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 MacBook Air 開箱體驗:最驚喜的不變

電腦王阿達

139

發佈時間: 2021-01-26 04:17

「等等,我這是已經把 MacBook 當 iPad 在用了嗎?」以上是我對「再」轉到 ARM 架構的 Apple Silicon M1 Mac 所給予的最大驚呼。很難想像,一台... 或該說是三台與前代外觀幾乎完全相同的 Mac,竟然只因為換了晶片而能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使用體驗。繼續閱讀 M1 MacBook Air 使用體驗內文。

購買 M1 MacBook Air(官網)

M1 MacBook Air 使用體驗

最值得買的入門蘋果電腦,MacBook Air 開箱體驗(評價 / 評測 / 編輯觀點)


Apple Silicon Mac 電腦發表後,媒體乃至於消費者對於 M1 Mac 的驚呼其實已不用贅述 -- 透過自 x86 架構「轉回」ARM 與 UMA 統一記憶體的幫助,Apple 晶片所提供的超高效率表現,配合 Rosetta 2 更轉譯出了豪不遜色於在 Intel 版 Mac 裝置上的執行效率。

▲圖片來源:Apple

實際體驗了 M1 晶片版本的 MacBook Air,特別是曾完整經歷過 PowerPC 轉換到 Intel 架構 Mac 時期的我,覺得這次的轉換堪稱「無感到很有感」。也許直到你發現可以裝 iOS / iPadOS app 時(或不能裝 Windows 時),才會注意到自己用的是最新的 M1 版 Mac。

而隨著更長時間的使用,M1 Mac 的「高效率」則是讓我這個長久以來都倚賴蘋果電腦工作的使用者。對於從 x86 轉換的這麼無縫的情緒反應,從驚訝變成敬畏...

先來點重點規格再來聊聊使用體驗。我們這次測試的是最入門 NT$30,900 的 M1 MacBook Air,重點規格如下:

· Apple M1 晶片
8 核心 CPU(4 個效能核心 + 4 個節能核心)
7 核心 GPU(高階版為 8 核心 GPU)
16 核心神經網路引擎
5nm 製程晶片
UMA 統一內存架構
· 無風扇 Silent Design
· 螢幕:13.3 吋 2,560 x 1,600 解析度 400 尼特,支援 P3 廣色域
· 8GB RAM / 256GB SSD 儲存空間
· 外接埠:2 個 Thunderbolt / USB 4 埠,最高 40Gb/s 傳輸、3.5mm 耳機孔
· 無線:Wi-Fi 6、藍牙 5.0
· 音訊:杜比全景聲、三麥克風陣列(支援波束成形)
· 續航:15 小時上網、18 小時影片。49.9Wh 電池
· 重量:1.29kg

開箱盒裝內容基本與前代相同:

內附配件有充電器/線與貼紙/說明文件:

附上 30W 的 USB-C 充電器 -- 相對於 MBA 的 49.9Wh 電池,58.2Wh 電池的 MBP 附上的則是 61W 的 USB-C 充電器:

購買 M1 MacBook Air(官網)

最無感又最有感的改款

MacBook Air 才在 2020 年做了小改款,這次的 M1 版本與 Intel 版本除了晶片不同外幾乎相同。事實上這波 Apple Silicon 版 Mac 都是這樣的路線,就是一種單換晶片的概念。

▲圖:全靜音設計下,轉軸處也不再有熱風排出。

講起來,在 2020 M1 Mac 裡,MacBook Air 反而是其中內在變化幅度最大的款式。主因是在於它採用了與 12 吋 MacBook 相同的無風扇設計。所以相對於 M1 MacBook Pro 與 M1 Mac mini 在長時間高負載使用時會有性能差異。

▲圖:回到剪刀腳鍵盤的 MacBook Air,打字手感是變好了,但沒了風扇打字聲就明顯不少。

不過這種運行時絕對肅靜(好啦,打字還是會吵 XD)又能保持清涼的體驗,老實說真的非常有感 -- 特別是當需要將筆電放在腿上使用的時候,會讓人覺得以前在那邊「燒O」是燒什麼意思的。不過反過來講壞處就是霸王寒流來的時候無法取暖了(好在台灣冷的時間算相對短啦 XD)。

▲圖:與以往相比,不會感受到放在腿上的 MacBook Air 有明顯的熱度散出。

使用時的溫度表現個人覺得 M1 MBA 最扯的特點之一(沒錯,還有其他很扯的地方)。就是 MacBook Air 就我個人用到目前為止,大致上只有以外接螢幕闔上整天使用後,才會感受到外殼有一點點微溫。反而拿來剪片或連續跑分 Geekbench 與 CineBench 的時候,都沒什麼感受到過熱的溫度。

這實在是以往使用 Intel 甚至是 PowerPC 版 Mac 電腦完全沒遇過的體驗 -- 就算是無風扇的 Core M MacBook 也是很容易熱...

與改款時間非常接近的前代 Intel 版一樣,M1 MacBook Air 也擁有搭載 Touch ID 指紋辨識器的剪刀腳背光鍵盤(沒有 Touch Bar 對某些人而言也許是優點?)。外接埠就保持「很入門」的 2 個 USB-C(Thunderbolt / USB 4)搭配右側一個 3.5mm 耳機孔的配置。

整體來講的確有機會遇到不夠用的狀況,但現在比起 Mac 剛推 USB-C 的時候相關的配件已經非常豐富,所以應該都能用 DLC 的方式解決(咦)。

▲圖:僅有 2 個 USB-C 連接埠的規格,算是入門款 MacBook(包括 Pro 的入門款)的標配,可能還是要搭配 Hub 會比較好用。

另一個必須要提的規格,是 M1 版 MacBook Air 相較 Intel 版本導入了 P3 廣色域的規格。雖說亮度比起 500 尼特的 MacBook Pro 略為遜色。但就一般使用而言,個人覺得具備 Retina 規格的 MacBook Air 的 400 尼特亮度都還蠻夠用的。

先不提底下要聊的效能與續航。整體的體驗來講,M1 版本還是非常的「MacBook Air」-- 包括打字相當順手的經典楔型設計、鋁金屬外殼的高質感等,就是台熟悉的 Apple 入門筆電。

嗯... 或該說是有著超快的喚醒速度的 Mac。

「目標明確」的高效

這次的改版重點在於處理器「核心」的改變。其實效能的部分,大多數媒體實測都已經滿天飛了 -- 包括我們也已經測試過了 16GB RAM 版本 M1 MacBook Pro 的綜合效能。一言以蔽之,ARM 架構的 Apple M1 晶片的確堪稱「簡單」、「暴力」到讓專家跌破眼鏡的境界。

▲圖:對照先前阿達入手的 16GB RAM 的 M1 MacBook Pro,入門版的 M1 MacBook Air 多核心的跑分不意外弱了些(7,615 v.s. 6,765)。

最妙的是,即便我們這次測試的這款 MBA,搭載的是略為閹割核心的最最最入門版 M1 MacBook Air,但其實效能也依然非常地好 -- 官方宣稱相較改版不久的前代 Intel 版本,CPU 效能有 3.5 倍的提升。用起來的感覺就是反應極好,溫度又低,真的是與以往 MacBook 的體感非常不同。

透過精簡指令集(RISC)的 ARM 架構與將高頻寬、低延遲記憶體整合為單一記憶體池,全系統可以共享使用不用需要來回複製資料的 UMA 統一內存架構。搭配讓所有 8 CPU 核心同心齊力處理多執行序任務的效能控制器。這樣超低能耗、低發熱的高效率架構,搭配蘋果行動晶片 10 年來持續領先的效能進化。最終,M1 晶片跨到了足以讓蘋果認為足以應付桌上電腦使用需求+使用者轉換架構陣痛的「那個檻」。

其實單就 CPU 的跑分跑分來講,的確如蘋果所說的那樣,M1 擁有碾壓大部分對手的超狂表現。甚至會讓人反過來覺得「這樣還叫做入門 Mac 嗎?」

畢竟,無論是影音、程式編寫乃至於機器學習方面的運算能力,M1 Mac 真的可以滿足甚至超過部分專業需求,也讓 M1 Mac 的 CP 值爆表到超香的境界。但這到底是不講武德搞到效能過剩,想給所有對手一個下馬威還是怎樣?但其實個人覺得蘋果並沒有什麼太激進的理由且目標非常明確,就真的只是想要達到一直以來他們所要求的最高原則「使用者體驗」的標準而已。

畢竟大家都知道蘋果在兩年內很快就會將現有產品線更新為全線都有 Apple 晶片的版本。所以更強大更專業 GPU 性能的 M 系列晶片蘋果電腦早就確定會推出。甚至可預期不再因熱度、尺寸等因素限制的更顛覆傳統的電腦現身 -- 感覺更小型化、設計比水上 Apple Store 還要更吸睛的高效能蘋果電腦應該近在咫尺了(猜的啦 XD)。

所以首批推出的 M1 Mac,真的沒懸念就只是做為初階入門而來的產品。

漂在水上的 Apple Store
▲ 新款 Mac 的設計範例(咦)。(來源:Getty Images)

回到所謂的目標明確的部分。個人認為,之所以蘋果將 Mac 入門產品處理效能設定為如此,只是因為必須把「轉換陣痛」的因素給考量進其中的關係。

M1 MacBook Air / M1 MacBook Pro / M1 Mac mini 的定位是相對較偏重娛樂與文書方面的輕度使用者。因此面對 x86 轉換至 ARM 架構的專業需求相對低,而且就算有必要的軟體替代性也相對專業使用者要高。即便需要轉譯使用,對於系統的負擔以及 Bug 可能造成的問題也相對小。

簡單講,就是即便拿來當作吃飯(工作)用途,也不太可能砸鍋的族群。

不過講是講風險較低,但這樣的族群也同時是他們最大的客群,所以一個弄不對可是有機會全盤皆輸的啊... 只能說蘋果不是真的對於準備超有自信,不然就是大膽到異常。

雖然蘋果不太可能要求所有專業應用的開發商,在蘋果桌面裝置重回 ARM 的轉換初期,就快速提供 Universal 版本。 但在入門 Mac 的轉換期間,至少可以透過「足夠好的效能」加上「高效率的轉譯體驗」讓非完整支援的應用,至少在使用體驗與順暢度方面不至於遜色於 x86 版本。

如此一來,即可保證首批入手 M1 Mac 的用戶能無痛轉換到 ARM 架構。

就結果論,這些「入門」的 M1 SoC 效能也的確出乎意料的高;Rosetta 2 的轉譯效率在大部分 Mac 應用程式的表現上,也真的給人沒有太多使用差異的感覺。整體而言真的是超好,這點很值得讚許。

其實這種能讓大多數入門用戶無痛轉換的體驗,個人就已經十分足以推薦現有 Mac 用戶可以考慮升級。這裡我們甚至還沒提到改用 ARM 架構後的最大進步,也同時是個人覺得最值得升級的特色「續航」呢。

超有感的續航提升


▲圖:M1 晶片與同級 PC 相比僅需 1/4 的能耗,實際?(來源:Apple)

續航真的是推薦購買 M1 MacBook 系列的最重點項目。雖然別的 Windows 輕薄筆電可能擁有超越 M1 的續航時間,但在效能反應方面目前仍很難與 M1 抗衡。只能說這樣高效的 ARM 架構晶片,的確對 PC 市場投下了震撼彈。

▲圖:從 PowerPC 轉 Intel 時,蘋果也強調過 Intel Core Duo 的每瓦特效能表現。可見蘋果對於這樣的規格的確有很深的執念(來源:Apple)。

以往,自己使用 Intel 版 13 吋 MacBook Pro 與其他多數 x86 架構的 MacBook 在日常工作時。綜合使用網頁進行寫稿,配合少量的 Photoshop 等應用後製工作,再加上聆聽音樂偶爾看看社群網站,大致上頂多就是可以撐到 3 個小時就差不多快要 10% 低電量,便得要尋找插座來補充電力。

因此個人習慣看到以往蘋果標示的電池使用時間,都會判斷通常要打個三折,大致就會是自己一般使用的續航時間。然而這樣的「推估」,到了目前應該算是 M1 Mac 系列中最弱續航的MacBook Air 上可說是完全被推翻。

就我的日常工作狀態。M1 MacBook 已經完全能夠應付「真正整天(其實是超過)」的工作時間。

相對於 Intel 版本個人使用時約莫 3~4 小時的使用續航,可能經歷一場上午或下午的記者會活動等,就差不多該找插座才能繼續其他的工作。使用帳面上只多 4 個小時無線上網時間的 M1 晶片 MBA 後,工作的節奏就轉變成一整天出門到回家,可能都還有一半以上電力。

個人認為電力續航大致有 2~3 倍左右的增進(端看使用的 App)。這點就我來講,真的是覺得進步到有點扯的境界,完全改變了我在外工作的節奏。

刻意持續以 M1 MacBook Air 工作,甚至還搭配了一些 iOS 的遊戲測試,加上使用以 Rosetta 2 轉譯的應用包括 Line、Facebook Messenger 與 Photoshop 等。花了兩天的時間測試續航到 10% 電力,得到的續航時間是 11.5 小時的使用時間;至於長時間使用 LumaFusion 剪輯軟體的話,續航時間還是不免會縮短,但感覺大致就是對半,大概半天就會用到接近 50% 的電而已。

▲圖:續航太好的 M1 MacBook 恐被咖啡店拒於門外(大誤)。

就是一種,用了 2~3 個小時習慣性想要移動找插座的時候,看了看電池發現可能才用不到 30% 電...此外,一定要提的是 M1 MacBook Air 休眠的耗電真的超低,大概 1% 左右。所以以往充飽電後我先關機的習慣(隔天開機才能保證 9X% 左右)現在也不需要了。這樣的續航使用體驗,真的就跟 iPad 非常類似。

耐用度可能更好?

對了,雖然據我們了解,這一波的 M1 MacBook 在耐用度方面與以往並沒有差異。但就目前的使用心得來看,個人認為 M1 筆記型電腦,因為能夠有效保持低溫運作,再加上更長續航的表現,代表使用同樣的時間應該只會有更少的電池循環數。

以上再搭配自 macOS Big Sur 開始帶來的「最佳化充電」機能 -- 會為了避免電池老化,透過系統判斷暫緩充電至 80% 以上,來進一步保養電池,讓壽命更為延長。

雖然這功能可以自行關閉,而且老實講原本剛看到這個功能出現時還想說,就 Intel MacBook 的續航,如果出門前發現只充到 80% 的話,根本是找麻煩吧。但用了 M1 MacBook Air 後才恍然大悟,即便是少了 20% 電量出門,基本上也能應付大多數人整天的使用需求了。

這種如同電動車那樣「不要常常充太飽,避免過低電量才充電」的保養守則,理論上來講應該也會更進一步讓 MacBook 筆記型電腦的電池壽命有所提升(至少會接近 iPad 的耐用度)吧?當然,以上這只是猜測,所以這方面還有待後續觀察了(雖然自己是相當樂觀啦,畢竟除了晶片以外都是老架構)。

最後要提到的是,少一個元件少一個鬼 -- 雖說風扇感覺不容易壞,不過長久使用下來至少也不用擔心要不要清潔風扇(畢竟沒有 XD)。現在有沒有覺得,某方面來講 M1 MacBook Air 真的越形容越像 iPad 了?就... 安兔兔破 100 萬分的超~~~強 iPad 這樣(咦)。

▲圖:其實 MacBook Air 當初的確是以 iPad 的各種體驗所設計出來的筆電。所以 MBA 做為 M1 SoC 的首發之作,似乎是有致敬的意義存在?

購買 M1 MacBook Air(官網)

值不值得入手?我覺得超值得,但你...

前面這段講的像小編很推薦購買?嗯,對我而言的確是。

以往 iPad 評測我就有提過,與其在筆電追逐剪片的效能,個人反而偏好搭配硬解 H.265 效果不錯的 iPad,以 LumaFusion 這樣的應用來分擔部分工作。這種能有效利用桌上型電腦與行動裝置各自優勢,也讓自己不需要為了剪片,而得要常常更換昂貴的電腦設備的策略。

▲圖:先前還有點煩惱 Nelly(BBS App)似乎都不再更新了,結果可以用 iOS App Store 後,瞬間選擇一堆,也能多開 iOS app 使用(比讚)。

所以,像是 M1 Mac 這樣根本就內建了超強的 iPad 在 Mac 電腦之中,再加上 ARM 架構的高效率所提供的良好續航,真的是完完全全符合小編使用需求的產品。所以對我而言 M1 MacBook Air 真的是必買的工作器材,堪稱是現階段(對我的需求而言)最完美的蘋果筆記型電腦。

至於要買 8GB RAM 還是 16GB RAM 的版本?個人覺得既然接著要推出的蘋果電腦產品,應該都只會比現在的 M1 Mac 更進階、效能更高速度更快。所以對開發者而言,硬體的運算能力應該至少都會以現在的 M1 Mac 為基準。

▲圖:超美設計的前代 Mac Pro,應該很快就會被 Apple 晶片版本超越了吧?(來源:Apple)

如果照著這樣發展,如果你買的是最低階規格的 Apple Silicon Mac,很可能就會成為第一波被列入最低系統需求的硬體。但畢竟還有轉換架構陣痛期的因素存在,所以假若你沒這麼在意這不見得會馬上發生的狀況,那真的可以選 8GB RAM 就好。至少目前來講,如果不是要剪多軌 4K 或是 8K 或在開發與創作做太極端的使用,其實都很夠用了。

或該說,以這個價位而言,你買到的已經是「效率」堪稱最高的產品了。

現階段的 M1 Mac 個人覺得基本上就如同前幾段所講的,主要任務是用來過渡轉架構的產品系列。真正善用 Apple Silicon 各種優勢的全新 Mac 產品,個人覺得是一定會推出的 -- 現有的 iMac、Mac Pro 與更高階的 MacBook Pro 官方也承諾都會更新。所以如果你手上的 Mac 已經很足夠應付自己的需求的話,個人會建議可以等等更有設計魅力更炫的 Mac。

如果問我誰最不適合這個產品,個人認為是至少生活中有必須要用 Windows 的人(Office 全家桶 Mac 是有的,可以忽略),就真的不太建議了。

畢竟對原本的 Mac 用戶而言,上手 M1 應該是非常無痛。不過也要注意一點,就是雖然 Rosetta 2 搭配 M1 的效能,的確讓以往 Mac 應用多數都能轉譯使用,但相對在續航與效能增進方面就不見得會有感提升。所以如果你希望能享受到真正 Apple Silicon 高效率 / 高效能使用體驗的話,把錢花在刀口上的話,那可等常用的應用程式升級到對應支援 Universal app 再說了。

▲圖:iPad app 也可支援直式橫式視窗切換(開發者有開放的話)。

喔對了,既然 M1 Mac 還可以當作大 iPhone / iPad 用,所以如果你是用慣蘋果行動系統想要考慮試試 Mac 的人也可以考慮。只是值不值得嘛... 這裡就要聊到現階段 M1 Mac 體驗還稍微有點不夠完善的部分了。

這麼神都沒缺點?有的有的

雖然前幾段看起來一整個是「買買買」的感覺,不過新世代 Mac 可能遇到的小問題也不是沒有,而且也十分有機會讓人無法適應。

首當其衝的,就是雖然可理解現階段對應 ARM 架構的 macOS Big Sur 系統與軟體,都還是在很初期磨合階段。所以顯然該遭遇到的當機與 Bug 問題也是免不了會比較容易出現。就本篇的測試期間而言,無論是不是使用非 Universal Mac 應用,也還是偶爾會遭遇到有點小卡的狀況。

此外最常遇到的狀況是,使用 iPadOS 應用 LumaFusion 剪輯影片時,有時會遇到無預警的當機到甚至重開的問題。好在來自行動系統的 LumaFusion,具備有積極的步驟記錄備份功能,所以並沒有因此損失工作進度。

以上的情況,就讓人意識到了 Apple Silicon 的軟硬體配合,特別是行動應用在 macOS 上的體驗部分,顯然距離穩定仍有一段路要走。建議不想經歷這段跌跌撞撞磨合時期的朋友,可以至少等到 Big Sur 表現更穩的時候再考慮入手。

此外,硬體支援方面的疑慮還有,現階段 M1 只能額外接一個螢幕(Mac mini 能接 2 個,但其實把 MacBook 內建的螢幕算進去也算是 2 個囉)及不支援獨顯或 eGPU,就可能要等到更高階款的 M 系列 Mac 才能期待會有解。

此外,前段提到的 Windows 系統支援。至少 Bootcamp 的解決方案,在 ARM 架構的 Mac 已經是死路一條;虛擬機方面,則是目前還得要等支援 x64 應用的 ARM 版 Windows 開發到位,才會有更實用的 Windows app 解決途徑 -- 某種程度來講,不見得會比等 Mac 版本支援要快的感覺...

因此會建議無論是學習或者是工作方面有 Windows 應用使用需求的朋友,可能還是考慮 Intel 版本或是其他 Windows 裝置會比較實在。

M1 Mac 注意事項彙整


小編也提幾個應該比較跟 Big Sur 搭配 M1 Mac 有關的狀況解法。首先,因為鍵盤最左下角的 FN 改成與 iPad 鍵盤可以看到的「地球」按鈕併在一起的關係。個人有好一陣子困擾於在「鍵盤 > 變更鍵」選項裡自訂了地球按鈕的功能。變成 FN 組合鍵包括上一頁 / 下一頁與 End 等快速鍵無法使用的狀況。如果你也遇到這樣狀況的話,其實可以把按鈕的功能改回「地球鍵」,就能讓這些快速鍵功能重回你的懷抱囉。

至於如果你在系統看到很醜的藍色光圈籠罩應用按鈕的話,則是可以到「鍵盤 > 快速鍵」的欄位,找到「使用鍵盤導覽來在控制項目之間移動焦點」取消勾選,就可以避免這樣的狀況了 -- 是說,這其實就是顯示你按 Tab 時可以控制的區塊,就不知道為什麼有些 App 會顯示的這麼怪了,也許之後蘋果會透過系統更新解決吧?

▲圖片來源:Apple

最後,雖然不見得有機會遇到,但我們也想要提醒大家一下。如果遇到無法解決的錯誤,或是想要將 M1 Mac 完整重灌清除系統的話,這次官方的解法會比以往 Intel Mac 要麻煩。

相對於以往 Mac 可以自行重開進入安全模式不同,Apple 晶片 Mac 將需要另一台 Mac,並下載以往可用來重刷 iPad / iPhone / iPod touch / Apple TV DFU 的 Apple Configurator 才能進行 -- 詳細的「喚醒或回復配備 Apple 晶片的 Mac」步驟,可以參考官網的資訊

結論:不斷「接力」的 One More Thing

你知道嗎?楔型設計的 MacBook Air 剛好也是在十年前 Back to the Mac 發表會上推出的產品。

做為當時的 One More Thing 產品,MacBook Air 被 Steve Jobs 介紹為一款承接了 iPad 眾多體驗,包括:快速啟動、更好的續航與待機時間等特點而生的產品。從 2010 年的舞台來到 2020 年致敬意味濃厚的 One More Thing 發表會,首款搭載 M1 晶片的電腦也是這個陪伴許多 Mac 使用者的老朋友 MacBook Air。

▲圖:這是 10 年前 MacBook Air 初登場的介紹 Slide,沒看過給你看一下。(來源:Apple)

回想起來(突然想講古了),Mac 變回 ARM 架構的前奏,估計從自 OS X 改回 PowerPC 時代的「macOS」之名(之前是 Mac OS)嗅出蛛絲馬跡。

雖然當時改名蘋果似乎解釋是為了與 iOS / iPadOS / tvOS / watchOS 的命名一貫化。但這應該也是蘋果生態系全面統一為 ARM 架構的步驟之一吧?這樣透過命名而衍伸出的滿滿儀式感,也能從 Apple轉用 Intel / x86,同時將桌上系統名稱改為 OS X 的時候感受到。

▲圖片來源:Apple

所以,儘管看似直到 macOS Big Sur 蘋果才啟動,Universal / Rosetta 2 / iOS iPadOS app 這「三大幫手」來協力完成這次的轉移大業。但對於整個使用體驗乃至於開發者對於轉換的引導,其實從更早之前如 macOS Mojave 開始看到 iOS app 被移植進蘋果桌上系統的動作,及後續引導 iPad「更桌面化」的滑鼠鍵盤支援政策等,都可以察覺到循序漸進的策略。

這次讓 M1 Mac 一開始就能用到超多行動應用的做法,好像也可以回溯自初代 iPad 發表時,那「蹦」一聲,就能用到所有 iPhone 應用的概念真的很有既視感。

也讓人想到蘋果高層 Greg “Joz” Joswiak 轉述 Steve Jobs 曾說過,認為要「make the whole widget」提供完整使用體驗的目標。甚至要說得更神更有信仰些,當初採用 x86 架構可以裝 Windows,讓許多人或多或少開始轉而體驗到 Mac,某個程度也是一種「Rosseta 式」的策略?

▲圖片來源:Apple

畢竟蘋果也在 Mac 將採用自有晶片的宣布時提到過,Apple Silicon 是以開發自有晶片,累積「十多年經驗」為基礎的轉移計畫。雖然從現在的角度看來一切像是水到渠成。但真正的起源,對照蘋果自己提及的開發時間(再加上一點點浪漫的因素)。個人猜想,Mac 所有產品兩年內全面轉換至 ARM 架構的這個計畫的開始,應該是初代 iPad 發表當時,Steve Jobs 口中常提到「後 PC 時代」的那時吧。

從 iPhone 開始,蘋果透過在硬體全都一手包辦的完整生態系作法,的確在行動市場闖出了一片天。而後續更透過更大螢幕的 iPad 以數年的時間證明,這樣的概念是可以用在更專業的領域,甚至也促使了 MacBook Air 的誕生。

那時所談論的那些 Post-PC 裝置,現在也真正推進了電腦走入次世代。回頭看,真的讓人不得不折服於 Jobs 的遠見與堅持。直至今日,這些後 PC 時代下的裝置造機經驗也回流到了 Mac。蘋果數十年努力打造的生態系,無論是 Mac app 乃至於 iOS / iPadOS app,全都匯集在擁有桌面級處理效能採 Apple 晶片的 Mac 之上。

▲圖片來源:Apple

個人認為 M1 Mac 所設下的標竿,不是在於把入門機的效能推到多高多好。而是一個品牌願意為堅持自己的理念,能夠耗費多少時間與資源貫徹到底的精神 -- 從宏觀的角度看,數十年前看似棄子的 PowerPC,最終還是在蘋果自家行動處理器逐漸成熟的現代,一躍成為正式推進「後 PC 時代」的核心概念。

蘋果透過時間證明了這種為使用者體驗努力的信念,的確有機會撐起一個完整的生態系且持續生存下去(這大概算是 Jobs 跌跌撞撞後所得到的教訓吧?)。這種做 Apple Watch 智慧手錶做到最終連運動服務 Fitness+ 都搞出來,打造完整生態系的決心與毅力。

解釋了為什麼 M1 Mac 最終能承接行動裝置發展至今優勢,配合與開發者多年來巧妙配合協調,逐步引導 iOS / iPadOS app 跨界融合成為 macOS 助力。最終 M1 Mac 實現了「1+1 大於 2」的 App Store 軟體生態系大業。

然而這還只是剛開始而已。

M1 MacBook Air 使用體驗
未來也許我們不見得能看到,iPad 或 iPhone 運行完整 macOS 的一天(Apple 早就說 No 了 XD)。但個人認為,在行動領域能看到的包括 Apple Pencil 等 iDevice 硬體配件或者是 eSIM 規格用在 Mac 上,應該是有機會的發生的。

▲圖:事實證明有相應的硬體,才能保證軟體有最大的發揮。(來源:Apple)

這種結合行動領域特長的優勢。也讓人想起初代發表 iPhone 時,Jobs 提過“這是台運行 Mac OS 的手機”。然而 Jobs 這話的背後,也許說的是未來 Mac 也將搭載 iPhone 高效率架構,承接這些所謂後 PC 時代裝置推進的各種軟硬體優勢,成為最符合喜愛打造軟體的蘋果心中的終極硬體。

我想,M1 Mac 就是這樣承先(iDevice)啟後(PC 時代)的次世代個人電腦產品。


▲ 圖片來源:Apple

延伸閱讀:

MacBook Pro 13 吋 M1 版開箱評測:效能、續航大幅進化,還可跑 iOS軟體!


不只潮更厲害!AirPods Max 開箱使用體驗(同場加映:全色系動眼看!)

查看原始文章

商品推薦

加入LINE購物夯話題

資料來源M1 MacBook Air 開箱體驗:最驚喜的不變
若針對此內容有任何建議,請聯繫客服

商品推薦

MAC Cosmetics 絲柔粉霧唇釉
找相似
歷史低價
1,050 (降$100)

MAC Cosmetics 絲柔粉霧唇釉

M.A.C 官網
6%
MAC 絲柔粉霧奢緞唇膏
找相似
1,1801,180

MAC 絲柔粉霧奢緞唇膏

1~20%
比價3個賣場 立即比價
beauty STAGE 美麗台M.A.C 官網新光三越skm online
APPLE Mac mini  MGNR3TA/A  迷你桌機 M1 晶片配備 8 核心 CPU、8 核心 GPU 與 16 核心神經網路引擎/8GB/256GB SSD/Gigabit 乙太網路
找相似
23,17127,051

APPLE Mac mini MGNR3TA/A 迷你桌機 M1 晶片配備 8 核心 CPU、8 核心 GPU 與 16 核心神經網路引擎/8GB/256GB SSD/Gigabit 乙太網路

0.5%
比價2個賣場 立即比價
台灣樂天市場
Apple MacBook Air M1 13吋/8G/256G 8核心CPU/7核心GPU 蘋果筆電
找相似
26,99928,428

Apple MacBook Air M1 13吋/8G/256G 8核心CPU/7核心GPU 蘋果筆電

1%
比價2個賣場 立即比價
Yahoo奇摩購物中心
Apple 13 吋 MacBook Air 配備 M1 晶片 - 銀色
找相似
30,900

Apple 13 吋 MacBook Air 配備 M1 晶片 - 銀色

Apple 官方網站
1%
Apple MacBook Air M1 13吋/8G/256G 8核心CPU/7核心GPU 蘋果筆電
找相似
26,99928,428

Apple MacBook Air M1 13吋/8G/256G 8核心CPU/7核心GPU 蘋果筆電

1%
比價2個賣場 立即比價
Yahoo奇摩購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