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言語治療師的玩具箱@FB】BLW 與「傳統餵食方法」

親子集合

829

發佈時間: 2019-08-19 08:25

更新時間: 2019-08-19 08:25

有朋友是位新手媽媽,最近她的BB差不多6個月大,BB各項發展顯示他已準備好食固體食物。問題就來了,媽媽知道有一個名為BLW (Baby-led weaning)的餵食方法,而婆婆的認知就是傳統餵食的方法,即是煲粥仔、食糊仔之類; 媽媽會覺得「傳統」是不合時宜、「BB有自己食嘢既能力」; 婆婆就會覺得「你都係食糊仔大」、「健康院D姑娘都係咁講」,兩位因此爭論不休。

要了解她們所爭論的究竟是什麼,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BLW」,什麼是「傳統餵食方法」。

BLW是什麼?

BLW最初其實是Gill Rapley讀MSc時的碩士論文,當中觀察了5位BB用BLW加固體食物的情況,發覺成效不錯,加上傳媒的報導,因此在十幾年前BLW在西方國家已開始興起。根據Rapley最近在2015年所寫的文章,她描述BLW其實是一個approach並不是一個特定的方法,它的理念就是相信BB擁有自我餵食的能力,這套理念有以下的特點—

1) BB準備好食固體食物 (多數是六個月大後),不會餵BB食糊仔 (Puree),而是直接提供finger food (BB可手握自己吃的條狀食物)

2) 進食過程由BB主導,BB決定食什麼、食多少

3) 家長與BB一同用餐

4) 多提供不同類型、質感的食物

5) 不介意BB弄髒

BLW目的是為BB提供練習咀嚼的機會,同時從小建立良好的進食習慣。聽到這裡,BLW的理念確實很吸引,加上網上不難看到有關短片和討論,顯示BLW能有效運作。難怪文章開首提及的媽媽想堅持運用BLW,並覺得「傳統餵食方法」是不合時宜。

但究竟「傳統餵食方法」與BLW有什麼分別?

所謂的「傳統餵食方法」都頗難定義,在這裡我就用香港衛生署所訂的指引 為「傳統餵食方法」吧。正如Rapley所說,在她未提出BLW之前,其實有很多家長都正採用差不多的理念,BLW是一個名字而已。因此,BLW與「傳統餵食方法」並不是對立,相反是非常相似。

香港衛生署的指引中其實有很多主張與BLW是一樣的,上述BLW的重點在小冊子中都有提過。但兩者最大分別是: 官方視學習進食為有先後次序的發展階段,建議家長先用匙羹餵(Spoon feed)BB吃糊仔(Puree),之後才建議BB食finger food (我在9個月大的建議餐單才見到有蔬菜與水果條)。不同西方國家都有差不多的建議,例如英國與紐西蘭都是建議家長用匙羹餵糊仔,但英國建議finger food在六個月就可以開始食,而紐西蘭的指引就建議7個月大才吃。但BLW則認為沒有研究指出糊仔是必需,BB有能力跳過糊仔階段,直接食finger food。

爭議

BLW的支持者擔心食糊仔只是讓BB學習吞嚥,過程中沒有學習咀嚼,BB自行將食物放入口亦可令BB好好學習自行進食。但以上不同的官方指引就用發展性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的角度去看,她們認為食糊仔是因為它是流質 (人奶)與固體食物的中間階段,能協助BB食更粗糙的食物; 美國言語治療師協會 (ASHA) 專門處理幼兒進食問題的言語治療師亦有差不多的看法,她認為從發展性角度來看,食糊仔其實都有助之後學習咀嚼,因為糊仔在牙肉都會誘發到類似咀嚼的反射動作,而這些反射在之後會變成自主的咀嚼,只是如果BB生理上準備好可食較粗糙的食物,但仍停留在吃糊仔的階段太久,才會影響咀嚼能力。

另一方面,BLW並不會用匙羹餵食,希望BB能主導整個進食過程,好好學習自我進食,還可防止BB吃得過多。有研究指出用匙羹餵的確有機會令BB食得過多。但其實官方指引都建議BB主導食量,即是當BB有飽的表徵例如搖頭、不張開口、吐出食物等等就應該停止餵食,如家長觀察到BB有關的身體語言,問題應該不大。加上,用匙羹餵只是一個過渡的階段,同時是可給BB自己拿食物進食的,BB亦可從中學習自己用餐,關鍵是要不怕BB弄髒,家長亦要鼓勵BB慢慢從用匙羹餵過渡到自我進食的階段。

以上討論並不是說BLW是「錯」。是否必須用匙羹餵糊仔都是處於爭議的階段,而雙方都不乏成功例子,暫時沒有足夠證據顯示誰是誰非。但為什麼香港、英國、紐西蘭、美國甚至是世衛都建議用匙羹餵糊仔呢?

BLW的潛在風險

因為暫時沒有研究證明BLW是完全安全可靠,官方認為BLW有潛在風險。對BLW有保留的聲音在紐西蘭的官方網頁寫得很清楚,她們擔心—

1) BB在6個月後攝取不夠鐵質

2) 增加窒息(Choke)的風險

3) BB食得不夠影響生長

以上的憂慮雖然未得到證實,但同時沒有充足證據支持BLW下,這解釋了不同地方都是較「隱陣」地建議一直行之有效的「傳統餵食方法」。家長當然有權選擇BLW,但要留意往後是否有足夠證據支持,亦要明白當中潛在風險。

作出選擇

回到文章最初的「世代之爭」。如果媽媽與婆婆最終都是想BB食得好,與其爭論用那一套,不如先了解兩者相同之處,達成其他都是非常重要的共識,例如:

1) 不強迫BB進食,留意BB的身體語言,讓BB主導食量。

2) 坐在固定座椅與家人一起用餐。

3) 嘗試不同食物,避免只提供BB喜歡吃的食物

4) 給BB自己進食的機會,不介意BB弄髒

5) 以身作則,不開ipad或電話食飯; 不以電子螢幕作為吃飯的獎勵。

6) 控制進食零食與茶點的份量與時間等等

如能達成以上共識,再決定是否用匙羹餵糊仔都未遲。至於是否用匙羹餵糊仔,暫時是沒有對錯之分,但無論是什麼方法,有三點是對的—

1) 因應BB的反應作出選擇,一套方法是不可能套用在所有BB身上; 使用了一個方法後,有時都要適當地作出調節。

2) 了解不同方法的潛在風險

3) 與其他育兒理論一樣,不要神化某一套理論,亦不要放大個別成功例子,要多了解當中的理據,多作比較。

最後,祝各位找到一個適合自己BB的進食方法。

Reference:

香港官方建議

http://www.fhs.gov.hk/tc_chi/health_info/child/14727.pdf

http://www.fhs.gov.hk/english/health_info/child/14732.pdf

英國官方的建議

https://dct-start4life.service.nhs.uk/start4life/baby/first-foods

紐西蘭官方建議

https://www.health.govt.nz/your-health/pregnancy-and-kids/first-year/6-12-months/feeding-your-baby/baby-led-weaning

有關BLW的文獻

ASHA言語治療師的看法

https://blog.asha.org/2014/02/04/baby-led-weaning-a-developmental-perspective/

Brown, A., Jones, S. W., & Rowan, H. (2017). Baby-led weaning: the evidence to dat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438437/

Rapley, G. (2015). Baby-led weaning: the theory and evidence behind the approach.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6905087_Baby-led_weaning_The_theory_and_evidence_behind_the_approach

Reeves, S. (2008). Baby-led weaning. Retrieved from https://byebyepurees.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16.-Baby-led-weaning.pdf

言語治療師的玩具箱@FB是由四位志同道合分別在不同settings工作的言語治療師建立,我們希望透過言語治療師的玩具箱 Speech therapist loves toys專頁1) 加強公眾教育; 2) 提昇小朋友對閱讀的興趣; 3) 分享玩具不同的玩法,分享快樂。

有興趣的爸媽,可以Follow【言語治療師的玩具箱 Speech therapist loves toys】Facebook喔!

Photo: 言語治療師的玩具箱 Speech therapist loves toys
Cover Photo: Veja


查看原始文章
LINE購物 商品推薦|比價 賺點 一站就購!


延伸閱讀


小編推薦

資料來源【專欄作家:言語治療師的玩具箱@FB】BLW 與「傳統餵食方法」
若針對此內容有任何建議,請聯繫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