,隨手拍出的畫面仍相當可用,放大一看,車身板金光澤還有噴字的邊緣都相當完整。

ISO4000 1/125 f1.7
ISO4000 1/125 f1.7 (裁切)

在另外一張的裁切實驗之中,可以進一步看到準焦的結實程度,也可以看到光圈全開的狀態,相片的景深非常的淺,同一個頁面上的文字快速地就進入散景狀態,只有幾個字沒有被糊掉,像這種剃刀般的銳利就就真的要感恩自動對焦,至少可以藉由對焦點的移動去確實準焦。

ISO500 1/80 f2.0
ISO500 1/80 f2.0 (裁切)
ISO500 1/80 f2.0 (裁切)

一直覺得 Resolution 是個很有趣的字,因為除了解析度之外,也有願望、期待的意思在內,像新年新希望就是 New Year’s Resolution,可不是新年的解析度之類的玩意兒;而 Leica Q2 的解析度實在夠高,讓他成為一台你可以許願的機子,除了只需要大拇指輕輕一按就能使用模擬的方式拍出 50mm 甚至 75mm 的畫面之外,原始尺寸的裁切也是非常好玩的一個部分,像是上面這幾張相片我讀入電腦之後,都是一邊裁切一邊讚嘆,在 Leica Q2 的 4,730 萬畫素擠出來的 8368×5584 之間有許多的可能性,不過也不得不提醒各位,這一切是建立在大到幾乎可怕的檔案尺寸之上,一般的JPG就輕鬆飆破10MB,而DNG檔則是80MB起跳,解析度十分驚人,檔案大小也嚇死人,不只是讓你使用 Leica FOTO App 也成了某種折騰,連 Lightroom 修圖都可以感覺到電腦裡頭有馬達在轉 ^^|||。

特性 Speciality

這次 Leica Q2 借拍了一個星期,其實是有些驚訝品牌在前面兩篇起點品物之後還願意繼續借我機器,畢竟自己看了都覺得有點亂來,哪有人這樣寫的,像是 Leica M10-D 那篇真的是粉絲上身,我直到現在跟人聊到 Leica M10-D 還是有種過度興奮的感覺(誒Sam你整個眼神都不一樣了),然後另外一篇 Leica M10p 加上 Lica Sofort 的部分,就讓人認真領悟到相機版版主超難當的。這邊趕快藉機感謝一下品牌。

上次寫的兩篇相隔其實不過兩個月,在這個期間之間就有 Leica M10p 與 Leica M10D 陸續登場,以相機的發表腳步來說密度是高的,如果我們把 Leica Q2 發表的時間往回撥,會發現其實沒幾個月前才出了 Leica QP,若是單純用「升級」「改版」的一般邏輯來看這台 Leica Q2 會覺得太快出現了,但是以 Leica 常有產品線重疊的習慣來說,會讓他願意發表新機的理由就是原廠覺得這台機子的有其特色存在,即使你前面後面出了什麼,這台相機總是在哪邊有其不可取代性。就像 M10P 與 M10D,一台是 Leica M 系列習慣性的 MP 小改款,另外一台是 怎麼會有人這樣幹啊 的沒螢幕數位機,絕對是各有特色;而 Leica Q2 與 Leica QP 之間,我覺得也有類似的關係。

還記得 Leica Q2 抵達的時候已經天黑,還碰上了濕噠噠的下雨天,走到街道上,沒想到前幾張壓下的相片就讓我驚艷,中山捷運站周圍的招牌光線複雜,雨夜的反射再加上路上行人手執各種傘具,Leica Q2 一個個像素地還原那晚的樣子,扎實地呈現亮暗部雙方纏鬥戰況,hmmm…這就是 Leica Q2 的畫面特性嗎?

後來帶著 Q2 去NEFT水槍特輯的拍攝現場,塑膠布的光影與主體抽離的感覺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Steve Huff 的評論裡有提到 Leica Q2 在超低光環境下掙扎的狀況,我沒有丟太誇張的難題給 Leica Q2,僅是在昏暗的用餐環境裡頭試了一下各種 ISO 的拍攝狀況,當然,借助於 F1.7 的大光圈,可以吃進更多光線以避免要硬上 ISO,不過可以看到在 ISO16000, ISO20000 的狀況下,Leica Q2 的噪點都是蠻明顯的,能不能接受這樣的噪點就是看個人了。

從數字看來,市場上沒有任何一台相機能夠提供 Leica Q2 所能提供的強大效能,用強大性能來形容一台徠卡實在有點不太習慣,甚至是奇怪(?),畢竟關於這個紅標品牌的印象裡,大概有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濃得化不開的迷戀,從色調、手感、歷史、街拍、瞬間到那個徠味,品牌力十分的強大,但在這次短暫相處過後,Leica 對於面向新時代的相機工藝已經駕輕就熟,光是在解析力與實用度的高度整合(我有提過他超細緻、反應迅速且峰值對焦實用的電子觀景窗嗎?),Leica Q2 的光學、電子性能都可說是獨走江湖,大秀車尾燈。

歸途

俳句認為,你有權寫一些瑣碎、短小、平凡無奇的東西,
把你的見聞、感觸封存在語詞的纖細世界之中

關於解析度,在還沒入坑 Leica 之前,我有一台 SONY RX1R,這台35mm神機多年過去依舊銳利,近日拿出來一比,尺寸甚至比 Leica Q2 還小上一碼,但不管是 RX1R 或是 Q2,這樣的機子拿在手上,就是會覺得自己握有無限可能,即使是現場沒有拍到的部分,好像回去都還有很多可用的畫面。但必須坦誠,我已經很久沒用了。我在這強大的能力面前感到遲疑。

Leica Q2 所擁有的解像力鉅細彌遺,讓人讚嘆,但是回到我自己的使用習慣之中,他的檔案同樣巨大到令人難以承擔,擁有這樣的能力,你就是想施展他所有的威力,但換來的是十幾張DNG檔案就飆破1GB容量的沈重負荷,是三倍於 Leica M240p 所拍出 RAW 檔的大小,這個能力有多少人能夠駕馭我不敢說,對於細節,注重到這種程度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這個問題在《垂直九十度的熱血人生》裡頭也一直被問到,這部片在描述一對攀岩搭檔挑戰攀上酋長岩的故事,被名為「黎明之牆」的這面岩壁有九百多公尺高,更麻煩的是他巨大且光滑,被視為是不可能攀爬的路線,光是想爬上去的念頭就令人生畏(NewYork Times 所製作的 3D 岩壁模型很厲害,可以看一下),在六年裡頭嘗試無數次都沒有成功的橫渡攀越更是讓我看得頭皮發麻,大牆攀爬的路線在三百公尺高空中斷,下一個可攻頂的裂痕路徑得要向左橫跨九十一公尺才能找到,這從來不曾被找到也沒有被完成過的路線,得要靠著運動員將手臂完全的延展(然後再延展),緊抓著披薩餅一樣厚的縫隙才能驚險過關。

我看完也在問為什麼?但是這結合巨大能力與細節追尋的過程真的讓人從心裡感動。

盡量用力拉
移動雙腳
勉力不要翻倒
腳跟放上去
手往上滑

腳跟離開
右手往下放

腳跟再踩好
左手放下

細節不只是魔鬼的藏身之處

也是攻克巨牆的關鍵

也許,就不要把 Leica Q2 說是一台「隨身機」了吧

那會還真是輕忽了他從細節中堆砌出來的巨大能力

不該漫不在意地隨手亂按,他值得你好好考慮一下你準備要記下的畫面

查看原始文章訂閱文章
相關搜尋
延伸閱讀
小編推薦

資料來源起點品物 / 誰跟你說 Leica Q2 是隨身機的
若針對此內容有任何建議,請聯繫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