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綠意共處 從田野中長出來的自然建築:豐泰文教基金會綠園區

id SHOW好宅秀

67

發佈時間: 2021-03-17 12:04


一個替環境設想的設計,是讓建築從土地慢慢長成,使外貌和姿態與地方合一,用最少的土地面積,容納最多的需求。因此,豐泰文教綠園區的土地開發量,遠小於法定的建蔽率和樓地板面積。

此地四方無高樓,稻田綿延直至遠方高聳的玉山,終年起風,夏季多來自西南方。於是,北棟辦公室在位址上向西推進,與南棟錯開,突出的牆面成了導風牆,將西南風引入,通過南北棟中央大廳上方開口形成的風道,將熱氣悉數排除。



但在這片平原上,不僅多風,日照也烈。欲利用日照強的特點,屋頂先傾斜24度,最大化太陽能板的使用效率,東西向外層再補上內縮陽台和隔熱牆,南北向則採深凹窗,躲避高溫侵擾。

這裡未來是農業培植的機構,不能少了昔日農村的溫度。於是這裡也搬來雲林常見清水磚,但不用水泥把它們黏在一起,而是配上不鏽鋼管、橡膠墊片、和鋼套管,一塊搭著一塊,在建物西側組成一道道立面牆。磚牆是保護,篩進適量的光和風,在裡層映成漂亮的光紋樣。磚牆也是承諾,承諾新來的事物不會忘本。隨科技發展,未來農業的技術會更有彈性,就像這牆雖似厚重,實則輕盈。它重在物理的質量,輕在不摻水泥的乾式施工,隨時可以拆掉重組,在它地重生循環。



建築本身像謙躬的農夫一樣靠近地面,讓光來、讓風過,且用最古老的建材搭出一方供人類棲身的堡壘。偶遇天降甘霖,屋頂也截雨,室內亦回收農產品的清洗水,澆灌周邊田地。當人類想奪去的越少,大自然所能給予的就越多,這道理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豐泰文教綠園區主要建築群有4棟(辦公棟、工廠棟、機車棚與警衛室),未來是一個以輔導雲林在地農民耕作技術、農業轉型加工之機構,因此業主對於永續環境、有機栽種、以及綠能等議題相當重視,所以在設計上,希望保有農村建築之意象以及空出大片土地作為未來作物耕種與實驗。

因該園區四周皆為稻田,所以自然風場對於建築物影響顯著,經氣象分析後,得知此處夏天主吹西南風,冬天為東北風,因此在辦公主棟之平面配置上,北棟刻意往西前推扮演導風牆腳色,將涼爽之西南風導入中央大廳,帶走熱氣。 此外,大廳屋頂處同時留設開口,利用熱浮力原理,產生內部自然風場。

本案開發量皆遠小於法定建蔽率與樓地板面積,留設了大量綠地與空地,在生態、綠化與基地保水上,以著尊重自然生態的想法、滯洪池設置與種植原生種植物與綠地規劃,對於當地生態產生最小之衝擊。

在外殼節能上,設計上於建築物之東西向,採用陽台退縮與遮陽設施設置,如東面擴張網牆、西側清水磚牆,大量阻隔太陽輻射熱的進入。屋頂的金屬板也採用複層材,中間夾有空氣層與隔熱材,大大降低輻射熱進入室內,降低空調之使用,讓建築得以永續,並且減少對自然的破壞,也是大家該追求的設計。

查看原始文章 加入LINE購物夯話題

資料來源與綠意共處 從田野中長出來的自然建築:豐泰文教基金會綠園區
若針對此內容有任何建議,請聯繫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