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作者:奈傑爾.沃伯頓 出版社:漫遊者 出版日:1030904 ISBN:9789865671099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繼《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之後 耶魯大學再度隆重推出剖析西方思潮著作 全球下載超過一千萬次的哲學播客主持人 專門為你精心打造的40堂公開課 對富人課重稅,這樣真的是公平嗎? 我們看見的世界可能像《駭客任務》裡一樣,全都是假的? 你眼裡看到的一切是否真實? 你的命運是否已經在冥冥中注定好了? ●影響西方歷史文明進程的40多位哲學大師,一次掌握! ●文字風格輕鬆愉快又易懂,猶如一場悠閒的哲學午茶時間 ●每章隨附精美富哲思小插圖,相映成趣 打造西方2000年文明 那些最偉大的心靈 哲學家是一群最難分類的人種,有高高在上的君王,有在菜市場拉人劈頭亂問的邋遢老頭,有在監獄裡不停寫作的囚犯。而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替我們問出關於這個世界的種種疑問。在人類已有的幾千年歷史中,不事生產的哲學家與其思想,卻為人類帶來一次次重大文明與物質突破。 沃伯頓身為資深開放課程講師,曾撰寫許多哲學基礎書籍,並主持廣受年輕人喜愛的哲學廣播philosophy bites,他運用自身嫻熟的功力為大家「說」哲學,沒有看不懂的邏輯符號,沒有艱澀聱牙的術語,他從如雷貫耳的知名哲學家下手,輕鬆談論他們的與眾不同的個性、經歷,以及從中孕育出的哲學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不只訴說這些哲學家的理論是什麼,更保留了最重要的哲學精神:這些哲學家會怎麼為自己的理論辯護。 《哲學的40堂公開課》以五十幾位重要的思想家為軸,一步步探索人類思考的軌跡,在影響西方文明的偉大心靈中漫遊。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哲學祖師爺蘇格拉底,站在菜市場逢人就問這看似找茬的行為打開了哲學第一步;笛卡兒說你眼裡看到的可能都不是真的,你唯一確定的是你正在思考,這一刀從此把心靈與身體分成兩半;說謊算是道德的嗎?康德說,別問你的感覺,感覺不準,你得想想這種道德狀況是否適用於每個人;你思考問題的方式、價值觀其來有致,受到生活背景、宗教觀念的影響,尼采說神已死,個人可以創造屬於自己、不受限的價值觀;維根斯坦認為,很多問題令人想破腦袋,其實麻煩是出在我們所使用的語言上。你說的跟我說的可能根本就不是同一回事;同時兼具哲學家與暢銷書作家的羅爾斯,認為要做出公平正義的選擇,得在你面前放一片無知之幕;數學與邏輯天才圖靈被視為電腦之父,思考機器是否能夠擁有智慧,提出舉世聞名的「圖靈測試」,只要人無法分辨面前跟你對話的到底是人還是機器就算通過,至今仍是各種電腦努力挑戰的目標。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奈傑爾‧沃伯頓(Nigel Warburton) 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資深哲學講師。他從不同角度介紹西方哲學的多部入門著作一直暢銷不衰:闡釋西方哲學主要問題的《哲學入門》(Philosophy : The Basics)出版近20年來,不斷再版重印;講解27部西方哲學名著的《從〈理想國〉到〈正義論〉》(Philosophy: The Classics)一書已出版至第四版;介紹哲學思維方法的《從A想到Z》(Thinking from A-Z)一書已出版第三版。他還編寫了多部哲學教材:《哲學:基本讀本》(Philosophy:Basic Readings),《政治哲學讀本》(Reading Political Philosophy),《哲學:學習指南》( Philosophy: The Essential Study Guide)。他於2008年創辦的哲學播客網站philosophy bites,專門播放與當代哲學家和學者的訪談,成為英美最受歡迎的廣播網站之一,下載次數超過1000萬。 http://www.philosophybites.com 譯者介紹 吳妍儀 中正哲研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與非小說類多本,非小說類譯作包括《白日夢的力量:抓住靈光一閃的創造力》(漫遊者文化)、《購物台專家為什麼能說服你?心理學家教你突破心防的說服術》(商周)、《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尋找生命意義的11堂哲學必修課》(麥田)、《我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睡覺》、《為什麼是碳?》(貓頭鷹出版社)等書。 目錄 01 提出問題的人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 02 真正的快樂 亞里斯多德 03 我們一無所知 皮羅 04 花園小徑 伊比鳩魯 05 學習不在乎 愛比克泰德、西塞羅、塞內加 06 誰在操縱我們? 奧古斯丁 07 哲學的慰藉 波愛修斯 08 完美的島嶼 安塞姆與阿奎那 09 狐狸與獅子 馬基維利 10 骯髒、野蠻又短暫 霍布斯 11 你可能在做夢嗎? 笛卡兒 12 下你的賭注 巴斯卡 13 磨鏡人 史賓諾莎 14 王子與補鞋匠 洛克與里德 15 房間裡的大象 巴克萊(還有洛克) 16 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伏爾泰與萊布尼茲 17 想像的鐘錶匠 休謨 18 生而自由 盧梭 19 玫瑰色的現實 康德(一) 20 要是每個人都這麼做呢? 康德(二) 21 實際的福佑 邊沁 22 米涅娃的貓頭鷹 黑格爾 23 現實的一瞥 叔本華 24 成長的空間 彌爾 25 沒有智慧的設計 達爾文 26 生命的種種犧牲 齊克果 27 全世界的工人團結起來 馬克思 28 那又怎樣? 皮爾斯與詹姆斯 29 神之死 尼采 30 經過偽裝的思想 佛洛伊德 31 現任法國國王是禿子嗎? 羅素 32 呸!/喔耶! 艾耶爾 33 自由帶來的憤懣 沙特、波娃與卡繆 34 語言的蠱惑 維根斯坦 35 不問問題的人 鄂蘭 36 從錯誤中學習 波普與孔恩 37 失控列車與不請自來的小提琴家 傅特與湯森 38 透過無知達成公平 羅爾斯 39 電腦能夠思考嗎? 圖靈與瑟爾 40 現代牛虻 彼得・辛格 自序/導讀 各界推薦/推薦序 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老師 台大哲學系教授苑舉正 推薦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謝世民 蘭陽女中歷史老師汪栢年 花蓮女中歷史老師吳一晉 南湖高中歷史老師陳正宜 建國高中歷史老師莊德仁 北一女中歷史老師陳惠珠 一致推薦 「很有魅力的一本書。」——《基督教世紀》雜誌 「這本輕快的入門書,對於新手來說,是開始浸淫於西方思想史的良好起點。」——《出版家週報》 「這本書是一部小經典,對於街坊間想稍微更了解哲學的男男女女來說,是無價之寶⋯⋯〔這本書〕指出哲學『不是嚴厲而晦澀的,像傻子揣測中那樣枯燥無聊』,而是一種拓展心靈的方式,徹底趣味橫生。」——梅林・威廉斯,《牛津時報》 「一本關於人類經驗的入門書:哲學鮮少看來如此清楚明瞭、如此重要、如此值得投入、又如此容易進入。看到這個主題以思想史的用詞來呈現,而不是以不受時間影響的概念來呈現,讓人耳目一新。」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如何活著:以一個問題與二十種試答談蒙田生平》作者 「一本活潑而搶眼的書,以輕鬆的風格寫成,對於年輕讀者群來說應該有顯著的吸引力。」——彼得・凱夫(Peter Cave),《機器人可以是人類嗎?三十三個讓人困惑的哲學難題》作者 「⋯⋯哲學史中主要思想觀念與思想家的巡禮,以四十個簡短的章節出色地呈現。」——《書商》雜誌 「瓦伯頓把一大堆東西塞進大小恰好的一本書裡;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註釋不會太單薄也不會太厚重累贅,他的《哲學的40堂公開課》可以當成一本獨特的營養美餐嚥下,或者為任何剛開始進行哲學之旅的人提供完美的燃料。」——《自願被吃的豬:100個讓人想破頭的哲學問題》作者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觀察家報》 「這本書有某種特質,出自在嚴峻的條件下接受挑戰,然而在貫徹始終的同時,始終渾若無事。這種特質稱為優雅。」——史考特・麥克里米(Scott McLemee),《高等教育行內話題》線上日報 內容試閱 你可能在做夢嗎?-笛卡兒 你聽到鬧鈴響了,把鬧鐘關掉,爬下床去著裝,吃了早餐,準備好面對今天。但接著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你醒了過來,發現那只是一場夢。你在夢中是醒的,過著生活,但現實中你還蜷縮在鴨絨被底下熟睡。如果你有過這種經驗,就會知道我的意思。這種夢通常叫做「假清醒」,顯得很逼真。法國哲學家笛卡兒做過一次這種夢,而這個夢讓他開始思考。他怎麼能夠確定他不是在做夢? 笛卡兒認為值得在人生中試一次,去弄清楚他能夠確知的是什麼(如果真有的話)。為了這麼做,他發展出一個方法,稱作「笛卡兒的懷疑方法」。這個方法相當直接:如果一件事有一絲可能是假的,就別當成真的。試想有一大袋蘋果,你知道袋子裡有些蘋果發霉了,不過你不確定是哪幾顆。你想要擁有一整袋好蘋果、沒有任何發霉蘋果。要怎麼樣達到這個結果呢?一種辦法是把蘋果全部倒在地板上,然後一次檢查一顆,只把你完全確定沒問題的蘋果擺回袋子裡去。在過程中你或許丟掉幾顆好蘋果,因為乍看之下它們可能裡頭發霉,不過最後絕對只有好蘋果進得了你的袋子。笛卡兒的懷疑方法大致上就是這樣。你拿出一個信念加以檢驗,像是「我現在正醒著讀這本書」,只有在你確定這個信念不可能出錯或造成誤導的狀況下才接受。只要有一丁點懷疑的空間,就不接受。笛卡兒逐一檢查過他相信的幾件事,質疑他是否完全確定這些事就如同表面看來那樣。世界真的就是他眼中的那個樣子嗎?他確定他沒在做夢嗎? 笛卡兒追求確定性的出發點是思考來自感官的證據:視覺、觸覺、嗅覺、味覺跟聽覺。我們可以信任我們的感官嗎?他的結論是其實不能。感官有時候會欺騙我們。我們會犯錯。想想你看到的事物:你的視覺在每件事物上都很可靠嗎?你應該總是相信你的眼睛嗎? 如果你從側面看一根放進水中的筆直棍子,它看起來是彎的。一個方形高塔從遠處看可能是圓的。我們全都偶爾會看錯。而且笛卡兒指出,信任一個以前欺騙過你的東西是不明智的,所以他拒絕把感官當成確定性的可能來源。他永遠不能確定他的感官沒騙他;大部分時候可能沒有,但感官會騙人的那點微薄可能性,就表示他不能完全信賴它們。這讓他落入什麼狀況呢? 「我現在正醒著讀這本書」這個信念在你看來可能相當肯定。你醒著(我希望如此),而且你正在閱讀。你怎麼可能去懷疑這一點?但我們已經提過,你在夢中會認為自己是清醒的。你怎麼知道你現在沒在做夢?或許你認為你的經驗太有真實感、太細膩,不會是夢,但許多人都會做非常真實的夢,你確定你現在不是在做這種夢嗎?你怎麼知道?或許你已經捏了自己一把,看看你是不是在睡覺。如果你還沒這麼做,試試看。那證明了什麼?什麼也沒證明。你可能是夢到你在捏自己。所以你可能在做夢。我知道感覺上不像,而且這也非常不可能,但你到底是不是醒著,肯定還是有微小的懷疑空間。所以,應用笛卡兒的懷疑方法,你必須拒絕「我現在正醒著讀這本書」的想法,因為它不是完全確定的。 他論證的下一步導出了哲學中數一數二著名的句子,不過知道這句話的人比真正理解的人多上許多。只要他還有個思緒在,他,笛卡兒,就一定存在。如果他不存在,惡魔就不可能讓他相信他存在。那是因為不存在的東西不可能思考。「我思故我在」(拉丁文是cogito ergo sum)就是笛卡兒的結論。我在思考,所以我一定存在。你也試著想想看。只要你有什麼思緒或感覺,就不可能懷疑你的存在。你是什麼則是另一個問題——你可以懷疑你是否有身體,或者懷疑你看得見、摸得到的那個身體。不過你不能懷疑你以某種思考之物的形式存在,那樣的懷疑會自相矛盾。一旦你開始懷疑自己的存在,這個懷疑的舉動正好證明你是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