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次【硬塞 IG 研究室】我還該經營 IG 嗎?2021 年的你該有的平台意識,和大家討論了投入新社群平台前的思考,如果你決定開始要經營 IG 卻發現需要花費的功夫比想像中多,究竟是堅持個人經營,還是尋找夥伴共同經營好呢?
事實上,大多數的社群工作都有許多角色分工,而經營 IG 最大的特點就是圖片內容為主角,也就代表著,不論你是哪一類型的內容創作者,拍攝、製圖是基本功,在內容產出的工作上的確比較繁重,共同經營是近來許多創作者的選項。
先前電商人妻曾經在書中分享,社群經營中的五個重要角色,趨勢分析者、文案撰寫者、社群互動者、廣告投放者、成效分析者。以這些分工來看,投入一個平台經營所要花的心力不少,個人經營該如何規劃出屬於自己的產力組合相當重要。
筆者根據過往經驗與創作者訪問來談談,如果想經營 IG 究竟是個人還是團體經營比較適合,如果想要團體經營又要如何找尋夥伴呢?本篇一次分析給你作為參考。
個人經營
優點:
目前大多數的個人品牌、創作者都是個人身份經營帳號,這樣的好處當然是自由度高、人設可更鮮明,不論露臉與否,透過視覺化、互動內容(貼文、限時動態)能建立起屬於個人的形象,讓粉絲感受到創作者的靈魂,也就是俗稱的人味所在,粉絲預設心理是有特定角色在回覆內容,單一角色進行回覆互動更直接、親密度更高。
不僅如此,透過限時動態調查,進行關於我(facts about me)Q&A 時,也能是以個人角度出發,在回覆時能保有特定的口吻與風格,不需要跟任何夥伴協調與同步,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作息時間彈性發送即時內容,更生活化縮短與粉絲的距離。
此外,在商業合作上也可以依照個人喜好,不必過問任何人(當然還是要注意合作內容與品牌形象是否相符),如果今天有個超喜歡的品牌,你可以二話不說接下,如果是印象不佳的品牌,可以直接拒絕掉,沒什麼懸念。
缺點:
在 IG 流量紅利逐漸下滑,越晚加入又是個人經營,想要在短時間增加粉絲、帶來擴散的挑戰更高了,一個人要設計圖片、撰寫文案、錄製限時動態、粉絲互動、制定社群策略、分析數據,多頭馬車下很難面面俱到,事實上,分析後台數據是很重要的工作內容,但是往往顧好前台都是極限了,所以就容易處於帳號停滯期。如果有團隊產製,分工合作下產能的壓力相對就小非常多。
為什麼在初期的產量重要?你會說,只要我的某篇內容打中粉絲,快速在社群擴散,或是利用外部導流(臉書社團、媒體平台推薦)即便篇數很少應該也不成問題吧?
但是對初期經營的帳號來說,要打中粉絲的內容並不是一蹴可幾,往往都是經過不斷測試、優化內容,多個主題貼文輪替後才會知道自己的利基市場所在。你看出來了嗎?這就表示連內容都難產的話,根本無法了解自己的優勢所在,很難做到所謂的「不斷嘗試、不斷優化」。
舉例來說,你已經設定好主要經營的三大系列主題:A、B、C,一人的產量是周更,那麼你要第三週可能才會知道這三個主題哪一個能帶來較好的互動,哪些需要再強化,但是如果你是團體經營,一週可三更,你在第三週時已經為帳號測試三種主題各三次了!
個人經營者三分鐘行銷在學中(@only3minute)以行銷案例分享、行銷職涯發展、社群心理等主題內容持續觀察社群反應制定內容。
給個人經營者的建議:
當然個人經營這也不是全然無法解決,個人經營可以找外包專業分工,像是圖片設計,如果已經有既定的風格與素材,外包圖片製作也是一個方式,但專業有價,就需要花些摳摳囉!
不過產量也是其次,內容為王的社群平台,最終仍回歸是否經營個人特色、做出市場差異化,能否提供用戶互動性高(按讚、留言、分享、收藏)的內容是背後的關鍵原因,在當今 IG 競爭者眾的情況下,想要突破這些取得演算法優勢,在動態牆、探索頁受到平台青睞的難度相對來說是更高的,能快速測試當然比較具有優勢。
團體經營
優點:
團隊成員彼此互相學習,腦力激盪發揮更多創意,主題更多元還更專精,內容充滿乾貨,受到擴散的力道就會特別強。
以知識型 IG 為例,近期有兩個快速竄紅的團體經營帳號,來自香港的 Social More HK (@socialmorehk) 在 8 個月時間,追蹤數突破 10 萬大關。
推薦閱讀:【知識型 IG 快速崛起】專訪 Social More HK:別跟風!堅守內容調性與品質才能不被取代
另外,來自台灣的每日 e 錠(@daydayding)在 48 篇文章五個月破萬追蹤,可發現他們都是三人組成,也各自有專精的領域包含行銷、設計、UX,以每日 e 錠的案例,因為成員各自在不同的業界累積經驗,寫出來的內容鞭辟入裡、相當到位,有效解決粉絲的痛點,如果是個人經營的話,可能很難做到主題多樣化又精通的程度。
此外,因為成員彼此的專業不同,馬上就能發揮互相學習的精神,因為是夥伴,往往遇到問題都能更直接的向對方請教。當然,假設是一個人經營也不能閉門造車,與其他創作者交流、觀察市場動態也是不可省去的功夫。
對團體經營來說,如果磨合完成,想要擴大經營建立商業模式,未來可能就是很好的創業夥伴、接案工作夥伴,尋找獲利模式有機會更快,而且有最熟悉的夥伴協作,實現專業分工,發展變現內容的質與量也能兼顧。
缺點:
溝通需要更多成本,一個人能自由發想內容,但多人必須花費溝通協調的時間成本。如果是斜槓的團體經營者,也會需要配合作息一起討論主題、擬定經營策略等。
不過這也是一體兩面的,也可能多人一起參與,透過腦力風暴(Brainstorming)的發想出更多的創意,執行企劃內容上有更多可能性,若能妥善分工往往能獲得更驚人的產能、集結更多創意。
另外,在商業合作(就是俗稱的業配)也會有影響,目前媒合平台、代理商、品牌端在與創作者合作內容時,多半仍是以內容數據表現(評估影響力)作為主要依據,在報價相同下,酬勞就需要拆分,當然,你的自媒體若不是以業配為主要收入來源,這在短期上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至於是互惠合作,有些品牌也會願意提供多件的產品(資源)也不是什麼太大問題,比較有影響的,還是在商業合作邀約、分工上能否取得共識。
如果你也在思考是否要團體經營帳號,有幾個方向可以作為參考:
- 信任度、時間配合:這是最基本的,沒有成立公司沒有擬定任何合約下,共同管理帳號當然需要彼此信任,如果兩個人都是斜槓經營,需要花時間討論,在時間上還是要能互相配合。
- 理念方向:一個人想要佛系經營帳號,一個人野心勃勃、想要快速成長,兩個人在社群策略上一定會有很大的不同,光是要不要搶搭時事做跟風的內容,可能就會出現意見分歧,所以兩人在內容與社群經營想法上,絕對是思考夥伴的重要考量。
- 角色互補:既然是兩人以上,當然盡可能發揮團體成員能力的縱效,一加一大於二,設計專長,文案專長就是不錯的基本組合。
目前品牌/商家帳號,有些是單人社群小編,有些也是小編群,優缺的部分也大致如上述,INSIDE 的 IG 也是屬於團隊經營,如先前提過,每日貼文有一位值日生,INSIDE 編輯群輪番上陣,限動與私訊、留言則最多有兩位編輯負責控管,未來希望也有機會跟讀者們分享更多我們經營帳號的幕後花絮和實作經驗囉!
說了這麼多,別忘記追蹤我們的 IG 帳號,全新的 IG 主題,讓讀者們看到實用好消化的資訊,一共六大主題:
- 硬塞科技名人語錄讓你知道科技大佬的思想價值,給你創業工作上靈感。
- 硬塞科技史上的今天讓你用不同的放方式認識科技,溫故而知新。
- 硬塞科技字典死忠讀者肯定不陌生,幫你補充科技、新創、投資熱門詞彙。
- 硬塞開箱不只是最新最潮的科技軟硬體產品評測,未來還會有人物開箱。
- 硬塞評論帶你用更深入的角度了解網路科技議題,不定期有專家點評。
- 硬塞週記 幫你整理每週不可錯過的時事。
趕快追蹤起來吧!
核稿編輯:MindyLi
延伸閱讀:
- 專訪電商人妻(上):個人品牌如何經營 Instagram?
- 專訪電商人妻(下):商業品牌別再把愛心當作指標!
- 用 iPhone 鏡頭喚醒故事:IG 爆紅「萬秀的洗衣店」孫揭開創作心路
- 【知識型 IG 快速崛起】justfont 小眾知識也能掀話題
- 【知識型 IG 快速崛起】專訪 Social More HK:別跟風!堅守內容調性與品質才能不被取代
- 【硬塞 IG 研究室】我還該經營 IG 嗎?2021 年的你該有的平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