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390 晶片組中堅份子,MSI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主機板測試

T客邦

556

發佈時間: 2019-10-09 07:47

更新時間: 2019-10-09 07:47

訂閱文章

MSI 微星科技近期幾個 AMD 與 INTEL 晶片組主機板世代,逐漸調整旗下產品規劃策略。首先我們可以見到冠上 MEG 之名的 AMD X399 晶片組高階版本,接著就是 Intel Z390 主機板的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以中階價位提供樸實無華的設計。

過去幾個世代,MSI 主機板利用產品型號後綴名稱,表明其產品定位,若非已經遍歷該廠商同一世代產品,光就名稱較不容易理解高下之分。AMD X399 晶片組已有前綴 MEG 的產品出現,表示此一系列為高階定位產品,到了 Intel Z390 世代將多出往下發展的 MPG 和 MAG。

編輯部此次收到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主機板,為 MSI Z390 晶片組主機板系列當中,定位稍高的款式,其上還有 1 款加裝無線網路功能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AC,往下版本使用 Edge 字樣取代 Pro。

電腦組裝開單若非預算導向型,筆者通常建議使用中階以上的板卡產品,除了不會有著低階入門款式莫名其妙省去功能的情形,對一般消費者而言,更不用以溢價方式購買旗艦高階產品,極限超頻功能和華麗外型並不實用,並非人人家中常時擺放液態氮鋼瓶或是每天參加外觀改造競賽。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就其設計而言中規中矩,並於部分區域點綴自家 Mystic Light RGB LED 燈光效果,支援 DisppayPort 與 HDMI 雙視訊輸出,前置面板碩擴充針腳還加入 1 組 USB 3.1 Gen2 和 2 組 USB 3.1 Gen1,SATA 6Gb/s 和 M.2 則各自安排 6 個與 2 個連接埠插槽。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外盒正面以新版意象作為主視覺設計,此意象導入主機板背部 I/O 飾蓋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外盒正面以新版意象作為主視覺設計,此意象導入主機板背部 I/O 飾蓋。

外盒底部中央放置主機板全貌,週邊輔以特色說明,並以圖形化方式直接表明主機板背部 I/O 連接埠種類與數量,也以文字方式標註規格
▲外盒底部放置主機板全貌,週邊輔以特色說明,並以圖形化方式直接表明主機板背部 I/O 連接埠種類與數量,文字方式標註規格。

附件 SATA 6Gb/s 線材減為 2 條,可定址 RGB 轉接延長線則有 2 條、RGB 分接延長線則有 1 條,M.2 固定螺絲與 SLI HB 橋接器也在列
▲附件 SATA 6Gb/s 線材減為 2 條,可定址 RGB 轉接延長線則有 2 條、RGB 分接延長線則有 1 條,M.2 固定螺絲與 SLI HB 橋接器也在列。

附件當中還有龍紋盾形貼紙和 SATA 線材標示貼紙
▲附件當中還有龍紋盾形貼紙和 SATA 線材標示貼紙。

MSI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規格

  • 尺寸版型:ATX(305 x 244(mm))
  • 晶片組:Intel Z390
  • 支援處理器:Intel Core 9000 Series/8th Gen. Core Series、Pentium、Celeron for LGA1151 socket
  • 記憶體插槽:4 組(雙通道),DDR4-2133∕2400∕2666、DDR4-4400(超頻),無 ECC、無緩衝,總和最大容量 64GB
  • 介面擴充槽:PCIe 3.0 x16 x 3(x16/x0/x4、x8/x8/x4)、PCIe 3.0 x1 x 3
  • 儲存裝置介面:SATA 6Gb/s x 6、M.2 x 1(M key、2242∕2260∕2280∕22110、PCIe 3.0 x4、SATA 6Gb/s(與 SATA2 共用))、M.2 x 1(M key、2242∕2260∕2280∕22110、PCIe 3.0 x4(與 SATA5、SATA6 共用)、SATA 6Gb/s(與 SATA5 共用))
  • 背板 I/O:PS/2 x 1、USB 2.0 x 2、DisplayPort x 1、HDMI x 1、USB 3.1 Gen2 x 1、USB 3.1 Gen2 Type-C x 1、USB 3.1 Gen1 x 2、RJ45 x 1、3.5mm x 5、TOSLINK x 1
  • 附件:SATA 線材 x 2、SLI HB 橋接器 x 1、M.2 固定螺絲x 2、可定址 RGB LED 轉接線 x 1、RGB LED 分接線 x 1、CORSAIR RGB LED 延長線 x 1、True Gaming 貼紙 x 1、SATA 線材貼紙 x 1

預先安裝 I/O 檔版

開頭文章就已經談到,外包裝紙盒視覺設計與主機板相符,實際應用範圍為背部 I/O 飾板,2 條彎曲線型 RGB LED 發光區座落於此,一旁還有碳纖維外觀飾板。碳纖維飾板元素延伸至晶片組散熱器所安裝的銀色 M.2 散熱片,並印上該廠電競龍紋圖案。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主機板正面一覽,多數元件安裝位置相較於前一世代變動不大,變更飾板造型設計之後卻給人不同的視覺印象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主機板正面一覽,多數元件安裝位置相較於前一世代變動不大,變更飾板造型設計之後卻給人不同的視覺印象。

背部針對 microATX 螺絲鎖點位置,以印刷方式表明該區應避免安裝銅柱
▲背部針對 microATX 螺絲鎖點位置,以印刷方式表明該區應避免安裝銅柱。

背部 I/O 飾板 RGB LED 發光區為 2 條彎曲線型,一旁則是碳纖維外觀飾板
▲背部 I/O 飾板 RGB LED 發光區為 2 條彎曲線型,一旁則是碳纖維外觀飾板。

晶片組散熱器與 M.2 散熱片也加入碳纖維外觀元素,並以白色圖案呈現電競龍紋
▲晶片組散熱器與 M.2 散熱片也加入碳纖維外觀元素,並以白色圖案呈現電競龍紋。

主機板背部邊緣安裝 RGB LED 呈現發光效果,主機板所有 RGB LED 與外接燈條針腳均可透過該廠 Mystic Light 軟體操控同步
▲主機板背部邊緣安裝 RGB LED 呈現發光效果,主機板所有 RGB LED 與外接燈條針腳均可透過該廠 Mystic Light 軟體操控同步。

主機板一共提供 2 個 +12V、G、R、B RGB LED 針腳和 1 個可定址針腳
▲主機板共提供 2 個 +12V、G、R、B RGB LED 針腳和 1 個可定址針腳。

RGB LED 另外安排 1 個相容 CORSAIR RGB LED 的 JCORSAIR1 針腳
▲RGB LED 另外安排 1 個相容 CORSAIR RGB LED 的 JCORSAIR1 針腳。

此次背部 I/O 飾板直接整合 I/O 檔板,讓使用者安裝時更加便捷。背部 I/O 處依舊留有 1 個 PS/2 連接埠,並提供 DispalyPort 1.2 與 HDMI 1.4 各 1 個視訊輸出,後者最高可輸出 4096 x 2160@24Hz 解析度。背部 USB 3.1 所有連接埠兩兩安排 1 顆 ON Semiconductor 雙埠 NB7NPQ1004M redriver 晶片,Gen2 Type-C 額外再增加 1 顆 TI HD3SS3220。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預先安裝背部 I/O 檔板,並依舊保留 1 個 PS/2 連接埠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預先安裝背部 I/O 檔板,並依舊保留 1 個 PS/2 連接埠。

NB7NPQ1004M 晶片負責加強 USB 3.1 的訊號傳輸品質
▲NB7NPQ1004M 晶片負責加強 USB 3.1 的訊號傳輸品質。

HD3SS3220 多工器晶片負責 Type-C 連接埠的線路切換
▲HD3SS3220 多工器晶片負責 Type-C 連接埠的線路切換。

背部 I/O RJ45 網路埠由 Ethernet Connection I219-V 網路實體層晶片負責
▲背部 I/O RJ45 網路埠由 Ethernet Connection I219-V 網路實體層晶片負責。

中規中矩配置

記憶體插槽採用標準 4 條配置,官方資料表示最高可達 DDR4-4400 以上,4 條插槽額外覆蓋 1 片金屬屏蔽層,電路板記憶體走線部分也與其它線路隔離。各個插槽上方安排 1 個 LED 指示燈,該插槽插上記憶體模組卻不發光,即表示該記憶體模組出現問題;插槽旁額外安排 XMP 指示燈,啟用 XMP 設定時也會發亮。

4 條 DDR 記憶體插槽額外加裝金屬屏蔽層
▲4 條 DDR 記憶體插槽額外加裝金屬屏蔽層。

記憶體佈線區與其它線路隔離,電路板以未塗佈防焊漆的方式標明
▲記憶體佈線區與其它線路隔離,電路板以未塗佈防焊漆的方式標明。

每個記憶體插槽上方均安排 1 顆 LED,正常使用時維持發光亮度,旁邊還有 1 顆 XMP 指示 LED
▲每個記憶體插槽上方均安排 1 顆 LED,正常使用時維持發光亮度,旁邊還有 1 顆 XMP 指示 LED。

主機板還有個區域未塗佈防焊漆,彰顯類比與數位訊號佈線隔離,該區即為音效處理區。位於左下方 AUDIO BOOST 金屬屏蔽蓋內部的晶片為 Realtek ALC1220P 音效 codec,四週按照往例選用 Nippon Chemi-Con 音響級電容作為電源濾波和訊號交連之用。前置音效立體音輸出額外加裝 TI OP1652 低噪音、低失真通用運算放大器,以便驅動阻抗較高的耳機。

音效處理區同樣未塗佈防焊漆以示隔離,金屬屏蔽蓋下方住著 Realtek ALC1220P 音效 codec,四週為 Nippon Chemi-Con 音響級電容
▲音效處理區同樣未塗佈防焊漆以示隔離,金屬屏蔽蓋下方住著 Realtek ALC1220P 音效 codec,四週為 Nippon Chemi-Con 音響級電容。

前置音效輸出額外加裝 TI OP1652 運算放大器
▲前置音效輸出額外加裝 TI OP1652 運算放大器。

介面卡與其它設備連接埠數量安排中規中矩,M.2 插槽與 SATA 6Gb/s 連接埠各安排 2 個與 6 個,M.2 均支援 2242/2260/2280/22110 外觀規格,並支援 PCIe 3.0 與 SATA 6Gb/s 通道自動切換。靠近處理器 M2_1 插槽 SATA 6Gb/s 與 SATA2 共用通道,M2_2 則是與 SATA5 共用通道,若 M2_2 安裝 PCIe 介面 SSD,則與 SATA5、SATA6 共用通道。

SATA 6Gb/s 安排 6 個 90 度連接埠
▲SATA 6Gb/s 安排 6 個 90 度連接埠。

M.2 安排 2 個插槽,最大均支援 22110 規格,可惜僅有其中 1 個插槽安排散熱片
▲M.2 安排 2 個插槽,最大均支援 22110 規格,可惜僅有其中 1 個插槽安排散熱片。

前置面板擴充針腳安排 2 組 USB 3.1 Gen1 和 1 組 USB 3.1 Gen2,USB 3.1 Gen2 額外加裝 NB7NPQ1004M 和 HD3SS3220
▲前置面板擴充針腳安排 2 組 USB 3.1 Gen1 和 1 組 USB 3.1 Gen2,USB 3.1 Gen2 額外加裝 NB7NPQ1004M 和 HD3SS3220。

主機板底部提供 2 組 USB 2.0 擴充針腳,以 Genesys Logic GL850G 集線器晶片共享 1 個上行連接埠
▲主機板底部提供 2 組 USB 2.0 擴充針腳,以 Genesys Logic GL850G 集線器晶片共享 1 個上行連接埠。

PCIe 介面卡擴充槽共安排 6 個,其中具有金屬抗拉扯加強結構的 PCIe x16 插槽銜接至處理器,提供 x16/x0、x8/x8 通道組態方式。最後 1 條 PCIe x16 插槽則連接至晶片組,實際提供 PCIe 3.0 x4 通道數量,其餘 PCIe 3.0 x1 插槽同樣由晶片組負責,由晶片組負責的 PCIe 插槽均不予其它裝置共用。


▲PCIe 插槽一共安排 6 個,2 個加裝金屬抗拉扯加強結構的 PCIe x16 連結至處理器,其餘皆由晶片組負責。

包含處理器風扇在內,主機板一共提供 7 個風扇插座,全部支援 PWM 控制轉速,其中 SYS_FAN1~SYS_FAN5 預設為電壓控制轉速模式
▲包含處理器風扇在內,主機板一共提供 7 個風扇插座,全部支援 PWM 控制轉速,其中 SYS_FAN1~SYS_FAN5 預設為電壓控制轉速模式。

ATX 24pin 上方安排簡易除錯燈號,分別為 CPU、DRAM、VGA、BOOT
▲ATX 24pin 上方安排簡易除錯燈號,分別為 CPU、DRAM、VGA、BOOT。

Super I/O 晶片 Nuvoton NCT6797D-M 旁邊安裝 1 顆 Diodes Incorporated AZ75232,負責驅動與接收 RS-232 訊號
▲Super I/O 晶片 Nuvoton NCT6797D-M 旁邊安裝 1 顆 Diodes Incorporated AZ75232,負責驅動與接收 RS-232 訊號。

5 相+單相供電

處理器核心與內建顯示繪圖供電區塊,乍然一看有著 11 顆電感,實際量測電路結果,表示這款為 5 相加上單相供電,核心供電每相搭配 2 顆上橋 MOSFET、2 顆下橋 MOSFET、2 顆電感,2 顆上橋 MOSFET 和 2 顆下橋的閘級均各自並聯至驅動器晶片的輸出腳位。

處理器核心與內建顯示繪圖多相位 PWM 控制器採用 uPI Semiconductor uP9521P 晶片,在此 MSI 取用 5 相+單相 PWM 訊號輸出。由於該 PWM 控制器不包含驅動器功能,MOSFET 也並未整合驅動器,因此在這 2 者之間另外加上標示為 FHP2F842 的驅動器晶片。

核心 5 相單相採用 2 顆 ON Semiconductor NTMFS4C029N MOSFET 作為上橋,單顆最高能夠負荷 46A 電流,閘級電壓 4.5V 和 10V 的 RDS(ON) 分別為 9mΩ 和 5 .88mΩ,由於並聯的關係,等效電阻能夠減半。

下橋 MOSFET 則是 NTMFS4C024N,單顆可以負荷 78A 電流,閘級電壓 4.5V 和 10V 的 RDS(ON) 分別為 4mΩ 和 2.8mΩ,並聯的等效電阻減半。各相後端連結 2 個 0.42μH 電感,同樣因為並聯結構導致感值減半,最後 5 相再並聯 7 顆 560μf 固態電容。

處理器核心與內建顯示繪圖供電規模採用 5 相和單相
▲處理器核心與內建顯示繪圖供電規模採用 5 相和單相。

處理器 +12V 電源輸入選用 1 個 ATX12V 4pin 和 EPS12V 8pin
▲處理器 +12V 電源輸入選用 1 個 ATX12V 4pin 和 EPS12V 8pin。

uP9521P PWM 控制晶片負責管理核心與繪圖供電區塊
▲uP9521P PWM 控制晶片負責管理核心與繪圖供電區塊。

核心供電單一相位採用 2 顆 NTMFS4C029N 和 2 顆 NTMFS4C024N 作為上橋和下橋 MOSFET
▲核心供電單一相位採用 2 顆 NTMFS4C029N 和 2 顆 NTMFS4C024N 作為上橋和下橋 MOSFET。

內建核心繪圖供電部分使用單相電路結構,上橋與下橋 MOSFET 型號與核心供電相同,但是改採 1 顆上橋與 2 顆下橋的形式,後端接上 1 顆 0.22μH 電感和 4 顆 560μf 固態電容。記憶體主要供電上橋與下橋同樣採用這 2 個型號 MOSFET,並再次簡化為 1 個上橋與 1 個下橋 MOSFET,後端銜接 1 顆 0.82μH 電感和 4 顆 560μf 固態電容。

內建顯示繪圖供電改採 1 上 2 下的電路結構,MOSFET 依舊分別使用 NTMFS4C029N 和 NTMFS4C024N
▲內建顯示繪圖供電改採 1 上 2 下的電路結構,MOSFET 依舊分別使用 NTMFS4C029N 和 NTMFS4C024N。

記憶體主要供電為單相採用 1 上 1 下 MOSFET
▲記憶體主要供電為單相採用 1 上 1 下 MOSFET。

(下一頁:UEFI 與附屬加值軟體)

DigiALL Power 開放管理

MSI 較為高階的主機板,處理器供電 PWM 控制晶片選用數位化版本,這款主機板也包含在內,因此開放一些選項功能讓使用者調整。該選項位於 UEFI 進階頁面 OC>DigiALL Power 路徑當中,其中包含處理器核心與內建顯示繪圖的 Loadline Calibration、Switching Frequency,以及電壓、電流、溫度保護機制的開啟與否。

由於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處理器供電採用數位式晶片,因此於 UEFI 進階頁面 OC>DigiALL Power 提供功能調整選項
▲由於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處理器供電採用數位式晶片,因此於 UEFI 進階頁面 OC>DigiALL Power 提供功能調整選項。

在 OC 頁面的選項當中,除了能夠調整頻率、倍頻、電壓以外,也包含處理器 EIST、TurboBoost,以及讓全部核心能夠以最高自動超頻頻率運作的 Enhanced Turbo。當然,記憶體時序調整頁面也位於 OC>Advanced DRAM Configuration 此處,並於 OC>MEMORY-Z>DIMM Memory SPD 提供記憶體模組 SPD 與 XMP 資訊。

OC 頁面彙整超頻相關選項
▲OC 頁面彙整超頻相關選項。

EIST、TurboBoost、Enhanced Turbo 需要展開 Misc Setting 才可見到
▲EIST、TurboBoost、Enhanced Turbo 需要展開 Misc Setting 才可見到。

記憶體時序調整頁面位於 OC>Advanced DRAM Configuration
▲記憶體時序調整頁面位於 OC>Advanced DRAM Configuration。

提供記憶體模組 SPD 資訊成為主機板 UEFI 功能的必然,OC>MEMORY-Z>DIMM Memory SPD 依序進入即可顯示資訊
▲提供記憶體模組 SPD 資訊成為主機板 UEFI 功能的必然,OC>MEMORY-Z>DIMM Memory SPD 依序進入即可顯示資訊。

處理器細項功能的啟閉,位於 OC>CPU Features
▲處理器細項功能的啟閉,位於 OC>CPU Features。

UEFI 進階頁面提供 OC Profile 功能,具備 6 組空白欄位讓使用者儲存 6 個不同的 UEFI 設定,亦可從外部儲存裝置匯入或匯出
▲UEFI 進階頁面提供 OC Profile 功能,具備 6 組空白欄位讓使用者儲存 6 個不同的 UEFI 設定,亦可從外部儲存裝置匯入或匯出。

UEFI 進階頁面 Settings 吸納超頻以外相關事務,選項集中於 Settings>Advanced 頁面,包含 PCIe 通道數量與版本的調整、儲存裝置功能啟閉、內建顯示分配的記憶體大小、USB 連接埠功能均位於此。Settings>Boot 頁面則掌管開機事務,譬如以 UEFI 或是 Legacy 模式開機、開機先後順序等。

Settings 負責超頻以外的功能性調整
▲Settings 負責超頻以外的功能性調整。

多數功能集中於 Settings>Advanced 頁面
▲多數功能集中於 Settings>Advanced 頁面。

處理器 PCIe 通道調整頁面
▲處理器 PCIe 通道調整頁面。

主機板內建網路、SATA、音效調整頁面
▲主機板內建網路、SATA、音效調整頁面。

Settings>Boot 頁面負責開機事務
▲Settings>Boot 頁面負責開機事務。

UEFI BIOS 更新作業交由 M-Flash 功能進行,從 USB 儲存裝置讀取 BIOS 檔案並燒錄更新。Settings>Advanced 頁面最後 1 個選項提供 Secure Erase+ 功能,可以針對 AHCI 或是 NVMe 介面傳輸規範 SSD 下達安全抹除指令,迅速清空 SSD 儲存的檔案。

溫度與風扇轉速對應,交由圖形化介面 Hardware Monitor 執行,透過拖拉對應曲線方式調整轉速快慢,Hardware Monitor 界面下方並同時提供電壓與溫度監控資料。另外 1 個圖形化介面 Board Explorer,則依據零組件安裝位置顯示該處資訊,不需要開啟機殼即可確認零組件資訊。

M-Flash 能夠讀取 USB 儲存裝置,選擇 UEFI BIOS 更新檔並燒錄
▲M-Flash 能夠讀取 USB 儲存裝置,選擇 UEFI BIOS 更新檔並燒錄。

Secure Erase+ 支援 AHCI 與 NVMe 介面 SSD 資料快速清除
▲Secure Erase+ 支援 AHCI 與 NVMe 介面 SSD 資料快速清除。

Hardware Monitor 除了提供電壓與溫度監測功能,還掌管溫度與風扇轉速對應曲線的調整
▲Hardware Monitor 除了提供電壓與溫度監測功能,還掌管溫度與風扇轉速對應曲線的調整。

Board Explorer 透過圖形化介面,顯示主機板所安裝的零組件資訊
▲Board Explorer 透過圖形化介面,顯示主機板所安裝的零組件資訊。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的 UEFI 介面也提供以資訊呈現為主 EZ Mode 介面,與 Advanced 介面採用 F7 快捷鍵方式切換,下方提供一些常用功能快捷按鈕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的 UEFI 介面也提供以資訊呈現為主 EZ Mode 介面,與 Advanced 介面採用 F7 快捷鍵方式切換,下方提供一些常用功能快捷按鈕。

導入 DRAGON Center

原本僅出現在 MSI 筆電的 Dragon Center 軟體介面,如今也導入新世代主機板。Dragon Center 整合超頻、狀態監控、護眼、網路優先權管理等 4 大功能,程式介面 G 標誌其實也是個功能按鈕,提供多種遊戲一鍵最佳化功能。

MSI 筆電專屬的 Dragon Center 軟體,如今也為主機板產品線貢獻一己之力
▲MSI 筆電專屬的 Dragon Center 軟體,如今也為主機板產品線貢獻一己之力。

按下介面的 G 字樣,即可針對多種遊戲最佳化設定
▲按下介面的 G 字樣,即可針對多種遊戲最佳化設定。

Performance 內建 2 個預先設定檔,一為 Silent、一為 OC,並提供 2 個 Profile 欄位,供使用者自行設定頻率、電壓、風扇轉速。Hardware Monitor 如其名,提供多種即時監控項目讓使用者挑選,並於桌面環境疊覆監控視窗。Eye Rest 則是透過調整螢幕色溫、色彩表現,於多種設定情境之間切換。

Performance 提供 2 個 Profile 欄位,供使用者自行調整並快速切換
▲Performance 提供 2 個 Profile 欄位,供使用者自行調整並快速切換。

Hardware Monitor 疊覆視窗,疊覆監控內容可於 Dragon Center 選擇
▲Hardware Monitor 疊覆視窗,疊覆監控內容可於 Dragon Center 選擇。

Eye Rest 針對應用情境微調螢幕色彩表現,其中也包含低藍光模式
▲Eye Rest 針對應用情境微調螢幕色彩表現,其中包含低藍光模式。

Lan Manager 整合鼎鼎大名的 cFosSpeed 網路流量管理程式,透過 Dragon Center 管理介面即可操作,內建多種應用情境,如遊戲、串流影音、檔案分享等,使用者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行排列網路程式的優先權。

Lan Manager 本質為 cFosSpeed,透過 Dragon Center 統一介面進行管理
▲Lan Manager 本質為 cFosSpeed,透過 Dragon Center 統一介面進行管理。

控制主機板 RGB LED 燈光效果 Mystic Light 程式介面同步更新,操作邏輯比起前一個版本更為直覺,且本款主機板 RGB LED 燈光效果為可程式化版本,因此介面提供近 30 種的效果變換。各個控制區的燈光效果能夠選擇全部同步,亦可針對部分區域選擇獨立的燈光效果變換。

Mystic Light 介面更新,提供更為直覺以及多樣化的發光效果
▲Mystic Light 介面更新,提供更為直覺以及多樣化的發光效果。

Nahimic 3 音效加強程式變更為 Windows App,依舊提供多種情境設定檔,如音樂、遊戲、電影等,每個模式內部還有多種音效效果,如虛擬環繞、低音增強等功能。當然,對於遊戲相當實用的音效追蹤器功能不減,在遊戲當中能夠判斷音效來源,並以雷達掃描圖方式,疊覆半透明資訊於螢幕,玩家可以依此判斷敵人所在位置取得先機。

Nahimic 3 變更為 Windows App 程式,不變的是依舊提供多種音效設定選項
▲Nahimic 3 變更為 Windows App 程式,不變的是依舊提供多種音效設定選項。

音效追蹤器透過在螢幕疊覆半透明雷達圖,以視覺化方式呈現遊戲當中的音源位置
▲音效追蹤器透過在螢幕疊覆半透明雷達圖,以視覺化方式呈現遊戲當中的音源位置。

此外針對近期流行的手機遊戲多開執行,MSI 與 BlueStacks 合作,於公用程式當中納入 App Player,虛擬建構 1 個 Android 作業環境,讓 Android 平台應用程式可在 Windows 系統內部執行。

MSI 與 BlueStacks 合作納入 App Player,讓 Windows 作業系統也可以執行 Android 應用程式
▲MSI 與 BlueStacks 合作納入 App Player,讓 Windows 作業系統也可以執行 Android 應用程式。

(下一頁:GameBoost 超頻)

GameBoost 雙核超頻 5.1GHz

搭配測試的處理器,採用目前主流平台最強 Intel Core i9-9900K,實體八核心十六執行緒,最高自動超頻時脈達 5GHz。記憶體則搭配 2 條 Team Group T-Force XCALIBUR DDR4 3600 8GB 記憶體模組,手動選擇 2666MHz 等效時脈,此時主機板選擇時序為 18-20-20-44,SSD 則依舊選擇過往經常使用的 Plextor M9PeGN 512GB。

Core i9-9900K 的 CPU-Z 單執行緒與多執行緒分別為 591.6 分與 5620.6分
▲Core i9-9900K 的 CPU-Z 單執行緒與多執行緒分別為 591.6 分與 5620.6分。

手動選擇 DDR4-2666 規格,主機板自行抓取 18-20-20-44 時序,此時 AIDA64 記憶體讀寫頻寬分別為 39227MB/s 和 39805MB/s
▲手動選擇 DDR4-2666 規格,主機板自行抓取 18-20-20-44 時序,此時 AIDA64 記憶體讀寫頻寬分別為 39227MB/s 和 39805MB/s。

Windows 10 系統安裝於 M9PeGN 512GB SSD,此時該 SSD 連續讀寫速度突破 3100MB/s 和 2000MB/s
▲Windows 10 系統安裝於 M9PeGN 512GB SSD,此時該 SSD 連續讀寫速度突破 3100MB/s 和 2000MB/s。

CINEBENCH R15 單執行緒為 221cb,多執行緒為 2035cb
▲CINEBENCH R15 單執行緒為 221cb,多執行緒為 2035cb。(點圖放大)

x264 FHD Benchmark 以突破 60FPS 的每秒 61.3 張畫面速度壓制 1080p 影片
▲x264 FHD Benchmark 以突破 60FPS 的每秒 61.3 張畫面速度壓制 1080p 影片。

HWBOT X265 Benchmark 同樣也突破 60FPS,以每秒 60.47 張畫面壓制
▲HWBOT x265 Benchmark 同樣也突破 60FPS,以每秒 60.47 張畫面壓制。

由於作業系統相容性的因素,PCMark 10 無法產出 3D 相關數據,以 Express 子項目測試分數為 5972 分
▲由於作業系統相容性的因素,PCMark 10 無法產出 3D 相關數據,以 Express 子項目測試分數為 5972 分。(點圖放大)

3DMark 各個子項目分數,內建顯示依舊為 HD Graphics 630,因此表現與前一世代處理器相當類似
▲3DMark 各個子項目分數,內建顯示依舊為 HD Graphics 630,因此表現與前一世代處理器相當類似。(點圖放大)

超頻測試進入 UEFI 介面手動調整處理器倍頻,Core i9-9900K 8 個核心並無法同時推升至 4.8GHz 以上,於是轉向嘗試內建 GameBoost 設定檔。該設定檔雙核心最高可以提升至 5.1GHz,越多核心則是依序遞減倍頻,詳細超頻時脈請見下圖。處理器超頻的同時也載入記憶體 XMP 設定檔,為 DDR4-3600、時序 18-20-20-44。

筆者測試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主機板 UEFI 為 F4 版本,直接往上調整處理器倍頻並不穩定,改採 GameBoost 設定檔,圖為 Core i7-9900K 啟用之後的各核心自動超頻時脈
▲筆者測試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主機板 UEFI 為 F4 版本,直接往上調整處理器倍頻並不穩定,改採 GameBoost 設定檔,圖為 Core i7-9900K 啟用之後的各核心自動超頻時脈。

啟用 GameBoost 之後,CPU-Z 內建測試單執行緒為 594.7 分、多執行緒為 5761.7 分,分別成長 0.5% 和 2.5%
▲啟用 GameBoost 之後,CPU-Z 內建測試單執行緒為 594.7 分、多執行緒為 5761.7 分,分別成長 0.5% 和 2.5%。

啟用記憶體模組 XMP 設定檔,等效時脈提升至 3600MHz 的雙通道讀寫頻寬來到 51500MB/s 和 53421MB/s
▲啟用記憶體模組 XMP 設定檔,等效時脈提升至 3600MHz 的雙通道讀寫頻寬來到 51500MB/s 和 53421MB/s。

超頻後,x264 FHD Benchmark 再往上精進至每秒壓制 63.4 張畫面,提升幅度達 3.4%
▲超頻後,x264 FHD Benchmark 再往上精進至每秒壓制 63.4 張畫面,提升幅度達 3.4%。

Core i9-9900K 的超頻幅度不大,CINEBENCH R15 單執行緒與多執行緒均提升 2.3% 左右,來到 221cb 和 2035cb
▲Core i9-9900K 的超頻幅度不大,CINEBENCH R15 單執行緒與多執行緒均提升 2.3% 左右,來到 226cb 和 2083cb。(點圖放大)

續待 UEFI 最佳化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整體而言符合其市場定位,擁有足夠的功能連接埠,又不會因為過多華麗功能堆疊成本,造成消費者的負擔。散熱片設計部分,Core i9-9900K 搭配 Cooler Master X6 空冷散熱器,使用 AIDA64 FPU 燒機時,處理器供電轉換散熱片表面為 61.3℃,底部接近 MOSFET 之處為 72.1℃(室溫 25℃),若使用者有意安裝水冷系統,請務必確認周圍 MOSFET 散熱狀況;此外,也希望 MSI 可以附上與 M.2 插槽相同數量的散熱片。

UEFI 超頻性則是另外 1 個需要精進的地方,筆者測試採用 Core i9-9900K 雖然不是大鵰,但透過簡單的倍頻調整手法,往上 100MHz 至 200 MHz 沒有太大的問題。這款主機板僅能透過 Game Boost 廠商預設設定檔超頻,無法透過手動往上調整倍頻方式運作,喪失些許自行調整的趣味,有賴設計團隊未來推出調整後的 UEFI 版本。

產品資訊

MSI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記憶體:Team Group T-Force XCALIBUR DDR4 3600 8GB x 2
  • 系統碟:Plextor M9PeGN 512G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S-1000XP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809
想看小編精選的3C科技情報&實用評測文,快來加入《T客邦》LINE@查看原始文章訂閱文章
延伸閱讀
小編推薦

資料來源Z390 晶片組中堅份子,MSI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主機板測試
若針對此內容有任何建議,請聯繫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