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時間】高分台劇《聽海湧》10大歷史小知識!「新海三兄弟」姓名有玄機,「戰俘營慘劇」台灣也發生過?

Bella儂儂

5

發佈時間: 2024-09-08 20:32

被稱為今年目前「質感最高台劇」的《聽海湧》,雖然只有短短五集,但播出後卻引起極大好評與迴響,不僅讓觀眾知道了我們的長輩有經歷過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也帶來了有別於教科書的反思角度。在影集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新生代演員黃冠智、吳翰林、朱宥丞等帶來高水準演出,施名帥、連俞涵、周厚安等實力派配角也讓整體表演水準更加提升。歷史專業出身的導演孫介珩帶領劇組毫不妥協地還原所有細節,以下Yui編就來解析劇中的歷史小知識!

延伸閱讀:【追劇時間】Netflix《正港分局》5大看點解析:許光漢「叫老公」夢幻連動《鬼家人》,邰智源「牢房牆壁」暗藏玄機!

  

《聽海湧》歷史小知識1:婆羅洲在哪裡?

《聽海湧》的劇情背景設定是在二戰末期北婆羅洲的戰俘營,那麼婆羅洲(又稱加里曼丹島)究竟在哪裡呢?這其實是世界第三大的島嶼,甚至比日本的本州島還大,位於菲律賓的南方,目前分屬三個國家統治,南部屬於印尼、北部大部分屬於馬來西亞,東邊是沙巴、西邊是砂拉越,還有一部分是汶萊國土。二戰期間日本在太平洋積極擴張,整個婆羅洲也遭到日軍占領。《聽海湧》劇組在籌備時確實有遠赴馬來西亞考察、取景、蒐集素材,但大部分的戲卻是在高雄拍攝,包括搭出整座戰俘營、種植南洋的植物,連沙土都是特地運來的,非常用心。

延伸閱讀:【追劇時間】Netflix日劇《地面師》5大解析!豐川悅司、綾野剛「詐騙百億」真實事件改編?第二季伏筆走向猜測!

  

《聽海湧》小知識2:什麼是軍屬

在劇中「新海三兄弟」一開始都是「軍屬」的身分,也就是當時日本軍事系統中的非戰鬥人員,種類也非常複雜,除了劇中的戰俘監視員,從醫療、法務、運送物資、口譯等全都是算是軍屬,也都各有專業,地位也不太一樣,像是劇中擔任戰俘監視員的台籍軍屬所從事的都算是勞力活,也不會有太好的待遇。也因為軍屬是非戰鬥人員,是不允許有攻擊行為的,因此像是劇中戰俘監視員「因為一個巴掌判刑十五年」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延伸閱讀:【追劇時間】Netflix《Sweet Home》第三季5大解析!宋江、李到晛「相愛相殺」最吸睛,結局「回歸主軸」感動收尾

  

《聽海湧》歷史小知識3:關於戰俘營

戰俘營是劇中的主要背景,當時日本在太平洋各地作戰,捕獲了許多敵軍戰俘,包括美軍、英軍、澳軍等,為了安置這些俘虜,在日本本土、朝鮮半島、南洋諸島、中國東北,就連當時的殖民地台灣也有設立過許多大大小小16處戰俘營,包括台中霧峰、屏東麟洛、台北木柵、台南白河等,至今有些地方都還有遺跡,不過最有名的還是位於九份金瓜石的戰俘營,曾關押高達上千人,不只生活環境惡劣、食物缺乏,還要被迫勞動挖礦,最後不是餓死、病死、累死就是被虐打致死,存活率極低。另外大島渚導演、坂本龍一、大衛鮑伊主演的電影《俘虜》也是相關的背景,片中設定是在爪哇的戰俘營。


  

《聽海湧》歷史小知識4:虐殺戰俘真有其事?

《聽海湧》後期呈現出在戰爭晚期,因為營區被毀、資源匱乏,指揮官決定帶著剩餘的士兵和還算健康的俘虜撤退,並將所有的傷病俘虜集中到壕溝全部射殺,這在歷史上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本作參考原型之一的柯景星在北婆羅洲的古晉戰俘營擔任監視員時,就曾在長官的命力下被迫槍殺俘虜,戰後也因此被判刑。另外日軍在戰爭後期也曾用「死亡行軍」的方式迫害大量俘虜,做法便是集中所有傷病俘虜,逼迫他們在險惡的地形環境中長途行軍,只會獲得少量的食物跟水,只要不支倒地就會馬上被一槍送上西天,其中又以同樣在北婆羅洲的山打根戰俘營最為惡名昭彰,過程中總共造成2400多人死亡,最後只有6人逃脫倖存。

  

《聽海湧》歷史小知識5:改日本姓名

劇中「新海三兄弟」是為了要到前線當戰俘監視員而改姓名,而結局也將揭曉他們原本只是同鄉的玩伴,卻一起使用了同樣的姓氏而被當成三兄弟,也如手足般在異鄉相依為命。其實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人改日本姓名,是要到1940年才開始,而且並沒有強制,相較於當時所有人都被強迫改名的朝鮮半島是比較寬鬆的。而當時台灣人改日本姓氏,許多是用原本的漢姓透過拆字(周改成田口)、同音(蔡改佐井,さい)、加字(林改小林)、衍生義(高改上端)或是堂號(陳改穎川)等方法, 所以多半能推斷出原本的漢姓。

  

《聽海湧》歷史小知識6:家附近有什麼就取什麼?

至於劇中新海三兄弟取姓氏的方式並不是上列的方法,而是長官一句「家附近有什麼就取什麼」於是他們就以海為姓。至於這樣取姓氏的方法可不是隨便說說,而是日本人在一百多年前真的是這樣幫自己取姓氏,因為古早以前日本只有貴族武士階級還有特殊身分的人有姓,直到1875年明治天皇頒布「平民苗字必稱義務令」才規定家家戶戶一定要有姓,所以有很多老百姓真的是「家附近有什麼就取什麼」,住在田裡的就叫田中、住在河流旁就叫小川、住在村子西邊叫村西,非常「就地取材」。

  

《聽海湧》歷史小知識7:武器有考究

此外劇中的各種武器考究也是相當仔細,即使一般觀眾不太能分辨差別,仍然用心做到最好。包括澳軍士兵使用李恩菲爾德步槍、湯普森衝鋒槍、奧文衝鋒槍等同盟國英美澳軍武器混用,日軍則可見長官使用南部十四式手槍、士兵揹著三八式步槍,就連當時工廠製造廣發的九五式軍刀也有出現。另外還有回顧新海三兄弟上岸時,動畫呈現美軍的B25轟炸機進行「彈跳轟炸」,也就是將炸彈以打水漂的方式攻擊敵軍艦艇側舷,相信對二戰歷史熟悉的觀眾,都會對其中的細節感到佩服。


  

《聽海湧》歷史小知識8:制服混搭

劇中日本士兵的服裝也頗具巧思,因為當時日軍的戰區非常廣大,從高緯度的滿洲、蒙古,一路到赤道附近的東南亞、大洋洲,每個地方的軍服都會因為氣候有一些改變,根據劇組的考察,樣式可能多達二十多種,而戰爭後期調動頻繁、物資匱乏,所以士兵的衣服也會呈現混搭風格,可能上身薄短袖,下身是長褲剪短,或是有些布料看起來比較厚重,或是有補丁,種種細節都暗藏其中。


  

《聽海湧》歷史小知識9:語言多樣性

劇中的語言非常多樣,最常聽見的就是日軍及相關人物使用的日語,還能聽到使用關西腔的角色,以及澳洲軍用的澳洲腔英語。戰俘監視員使用的則是台灣南部腔的台語,羅領事(施名帥飾)則是廈門腔閩南語,和來自台灣南部的新海三兄弟是可以溝通的,還有有短暫出現的華人村落,說的是馬來福建話,感覺是比較偏泉州腔的口音。另外本土的伊班族原住民則是說伊班語,所有語言的使用都不馬虎。

  

《聽海湧》歷史小知識10:食物也有玄機

此外食物也大有玄機,一開始戰俘監視員還有番薯便當可以吃,到後面只能吃小塊地瓜果腹。另外要策反羅領事的那場戲,長官桌上出現了紅酒燉牛肉,雖然看似很高級的料理,不過明顯看得出來是罐頭倒出來的碎肉,也不是挺好,但已經是當時最好的食材。還有馬來華人村落給羅領事的粽子(看起來像是台灣南部粽),也對應當時可能已經發生的婆羅洲戰役,剛好是1945年的夏天。至於新海輝(黃冠智飾)的最後一餐也有所變化,當時已經被澳洲接管,食物則換成了餅乾、餐包、燉馬鈴薯等西式飲食,還有豐盛的雞腿,不過還有附上清酒,喝完好上路。就連只是過場的食物,都有精細的安排在其中。

  

source:公視提供

  

【追劇時間】

影劇編輯的碎碎念,帶你發現故事中暗藏的驚喜。

  

資料來源【追劇時間】高分台劇《聽海湧》10大歷史小知識!「新海三兄弟」姓名有玄機,「戰俘營慘劇」台灣也發生過?
若針對此內容有任何建議,請聯繫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