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塞的十年】Lawrence 林宜儒:創業像生小孩,永遠沒「準備好」那一天

INSIDE

143

發佈時間: 2019-11-22 16:00

更新時間: 2019-11-22 16:00

訂閱文章

INSIDE 六位創辦人之一,Lawrence 林宜儒在 10 多年前就不僅經營部落格,也還在功能型手機時代就大玩起了 Twitter。當初年紀最小的創辦人 Richard 李致緯剛上大學,也透過部落格認識了 Lawrence 這位政大的學長:而另一位創辦人 Fox 蕭上農也是他部落格上的另外一位網友,Fox 尤其對 Lawrence 製作紅極一時的「成分分析器」印象深刻,就想到了一些點子希望能合作,開啟了這一切:

「我們是 MSN 網友。」

Lawrence 正式認識 Sting 陶韻智,則是後來透過 Fox 介紹的。當時 Sting 是 Fox 的主管,INSIDE 第一次開會 Lawrence 就被 Sting 的口才逗得大笑不止,從此印象深刻。Sting、Lawrence、Fox、Richard 這幾個人就湊出最早一批 INSIDE 成員,過幾個月後 Eugene 王佑哲、老查李全興也加入了陣容,「我們 6 個人是早安少男組」Lawrence 打趣道。

而且 Lawrence 自己也發現,碰面之前早就追蹤過 Sting 的部落格,可惜後來久未維護隨著網域過期,部落格也不見了。「我 2 年前又把網域買回來,想把 Sting 的舊文章從 archive.org 撈出來再上架。」

後來第一位聘用的正職編輯 Titan 也是 Lawrence 在 Twitter 上的朋友;Titan 雖然是 Lawrence 大學學弟,但其實在校園內兩人完全沒有交集。

對於寫作的日子和那些文字, Lawrence 格外珍惜,「我還是很懷念那時候。」

「寫作改變了我的生命,因為這樣才有機會認識 Richard、Fox 、Sting。」

Lawrence 回顧過去,寫作這件事不僅讓他認識了 INSIDE 的創始成員,後來和 Fox 與 Richard 成立愛料理,也是因為郭守正先生的部屬讀了 INSIDE ,才認識了當時是接案公司的 Polydice,後來郭守正投資 Polydice,Polydice 也在同時期一邊接案一邊開展新主題愛料理。在展開愛料理前,Lawrence 進入 HTC,也是先前不斷耕耘部落格,才為他自己開啟了機會。

那時候看到 Facebook 崛起紅利,Lawrence 和幾個創辦人一開始瞄準 Facebook API 和粉絲經營來寫,所以一開始粉絲專頁取名為「INSIDE Facebook 社群行銷學」。但隨著涵蓋的領域愈來愈多,也開始聘用專職員工,直到加入關鍵評論網,INSIDE 已經成長為具有不少讀者支持的中型媒體。

「寫部落格讓我認識這群人,一起建立 INSIDE 這個品牌並間接或直接影響更多人。」

再回憶起成立初期,Lawrence 後來又邀了大學參加台北市電腦同業公會資訊種子計畫認識的 Eugene 加入 INSIDE,加上老查,每個人都有專精負責的領域,組合起來就成了黃金陣容。「台灣第一篇介紹 Y Combinator、Hacker News 的文章好像就是我寫的。」Lawrence 笑著說。

另外還有網路圈的朋友來投稿,「我們很嚴格,」Lawrence 說就有作者被退稿太多次反而欣賞 INSIDE 的「有個性」,投稿不成,最後就乾脆投資 INSIDE。

「媒體的價值不只是新聞,見解更重要。」

「我們以前不求快、不求客觀,就只是講自己想講的。」Lawrence 分享,他到現在都不覺得 INSIDE 是做新聞的,也不絕對一定用什麼特定內容去經營它,對 Lawrence 來說媒體就是內容的載體,而參與 INSIDE 讓他見證了時代的趨勢與發展。

INSIDE 的多元產品摸索

後來,有軟體背景的 Lawrence 在 INSIDE 積極拓展,也許就像前面提到的,他心目中 INSIDE 從來就不是傳統媒體,也不只是新聞網站,因此也靈活地嘗試過一些商業模式。Lawrence 分享 INSIDE 很多讀者是工程師,工程師社群又有找工作的需求,也時常有人來信想要刊登徵才文,所以開發了一個 INSIDE Job Board(與職業媒合業者合作),彌補傳統徵才網沒有滿足的新興產業需求,也希望扭轉人力市場,讓「求才」獲得應有的價值。

另外 INSIDE 也曾想做台灣版的 Quora 或 StackOverflow,讓社群有討論的園地,但因為開發維護成本高,最後沒辦法繼續,這讓 Lawrence 想起來還是有點捨不得。

「媒體要變現不是只有廣告。」對於 INSIDE 的商業模式,Lawrence 還有很多想像,比如科技導讀那種為內容付費的訂閱模式,可以決定社會資源重新分配的方式,可以更直接透過讀者的喜好來反映內容價值。

挑戰 O2O 才發現不是自己能發揮的戰場

在網路圈打滾的 Lawrence 開過 8 家公司,他盤點 INSIDE 和愛料理算是成功案例,但近期比較有名的失敗故事就是 KumaWash 洗衣服務了。

那時候擁有不少網路創業經驗的 Lawrence 興起做 O2O 服務連結線上與線下的念頭,選定洗衣服務後,也開始接觸自己不擅長的線下傳統產業營運與管理。

▲ Lawrence 自稱 KumaWash 是他以前年輕的自負。Photo Credit:KumaWash

「我 4 年前有個執念要跨到線下去學實體行業的經營,這是一種年輕的自負。」Lawrence 往回看探索新領域「日常水洗」的 KumaWash 雖然沒成功,但至少取得上萬粉絲認同這個品牌,擁有上千付費會員,成果不差。不過他也認知到傳統產業不是自己能充分發揮的戰場,而創業本來失敗率就高,這 2 年他想了很久,要提高成功率,就得先把自己放到有把握的戰場上。

「我也不是年輕小伙子了,機會成本愈來愈高,不能想做就做。」

對於創業,Lawrence 坦言「很想重出江湖」。休息的這 2 年他持續寫程式練功,「這一年 coding 的量是 10 年來最多的。」過程中靜下心來反思失敗經驗,卻一直覺得心態沒有準備好。

「就像有人問要不要結婚、生小孩,總覺得沒有準備好的一天。」「然後我現在小孩都兩歲了。」Lawrence 說創業也一樣,這種事永遠不會「準備好」,但該是時候做點什麼了。

下一個創業題目 Lawrence 透露,會回到他比較有把握的 EdTech(教育科技)SaaS 純軟體服務領域。

Lawrence 也回頭想了創業的本質,不論「新創」或「傳統」都是要為世界創造一個商業模式,成功或失敗差別則在於能不能做出競爭力。他以前會以科技或網路人、軟體人自居,但過了十年網路已經無所不在,是不是非得強調自己是網路人,好像也沒那麼重要了。「網路不是本質,它會過去」,Lawrence 再把寫作與創業相比,「就像打電腦或寫本書,都是文字創作,傳遞方法改變了,但本質不變。」

對 INSIDE 的期許

得知 INSIDE 加入關鍵評論網集團,Lawrence 既驚喜又捨不得。一方面 INSIDE 加入一個更像「正規軍」的編制,未來有做更大事的期待。另一方面他也期望 INSIDE 可以保有小編制、同事關係緊密且各自能專注在喜歡的事物上。

「我以前也不覺得上市重要。」但現在對於 INSIDE 的未來,Lawrence 認為加入關鍵後若有機會上市,有助於大眾對新創產業的關注和理解,也代表媒體傳統產業典範的轉型。

另外,他也很懷念 INSIDE 以前結合系統化創作形式,卻又符合社群時間軸碎片化的那種調性。「只能看到一條線,但很難用一種觀點跟脈絡去理解一個人。」因此,Lawrence 也期待 INSIDE 可以留一塊舞台給素人,讓素人成為作家,不僅人生有更多可能性,INSIDE 也能擴充文章品質與多元性。

核稿編輯:Chris

看更多 INSIDE 創辦人的故事:




查看原始文章訂閱文章
延伸閱讀
小編推薦

資料來源【硬塞的十年】Lawrence 林宜儒:創業像生小孩,永遠沒「準備好」那一天
若針對此內容有任何建議,請聯繫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