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短影音的盛行,創作者們為了配合影片的調性,以及現今的網路生態,紛紛推出各種嶄新的廣告模式,像是前面介紹過的「沉浸式居家生活」以及「劇情類廣告橋段」。而除了這兩種之外,另外還有一種頗為特殊的廣告影片,這類看起來以為只是單純說故事的影片,乍看根本看不出來哪裡藏有廣告,但實際上,廠商則是將產品廣告放在最讓人感到好奇的地方。
這種類型的影片,其實結合了「沉浸式體驗」與「好奇心」兩點。說是沉浸式,但其實並不是向前面介紹的「沉浸式居家生活」那樣,讓你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添加商品,讓你直覺得產生對商品用途的想法。而是一種反覆、機械式的動作,比如做點心、做菜餚,或是一些簡單切、割、粉碎、合併的畫面。
這種乍看很無聊、簡單又重複式的畫面,只要安排得當,其實會讓刷到的觀眾直接停下腳步觀看,因為觀眾會下意識地對畫面的後續產生好奇,以及一種「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的想法。
雖然這類型的影片會刻意把畫面安排的比較療育、輕鬆,或是可愛。但實際上,只靠畫面的話,很難將產品做曝光。這時候,往往會與說故事的口白相互搭配,這個故事通常都是一個十分生活化的故事,可能是「老公在我懷孕期間做的噁心的事情」、「那個跌破我三觀的誇張親戚」,或是「我在結婚前夕被退婚了」之類,總之都是出發自生活中的故事,但是中間的情節則是搭配著滿滿的反轉情節,讓人聽了十分入迷。
而這時候,重點就是在這個故事上,廠商往往會把產品名稱隱藏在口白中,比如「老婆生氣之後,我在伴伴上找他求饒也不理我」、「跟婆婆吵架後,我在皮隊友上找閨蜜抱怨」、「因為在辦公室等老公下班,所以我打開嗨歌消磨一下時間」。用著一種極為自然、似乎是稀鬆平常的方式,直接將產品名稱隱藏在故事口白中。
這種廣告方式有好有壞,無法直接評估轉換率是最大的缺點,但最大的優點就是,當類似的名稱大量出現在許多相似的影片中時,會讓一些「好奇心強烈」、「資訊焦慮症」的網友,選擇上網搜尋「這到底是啥東西」,接著就會直接下載使用,這就是廠商的目的。
回頭來看,簡單機械式的畫面,主要是吸引你停留腳步觀看;生活化的故事口白,目的則是加強你的停留意願,同時被畫面與故事劇情吸引注意力,最後則是自然不做作的方式曝光產品名稱,「太過理所當然」的曝光方式,好像這個產品就是隨處可見的東西,根本不需要特別介紹,這樣的行為反而讓觀眾對產品產生另外一種謎樣的好奇心。
除了使用療癒畫面搭配生活話故事外,其實另外還有一種很類似的廣告方式。在中國抖音上會出現一種「男女挑戰」的廣告影片,這類型的影片大部分會安排一對情侶站在一起,雙方閉著眼睛高舉手掌,仔細聽著主持人問著各種問題,如果過去曾經有過相關的經驗,就收起一隻手指。
聽到這,聰明的讀者就知道了,這是很常見的團康遊戲「我曾經有過」的變形版本。而這種看似簡單橋段的團康遊戲,看著雙方回答擦邊球的問題時,往往就是樂趣所在,而這時候,往往題目中就會隱藏著「是否有在XX上聯繫過前任」、「有沒有背著另一半在XX上找人訴苦」,其中的XX,自然就是某些交友類型軟體的名稱。
這樣的做法,其實目的也跟前面的療癒系影片很像,目的就是要勾起觀眾對產品的好奇心「到底是怎樣的產品,可以這樣被列入題目中」、「剛剛主持人提到的XX,是什麼?」當你會有這樣的想法,甚至是有想要去搜尋時,這就代表廣告成功了。
這種類型製作簡單、單純就是要勾起好奇心的廣告影片,大多是廠商委託廣告行銷公司,或是廠商自己跳下來做的成品,在撰稿期間曾想辦法查詢資料,希望能得知這類型的廣告效益或是預算,但一直沒有具體的資料。可換個角度思考,這類型的廣告影片其實從2018年就在抖音就出現了,中間也不曾消失過,只能反向推測,或許對廠商而言,這樣低成本的影片轉換效益不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