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次專為「台灣茶藝入門」開團的深度體驗行程-阿里山國際茶藝學校,今年透過切琍攝文旅食的介紹,得之2019年是首辦,2020年本次是第二屆,錯過就要等到明年了,識茶的活動位於海拔1000多公尺的阿里山高山茶園「林園製茶」一探究竟,從大片茶園中尋找傳聞中的一心二葉,從採茶、萎凋、揉捻發酵、焙茶到學習品鑑,真實體驗台灣茶的加工過程,再由在地冠軍茶旅達人教學示範,認識茶種、泡茶制規,學習成為一位能泡出好茶懂茶人。透過茶藝與茶席美感教學,擺設優雅的茶席、製作小品花,嘗試操作一套完整的茶藝與茶道流程,深度感受阿里山的茶香好時節,這趟旅行帶我們深入了解台灣好茶阿里山的天然之美與藝術的結合。
在要前往阿里山的台18縣上,我們停留在「觸口遊客中心」,觸口遊客中心是委由廖偉立建築師整體擘劃,以保持自然土地及順應地形山貌為興建目標,利用「地景交織」、「漂浮」與「動線穿梭」等設計手法,企圖打造出一棟自然和諧的地景建築。
在觸口遊客中心旁除了有小火車頭裝飾區可以拍拍照休息一下,還有一處「阿里山逐鹿部落-梅花鹿園區」,入口處有一隻花間小鹿,是結合了阿里山花季(吉野櫻、杜鵑、八重櫻、射干等等)所創造的公共藝術品!相當吸睛,若有時間也可以進去走訪一番,裏頭還有梅花鹿可以餵食喔。
圖01 觸口遊客中心
圖02 除了有阿里山著名的火車頭拍攝區,還有可以採購的休息區
圖03 阿里山逐鹿部落-梅花鹿園區,梅花鹿相當吸引人
圖04 阿里山逐鹿部落入口處
位於阿里山高點的「林園製茶」創辦於西元1985年,是阿里山公路剛開通之時,林園製茶主要致力於生產高品質的高山茶葉,由自行管理的茶園,手工採收無農藥殘留的茶菁, 再經由繁複的加工手續製成茶葉成品,多年來參予比賽茶獲獎無數,女主人郭春美更因此獲頒十大傑出農民獎項。林園製茶主要的產品為阿里山珠露茶、阿里山高山烏龍茶,、阿里山金萱茶;其中,珠露茶的由來始於前副總統謝東閔於民國70年代為地方茶葉特色命名而來,近年來林園製茶也推出茶席體驗,還有微笑茶館有整套的用餐、導覽、製茶體驗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事前預約唷。
圖05 阿里山茶廠林園製茶
這次在阿里山茶廠「阿里山國際茶藝學校」,我們都會在林園製茶跟微笑茶館中學習與成果發表,這次的司茶是「阿里山國際茶藝學校」紀妃玲校長從頭到尾的教導,中間還有請到茶藝插花老師石明真老師(高雄市中華茶藝協會理事長)來親自把手教學,在阿里山學習茶道茶藝之旅。
圖06 阿里山茶廠林園製茶
阿里山共由18座高山組成,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隔同富溪與玉山主峰相望,現在新中橫公路已將阿里山與玉山風景區串連起來。日出、雲海、晚霞、森林與高山鐵路,合稱阿里山五奇,而鄒族原住民人文資源更增其觀光魅力,沒想到我們在阿里山的這兩日還能有幸的看到「最震撼的晚霞」。
圖07 阿里山茶廠林園製茶招牌明顯可見,就在招牌的向上轉彎處
微笑娃的父親是嘉義梅山人,從小我們就跟「喝茶」息息相關,家中的親人也有阿里山種茶人家,但微笑娃僅僅透過父親了解到了嘉義阿里山的好茶,而父親最愛的就是量少的冬茶,以前也不懂茶的好壞,直到越喝越多種茶,這次再透過深度的阿里山國際茶藝學校學習整個過程,讓微笑娃親自體驗整個從採茶、製茶等等課程,內容還包含了茶藝擺席「茶席」泡茶順序等等教學,讓微笑娃與團員們都深刻「從旅遊學習出發」,茶對於台灣來說真的是與生活密不可分,這次活動分為兩天一夜,第一天都會著重在教學,第二天為實作跟成果發表,這樣的旅行,讓微笑娃更深感有意義。
圖08 採茶趣
上山到了阿里山後我們就先前往靠近「優遊吧斯鄒族文化部落 YUYUPAS Cultural Park」的茶園區,在採茶前須先學習著裝以及採茶的要點,在整片山嵐間踏入茶樹步道尋找「一心二葉」,茶園位於海拔1200~1600公尺的高山山坡,一層層的茶園戴上抹茶般的色彩,暸望陣陣傳來的音樂聲響,就是優遊吧斯的歌聲表演,在山嵐間迴繞,雲霧隨著風徐徐飄動,採茶的我們一行人,在綠色的茶園中花布與手拿台灣最時尚的提袋,是綠中的一點色彩,採茶的動作要相當迅速眼明手快之外,也需要懂得觀察,並了解自己踩的茶是否合適,而這些茶最後透會成為我們們伴手禮帶回家,所以每一個動作都千萬不要輕忽他。
圖09 採茶趣 驗陽光照讓茶園自然呈現出深淺不同的綠
圖10 採茶趣 透過在地達人老師的教學了解到一心二葉的嫩葉怎麼去分辨,還有採茶的方式,我們就要開始「真實體驗採茶」
圖11 採茶趣 大家都很仔細的寧聽
圖12 一心二葉
圖13 採茶趣,邊採茶還可以一邊欣賞雲霧繚繞的美景
圖14 採茶趣 茶園的兩道道路中間這道是讓車子行走的石棹茶園道路
圖15 採茶趣 聞到新鮮的茶香
圖16 大家都認真的採茶中
圖17 看著一片採茶人,感覺心曠神怡
圖18 微笑娃就有點掉漆,帽子太大了一直掉,而且採的茶還比大家少
以前來阿里山第一個想到的是神木、步道、還有火車、奮起湖,從之前參加「阿里山生命豆祭」對阿里山有更深層不同的認識,透過這次識茶活動是坐落於阿里山最著名的「石棹茶區」,所生產的茶葉屬於半發酵的高山茶,茶葉的品種主要為烏龍茶與金萱茶,一年採收的次數以海拔區分約為四次~五次, 其中春茶於國曆四月份,第二季於國曆六月份,夏茶於國曆七月份,秋茶於國曆九月份,冬茶於國曆十月份採收, 有時氣候條件許可,會在國曆十一月份至一月中採收所謂的冬片茶。
回到了林園製茶廠,我們就要開始著手自製茶了,採摘 → 日光萎凋 → 殺菁(炒菁)→ 揉捻發酵 → 乾燥 → 精製 → 焙火 → 包裝 → 學習品鑑,一條龍學習作業開啟。
圖21 到出來剛剛現採的茶業測量重量中
製茶步驟一、 採摘茶葉適合的採摘時間為中午十二時至下午十四時之間,這也是製茶的第一步驟是「採摘」,利用拇指與食指之力道將其葉片折斷即可。
製茶步驟二、 製茶的第二步驟就是「日光萎凋」,要將茶葉曝曬於陽光底下,熱氣會將茶葉中的水分蒸散,使其細胞的含水量降低,再藉酵素氧化作用引起發酵作用的進行,攪拌後攤平於笳藶上靜置。
圖22 經過炒菁的過程,是透過這圓形的機器,高溫要達到300度以上
圖23 可以看到茶業在裏頭翻滾,煙霧也讓茶香陣陣飄出
圖24 跟安妮的天空 安妮一起將茶葉拿到室外,我們要開使揉捻發酵
製茶步驟三、就是傳說中的「炒菁」,利用高溫300度以上炒菁,破壞葉中酵素活性停止發酵的繼續進行,並可除去鮮葉中的臭菁味,而鮮葉亦因水分的蒸散而便於下一個動作「揉捻發酵」。
製茶步驟四、炒菁過的茶葉放置柔捻機中,利用柔捻機的滾動式機器,將茶葉壓扁並成捲曲狀,在壓扁茶業的過程中會使得剩餘的水分和汁液再次擠壓出來,並且附在於茶葉上,在沖泡茶葉時較容易溶於水中。
圖25 揉捻發酵製作茶葉中
圖26 製茶過程圖表
對林園製茶來說「茶的價值,就是要讓客戶喝到 自己喜歡的茶,讓好茶成為他們的最佳的廣告。」,因此可以從整個製茶流程圖,清晰可見整個製茶環節的重要性,從最初始的茶園管理、茶葉採收一直到茶葉精製,茶葉烘焙,跟茶葉銷售,林園製茶全家人就是一條心一條龍處理這些過程,完全都不假他人之手,林園製茶除了絕對要求茶葉品質外,更重視用藥的安全,以及製茶環境的衛生。 每泡茶更是都要經過多方的測試才會滿意的送到顧客的手上。
圖27 陽光開始超大的,我們有部分的人是在室內,通常在林園接下來曬的動作會拿到3樓整片一起曬茶葉
圖28 看著陽光曬著,有說不出來的療癒
製茶步驟五、是將其茶葉「乾燥」,將已經揉捻過後的茶葉至於乾燥機中,讓茶葉的含水量低於百分之四,利於貯藏和運送。
圖29
阿里山茶區 Alishan Tea Area 茶分布圖與海拔:阿里山 1700m、頂湖 1700m、石棹 1600m、里佳 1500m、 起湖 1500m、達邦 1500m、樟樹湖 1500m、太和 1400m、龍頭 1300m、隙頂 1300m、瑞里/峰 1300m、太平 1300m、梅山 1200m、來吉 1100m、太興 1000m、龍眼林 750m、出水坑 700m;我們這次的地點就在嘉義石棹 1600m,大家也可以透過茶分布圖了解台灣的茶在哪些地方可以種植出相對不同的茶。
經過上半場的勞力使出,超期待用餐時刻來臨。精緻的木盒便當是「林園製茶」特別安排的「採茶便當」,份量算多,而且將在地特色「茶」入菜,並採用阿里山在地食材,像是苦茶油雞、醃梅子還有龍鬚菜跟龍鬚菜的孩子「佛手瓜」一起入菜;另外飯糰有兩個:一顆是原味白米飯香Q好吃,另外一顆則是用紅茶的茶湯浸泡過的茶飯糰,兩個口味都相當好吃,甜點還有茶凍,可以說是一個完整的在地阿里山食材便當。
圖30 倚山的阿里山茶便當
圖31 大家不忘也可以自己攜帶筷子喔
午餐用膳過後休息片刻,接下來就是開始認識茶知識,從認識綠茶、金萱、烏龍、紅茶製作方式的不同,再由簡至深的引導說明茶知識!首先我們先從在阿里山最具代表性的金萱茶以及烏龍茶說瞭解茶知識。
圖32 台茶風味輪,一目了然了解茶如何分殯
圖33 茶葉的辨認
秤取茶樣 → 放入評茶杯 → 沖熱水→ 浸泡 6分鐘 →開湯 → 觀水色 → 聞香氣 → 評滋味
圖34 可以透過湯匙去品香,並利用茶香茶色之不同來去分辨評斷,上圖為評鑑杯
台灣的茶葉基本上可分為:全發酵茶、半發酵茶、未發酵茶此三類,好的茶具泡出的茶水會更好喝。一般我們在試茶時,多使用標準的評鑑杯(瓷器),此因為陶器會修飾泡出茶水的好壞; 喜歡喝茶的人可以自己養壺,養久之後可使泡茶的茶水更加美味,至於選擇茶壺的要點在於其形狀要讓茶葉容易伸展, 太扁或太高皆不適宜,泡茶時,可注意茶壺裡面的茶葉是否完全伸展,如果茶葉滿溢成掀蓋狀,則代表茶葉過多。
何謂茶席?「茶席」一般指的是「泡茶席」,這是茶席的狹義概念。從廣義來說,泡茶席、茶室、茶屋等都包括在「茶席」之列,不知道大家是否跟微笑娃一樣呢?曾經不是很了解茶席的布置的重要性,就如同對待珍貴的人,展露出自己的對對方的尊重,透過第一日旅遊,我們會先學茶席的擺設、插花、茶具擺設。
圖35 司茶紀妃玲老師
以前知道「茶道」通常先想到的是日本茶道,經過學習後才了解,原來「台灣茶藝」與「日本茶道」的相同與相異之處,也是日人來台或是台人送茶葉時一定要教導「重新認定台灣茶的茶藝沖泡方式」,才能真正的體驗真正的好茶。再從零開始學習認識台灣茶義,不僅僅要將所有細節都了解之外,尚要懂得分辨茶、泡茶、還有茶席布置美學也都是一門學問。
林園製茶在布置茶席還有很重要的觀念就是「美感」,茶席之間是「待客之道」,「敬與靜」也相對重要!給予尊敬得茶席之味與禮儀,靜下心來慢活放鬆心靈。
圖36 插花老師 石明真老師
林園製茶-阿里山國際茶藝學校,聘請了高雄市中華花藝基金會理事長石明真授課,老師盼望在學習期間學員用心學習,從插花中得到禪味,靜下心利用顏色、線條去做搭配,以插花來說最多以三個顏色為主,不要過度複雜,在老師的指導下也插出各不同主題的插花藝術品。
圖37 利用三個竹子筒插花出別出心裁的樣式,而我們隔天的插花就是個別使用自己選用的竹筒來插花。
圖38 透過各種不同的花器去搭配顏色還有花材的大小,都是注意事項
圖39 過大的葉片也可以透過簡單的修剪,讓帆為減,使得在擺茶席間,不會產生過度焦點
圖40 五種花器,經過老師巧手一變身,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
圖41 大家都認真聽著石明真老師的教學,隔天就要學以致用了
茶席是以人為本,台灣茶藝是借茶器育化茶湯,以茶盞為橋樑,讓席主及客人在溫馨素雅、清新如畫的茶境中,隨心賞茶與品茶的美學空間;而茶席的美感與布置也相對其重要,能透過茶席的布置確定其審美格調等等,茶席間除了色彩的分配重要性之外,還有所有的茶具,也都要精挑細選,擺放位置要是茶席間席主就手可及,才不會讓司茶期間有慌亂的動作,也能保持高雅。
圖42 司茶 林園製茶茶師傅紀妃玲師傅教導中,茶道(台灣茶藝)禮儀入門以及茶席布置
圖43 茶色與茶澤的不同可以辨認是什麼茶
聽完講解後我們6-7人為一組,開始要分隊實作,而大家都需要輪過一次泡茶機會,大家合力將茶席布置完畢,隔天就是成果發表會了,過程其實相當緊張,大家都很擔心自己沒準備好,沒想到因為小隊分組,讓彼此間感情更艱深體會更深刻之外,大家都會相互教學提醒,也讓過程相當順利有趣。
圖44 別隊的擺席好簡單大方
圖45 這一組很特別是一家三口來體驗,隊伍中還有氣質非凡的女生,微笑娃從中看到茶藝的美感,不由自主的散發。
圖46 這一組光線太好了讓人忍不住也來這邊想試試看
圖47 其實我們的茶席也相當漂亮,是走比較輕新的路線
圖48 又是別組的茶席,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藝的程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這組的擺席在隔日炎陽照射下顯得有繽紛活力的氣息。
在茶席間泡茶、茶量、水,各方面都極為重要,也都環環相扣。
在接近快晚餐的時間,我們早上的茶葉已經在如火如荼製作中,我們則是要為自己的茶葉包題字,好久沒有接觸的書法,都還給老師了,透過先在宣紙上的練功,在寫在自己的包裝上,其實最後成品相當讓微笑娃有成就感。
圖49 猜猜哪一個是我的
圖50 練習題字中
圖51 阿里山國際茶藝學校第二屆全員合照
其實阿里山除了日出,晚霞、琉璃光、星光也相當有名,沒想到這次我們會看到我人生當中第一次看到這麼感人的「晚霞」,經過查詢微笑娃才知道:霞分還有朝霞和晚霞,是太陽光斜照至地球時遇到懸浮在大氣層高處的細小塵粒產生散射而成的彩色光輝,而其通常會在日落後在雲層最高處之上形成,而我們這次就是這麼幸運居然看到狀態如此完美的晚霞,些許陽光透出,雲層分佈成世界的兩端,遠處的山巒連綿就像山水畫一般的讓人感動。
圖52 這些景象都太令人留連忘返了
圖53 就好像老天送給我們這趟旅行的禮物
認識台灣各地「田媽媽」,其實田媽媽是一群每天在台灣各地辛勤努力又有著精湛手藝的婆婆媽媽們。而她們也都不一定就是姓田, 而是在培育地媽媽以在地新鮮食材及三低一高(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之健康料理概念,開發各種可口、健康且具地方特色的田園料理。
林園茶香美食田媽媽,位於阿里山公路61.5公里處,是往來阿里山、奮起湖、達邦、特富野的必經之路,民國70幾年,阿里山公路開通之後,石棹地區因為地理環境適合茶葉生長,紛紛改種茶,而對於採茶便當的需求因應而生,石棹地區以阿里山高山茶聞名。
因此田媽媽友茶居田園料理的料理以在地高山茶入菜,增添餐點風味,在餐點中能品味淡淡茶香,著名的有茶葉天婦羅、茶鬆佐山泉水豆腐、茶葉蒸魚、苦茶油雞…等等,除了以茶入菜外,我們的餐點也以在地食材為主,有明日葉雞湯、棕梠心湯,也會跟著時令更改菜單,可以說是無菜單料理。
↑ 喜 歡 微 笑 娃 快 追 蹤 我 ↑
圖、文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藍新金流【 點我支持微笑娃 】 / 街口支付【 點我支持微笑娃 】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