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運動發展新觀點 - 從「根」出發 揚棄功利式體育政策

運動視界

73

發佈時間: 2020-01-08 16:17

更新時間: 2020-01-08 16:17


隨著總統大選日益逼近,陸續有些媒體針對總統候選人體育運動的政策進行討論或是批判,事實上,筆者也長期觀察國內體育運動的發展,受到功利主義及文憑主義的影響,整個體育運動的基層推廣及發展思維似乎落入「參與運動就是追求競技成就、功成名就之後就是要有工作」的惡性循環,基層運動員很容易成為比賽機器,而運動也被視為獲得溫飽的重要手段,而政治人物對於體育運動政策也都是採取討好式的思維,只要有競技成就,就會提供資源,與運動先進國家的發展思維大不同,這種思維大大限縮體育運動發展的潛力,因此,本文也將針對現今的現象進行探討。

學校體育的發展重點?

當媒體標題寫著「運動讓孩子變更聰明」、「運動、讓孩子更棒」,海峽對岸的大腕也提到了「孩子最應該學好的課是體育」。因此,學校體育課似乎就成為學校體育發展重點以及孩童參與運動的重要媒介,而學校體育教師的培養與進用制度也似乎著重在課程教學,因此學校體育發展的根源也以體育課為主,這樣連結起來在自然不過了。

正因為此,學校體育發展就以體育課程為核心,而整體體育運動的發展也以學校體育為基礎,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在許多行政部門幾乎是理所當然,許多體育人士也不例外。事實上,號稱運動王國的美國其學校體育發展有著不同的思維,美國的論點提到小朋友課餘之後的首選活動是與兄弟姐妹或是左右鄰舍孩童共同去運動,如打籃球、丟棒球等,並非是進行學校作業。這篇報導點出一個重點,那就是具有遊戲(play)元素的運動多數在學校體制外環境進行,並不一定要仰賴學校體育課程,實際觀察之後也了解學校體育重點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體育課的實施,二則是運動代表隊事務。

就實地觀察而言,國內教學單位及體育老師真的很用心,看了一些研習活動或是所謂的開箱文以及創意教學內容,都可以感受其對於教學的付出與熱忱,美國多數的三級學校體育,多半是提供運動的機會,反而是運動團隊因為是代表學校,又泰半落實主客場制,加上不少師生都會參與賽務辦理,更能夠引起校內師生的共鳴,代表隊似乎更為重要。

至於幼兒或是青少年運動產業才是運動產業蓬勃關鍵,時代雜誌在2017年的報導指出,其一年產值近50億美元。確實,許多學齡前的小朋友就已經開始接觸及學習運動,進而參加相關賽事,國內所熟悉的世界少棒聯盟、小馬聯盟等就是由民間單位主導形成綿密且嚴謹產業體系,「使用者付費」的概念灌溉了產業成長的要素,這些似乎與國內的學校體育發展以及運動產業結構有所差異。

值得檢視的是體育課程的規劃,三級學校體育的課程單元以術科學習為主,加上學童生理差異、興趣使然與制度設計(如上課時數及硬體條件),體育課實施有諸多限制,也使得體育課實施無法彰顯運動核心價值。

考量體育運動的本質、學生生理、成長環境以及參與硬體環境等諸多條件,國中小學校體育重點應該放在運動社團及運動賽事活動推廣,前者主要是規劃提供孩童系統性的環境參與運動,包括專業師資、固定環境及有興趣同儕等,後者則是規劃合宜的運動賽事或活動,如運動會、團隊球類運動、拔河、健康操等班際團體競賽等,以達提升校際情感,倡導學校運動風氣,豐富學子校園生活。

事實上,台灣的諸多學校也早已設有所謂的課後運動社團,多半是由學校聘任外部師資到校進行指導,學生則依個人興趣選擇合宜的課程,因為是課外活動,學生需支付合理的費用,且在校內熟悉的環境進行,家長比較放心,校方對課外活動的基本態度是以安全為第一考量。

若能夠進一步理解課後運動社團潛在能量,如培養學生規律運動習慣、凝聚參與學生向心力、加強學生人際互動能力,甚至作為學校代表隊選拔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這能與地方的運動組織進行合作,如單項運動委員會協助提供適任教練人選。畢竟,這些委員會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基層推廣的指導人才,同時,這些課後運動班進行一段時間後,就可以辦理友誼賽或是模擬賽,提供交流經驗及練習成效驗收。事實上,這可以作為社區運動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單項委員會亦可辦理裁判講習以協助這些賽事的舉辦。此運作模式其實比較符合國內現狀。

當然,就學校方面要提供這些運動課後團隊的硬體環境及督管前述運動社團營運現況外,更重要的是與參與學生家長建立起信任溝通間的橋梁,並與單項委員會商討合適的指導人選,完成校內講習與資格審查制度,達到學生有心、學校放心、家長安心,以提供學童完善的學習及友善的學習環境與機會。

規劃合宜的運動賽事或活動,如運動會和各項班際團體競賽,亦是學校體育發展重要內容與當前趨勢,這些賽事活動強調的是廣泛參與。基於此,難易度必須考量不同年級學生的生、心理發展。通常,團體性的競賽,如大隊接力、拔河、團隊創意體操等,這主要是讓多數學童們有機會參與。同時,透過這些活動可以擴大多元體驗機會、促進團體凝聚力、強化人際關係互動等,幫助學生為適應現在生活與未來挑戰,所具備的知識、能力、態度,正是符合「核心素養」的精神所在,以達到健康且均衡的全能發展。

隨著社會環境變遷、經濟生活條件提升,運動已從早期的奢侈品逐漸轉換為生活必需品,且不少家長已經主動讓孩童接觸不同的運動種類。基於此,學校體育實施的內涵就必須與時俱進,再者,參與運動的多元價值更是其他科目教育所不及,家長、教育組織及行政單位都應該有所體認,毫無疑問,正確的學校體育教育對於國家體育運動發展,包括競技運動制度、運動產業架構等,奠定最紮實的基礎,才是正確的教育宗旨。

「贏在起跑點、輸在起跑點」的競技發展思維

運動代表隊也是學校體育運動的元素之一,但受到功利主義的氛圍,許多學校運動代表隊的運作是以爭取競技成就為首要目標,失去學生參與運動的初衷,不少關心體育運動界的朋友對於國內學生運動發展的制度有諸多的討論和建議,最明顯的就是體育班制度或是過度專項訓練的現象,長期以來,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學童過早專項化訓練而造成的弊病及過度訓練導致身體及生理的受傷風險,當然,也有許多體育班運作是相對正常,訓練不少文武兼備的人才,但整體而言,隨著時代變遷,這個制度的運作,甚至競技運動的發展思維皆要有與時俱進的改變。

早期學生球隊出征國際賽事,獲得許多勝利,俗諺『金熬、金熬,出國比賽得冠軍拿金牌,光榮逗鄧來』正是反映了社會大眾對於學生球隊的期待,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資源分配也是成績導向,包括各種軟硬體資源,而民意代表也樂於錦上添花,要求行政部門必須為這些台灣之光提供更多協助,而勝負以外的養成教育早已拋諸腦後。雖然行政部門不時督促不可過度練習及操練,也有明確規範,但勝利擺中間,法令擺兩旁,大家多以鴕鳥心態看待此事,肩負著大人價值觀參與運動的小朋友成為名符其實的「比賽機器」,這也就是為何三級學校運動代表隊在國際賽事的競技成就要超過成人運動代表隊,事實上,行政部門其實理解這種畸形現象,民間也有所反思聲音,但受制於整體社會氛圍及家長期待,不敢大刀闊斧進行調整。

再者,體育班集中管理的制度亦造成與同校師生的隔閡,雖然都就讀同一校園,但課業內容及作息機制等都各自有一套學習模式,在同儕眼中就如同最陌生的鄰居,長期缺乏互動也使得這些運動員參與賽事時缺乏來自同儕關愛的眼神,事實上,經驗顯示學生運動賽事的最主要粉絲就是參賽學生的家人及同儕,但現行機制讓這些學生運動員不易與同儕有所互動,甚至是漸行漸遠,即使有優異表現,但多數師生可能無感或是認同度不高。

現行的制度相對剝削了多數學校或是學生持續參與運動的動機或是機會,在許多地方性賽事辦理,常見的現象就是重點發展的學校囊括了特定項目的優秀名次,其他學校只是扮演綠葉角色,再加上升學主義濃厚,這些學校的學生在整體學校體育的環境只是扮演跑龍套的角色,簡言之,自己學校的師生不一定關心這些精英運動員的表現,其他扮演綠葉角色學校的師生對於賽事更顯得興趣缺缺,相較於運動先進國家的學生運動賽事辦理熱潮,我國學生運動員在運動場上顯得形單影隻。

值得一提的是,三級學校運動代表隊的運作及存在應賦予更多教育價值,包括品格教育、團體合作、重視紀律、培養抗壓性等才能適應未來趨勢與挑戰,在今年甲子園的一場球賽中,一位打者遭到投手投球擊中,主審原本判定是觸身球上壘,但該名球員表示是因為身體閃躲造成前傾才形成觸身球,並向對方球員表達歉意,神奇的是該名打擊者接著在下一球就擊出全壘打,賽後接受訪問時他是代表家鄉出賽,要盡最大努力讓觀眾印象深刻,這才是棒球精神。

相對於此,國內的梅花旗大學棒球賽卻出現球員假裝觸身球但裁判未對此作出判決,球員進而作出誇張動作,後來有出現疑似口出穢言而遭到裁判警告,同樣地,在12強比賽輸給日本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球員跑壘態度怠慢,兩者相較之下,我們的品德教育仍有諸多努力空間。

延伸閱讀:你X誰!一個X,可能毀了一位棒球未來之星

功利主義思維下的另一個產物就是高額的獎金制度,現今的中正國光獎章更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以奧運為例,我國奪牌獎金在全球是名列前茅,但是否一定有效,則是一個問號,日前立法院通過的學位授予法載明優秀運動員可以用競賽成績取代論文,也就是只要在重要國際賽事獲得獎牌可以換取碩博士學位,此舉看起來似乎是對優秀運動員的一大福音,但事實上,奧運金牌談何容易,豈可是一紙文憑就可凸顯其成就。

獎牌換文憑所傳遞的正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價值觀,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大學也用入學資格吸引優秀運動員就讀,希望這些優秀運動員為校爭光,以爭取更多行政單位的資源補助,而許多教學事務則可能仰賴國家訓練體系,如國家訓家訓練中心,學校只是提供學位與文憑,至於學生的學習成效已經是三不管地帶,反正高教學歷通膨已是公開的秘密。

結語

隨著社會時代變遷,體育的發展已經從學校教育擴展至整體社會,且運動一詞也出現並普遍使用之,且成為城市發展、國家成長及產業推動的重要元素,運動參與已從早期的奢侈品逐漸轉換為生活必需品,不少家長已經主動讓孩童接觸不同的運動種類。

基於此,學校體育實施的內涵就必須與時俱進,再者,參與運動的多元價值更是其他科目教育所不及,家長、教育組織及行政單位都應該有所體認,同樣地,炒短線及功利主義讓基層學校的運動球隊追求勝利為終極目標,行政單位也以勝利掛帥代替鼓勵參與,不少民意代表則習慣性錦上添花,表面上是為民喉舌,事實上卻是扮演加速畸形文化蔓延的加害者。

毫無疑問,正確的學校體育教育對於國家體育運動發展,包括競技運動制度、運動產業架構等,奠定最紮實的基礎,才是正確的教育宗旨。導正競技運動發展文化是健全國內體育運動事業的重要關鍵,藉由對話建構發展願景與共識,透過行政措施引導運動參與凸顯運動多元價值以及保障學生學習權益。而總統候選人多以加碼預算作為重視體育運動具體手段,事實上,現今當務之急則是導正現今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及重新建構體育運動發展架構。

【本文作者:黃煜,現為國立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教授兼任運動事業及政策中心主任】

原文出處:https://www.ltsports.com.tw/other/complex/138263-2020-01-02-17-06-42

延伸閱讀:

【讀者投書】從日韓的「運動立國」看我們應有的體育運動政策

【讀者投書】美國棒球名人堂的懷舊商機與產業價值

查看原始文章加入LINE購物夯話題
延伸閱讀
小編推薦

資料來源【讀者投書】運動發展新觀點 - 從「根」出發 揚棄功利式體育政策
若針對此內容有任何建議,請聯繫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