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4/1/1 00:00起,台灣樂天市場「屈臣氏」將不贈送 LINE POINTS 點數
▐ LINE POINTS點數回饋依照樂天提供扣除折價券(優惠券)、與運費後之最終金額進行計算。
▐ 愛買與愛票網、a la sha(2023/8/1生效)、GAME休閒館(2023/8/1生效)、專品藥局(2023/8/1生效)等部分店家不參與全站加碼,請詳閱LINE Points 加碼店家清單:https://lin.ee/Y2CcVdk/rcfk
▐ 注意事項
(1)部分服務及店家不符合贈點資格,購買後將不贈送 LINE Points 點數,亦不得使用點數紅包,如:比漾廣場、神腦生活、MyCard、愛美麗福利社、展翔通訊、ezcook 美食廚房、葳豐數位商城、吉盈數位商城、森林巨人、包材中心、KABO佳麗寶家電批發、LuLuLu精品店、NewSTYLE新風尚潮流、0216零食會社、美寶家電、純米小鋪、LILY科技新櫃、登芳3C電子雜貨賣場、豐饌御鴨、鼎耀通訊、誠選3C、Smile、葳豐數位商城二店、米蘭寶、BoBo Outlet代購屋、楊家食品(2022/10/1生效)、屈臣氏(2024/1/1生效)等,請詳閱LINE Points 加碼店家清單。
(2)需透過LINE購物前往台灣樂天市場,並在同一瀏覽器於24小時內結帳,才享有 LINE Points 回饋。
(3)若購買之訂單(包含預購商品)未符合樂天市場 45 天內完成訂單出貨及結帳,則不符合贈點資格。
(4)如使用App、或中途瀏覽比價網、回饋網、Google等其他網頁、或由網頁版(電腦版/手機版網頁)切換為App都將會造成追蹤中斷而無法進行 LINE Points 回饋。
(5) LINE 購物為購物資訊整合性平台,商品資料更新會有時間差,如顯示之商品規格、顏色、價位、贈品與台灣樂天市場銷售網頁不符,以銷售網頁標示為準。
(6)Pickup店家之有效訂單需於下單後40天內使用完畢才符合分潤條件
(7) 若上述或其他原因,致使消費者無接收到點數回饋或點數回饋有爭議,台灣樂天市場保有更改條款與法律追訴之權利,活動詳情以樂天市場網站公告為準。商品描述
作者:岡田尊司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1030910 ISBN:9789571360621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一本讓人生走向美好與自由的啟程之書。 母親,究竟是什麼? 暢銷14萬冊,在日本引起最廣泛討論與爭議的話題: 年輕人的危險心靈,可能來自於世上唯一不變的母親? 寂寞、焦慮、憂鬱、飲食障礙、酗酒、藥物上癮、自殘、繭居、虐待、離婚、完美主義…… 真正的原因都很有可能來自於你與母親的關係。 檢視一下,你是否有「母親這種病」: 1.你是否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 不被父母所愛,不被認同的受傷心情,不知不覺間在心理轉變為自我否定的烙印,持續威嚇著著當事人。 2.你是否一直扮演「乖寶寶」? 看對方臉色,行事得會想討好對方。有時為了配合對方的狀況,甚至損害自己的利益或生活,也要用盡心力。 3.你是否總是遇人不淑? 沒有看清楚對方,為了排解空虛只求短暫的滿足。不懂得怎麼撒嬌,無法對可以撒嬌的人撒嬌,一不小心就會求助於最危險的人。 4.你是否總愛追求完美? 如果自己的義務和理想不能完美實現,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於是為了獲得認同而不顧一切的努力。 5.你是否總是缺乏安全感? 一點小事就容易覺得受傷、容易感覺到強烈不安。只要有一點感覺被拒絕、否定,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沒價值的人。 6.覺得自己容易受傷、並老是過度反應? 覺得被傷害、被迫犧牲的總是自己的這種想法太過強烈,以至於不由得就會過度反應。容易被憤怒的情緒占據。 現代忙碌的生活方式,經濟富裕卻沒有得到幸福。 本書明確說明了現代人為什麼會有憂鬱、上癮症、自殘、繭居、虐待、離婚、完美主義….等諸多問題存在,且越來越嚴重,其實都與母親的態度或相處模式有關。書中並有諸多案例故事,也包括解析名人:約翰.藍儂、宮崎駿、珍芳達、叔本華等,想找到生存的意義,都需要先從瞭解「母親」開始。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前言 給為母親這個十字架所苦的人 母親究竟是什麼? 從一個邂逅開始 蔓延開來的「母親病」 對親子關係無止境的影響 第一章 為「母親病」所苦的人們 牽扯的型態有很多種 容易有自我否定的想法 扮演「乖寶寶」 存在於孝順兒子心中的支配 一直傷害自己的理由 對愛的飢渴會自設陷阱 追求完美 想得到肯定而持續努力的孩子們 每次見面心情就盪到谷底 永遠沒有安全感 容易受傷產生負面反應 會有想死的衝動其根源在於 也會成為普遍的愛或創造的能力 約翰藍儂也有 第二章 活得痛苦的根本原因 與母親的關係不單純是心理問題 母性的奉獻賜予的寶物 為什麼到一歲半為止很重要 當依附的形成受損 剛硬的母親與柔軟的母親 催產素不足就無法活下去 母親是安全的基地 為了培育穩定的依附關係應該做的事 依附模式會因為關心的方式有所不同 容易受傷的類型和感覺遲鈍的類型 名為依附形式的「年輪」 被困住的類型與未解決的類型 母親病就是一種依附病 第三章 殘留的傷痕 不穩定的依附關係會產生各種問題 對擁有孩子的恐懼與抗拒 催產素的匱乏與性格 母親病引起的連鎖症狀 依附關係不穩定的孩子多數會有ADHD 缺乏母性產生的病 「我不要你」 被拋棄的幼年時期傷痕 無論什麼事情都想依附他人 酗酒成癮的畫家尤特理羅(Maurice Utrillo) 飲食障礙、慢性憂鬱、焦慮症 也會成為「情緒波動」的源頭 在那些有氣無力的年輕繭居族背後 第四章 被不穩定的母親耍得團團轉 當母親也屬於不穩定的依附型態 宛如暴風雨的母親 「母親讓我覺得丟臉」 珍芳達的案例 把自己的問題帶到孩子身上的母親 像奴隸般順從父親的依附型母親 「像朋友般的母親」的陷阱 岡本太郎與其母鹿乃子 第五章 只愛自己的母親與她的玩偶們 現代又復活的白雪公主悲劇 討厭養育孩子 把母親嫁出去的少女 不會反省自己 一直都要當主角的母親 「與要求不符」的孩子 只疼愛她喜歡的玩偶 「我是媽媽的玩偶」 無法對孩子說不的母親 第六章 太認真的母親的陷阱 有潔癖又責任感強的母親 赫曼.赫賽與母親 將自己的規則或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 無法接受頑皮孩子的母親 為什麼會沉迷於毒品 努力... 自序/導讀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 院長、國防醫學院兼任副教授) 「母愛是天性」,是我自許為鑽研腦科學的精神科醫師替本書寫推薦序的心得首語。但是要做好「母親」的角色,包括「生、養、教」絕對是要「學習」的,否則便有讓下一代罹患本書作者岡田尊司(OKADA TAKASHI)所稱的「母親病」。 「母親病」雖然不是正式的醫學疾病,卻是現代個人主義盛行、離婚率高下,綜合了生理、心理、環境多面向障礙的時代產物。各位要知道,每天的喜怒哀樂、思考、睡 眠、食慾等,大腦中都有很多神經傳導物質(俗稱”內分泌”)在運作,這是屬於生理層面;在此書特別提到孕育母性、還有產生母子依附之愛的源頭,就是與引起 陣痛,授乳時分泌旺盛的荷爾蒙一樣,這個荷爾蒙就叫做催產素(Oxytocin)。母親催產素(Oxytocin)運作是否良好,加上母親這個人的個性 (包括情緒穩定度、自信心、溝通技巧等),便會影響媽媽如何「教養」她的孩子、以及與下一代的互動,接著便會影響下一代的個性、以及長時期與他人相處時的 「依附模式」是否恰當。更詳細與精彩的內容,就有賴各位讀者細細品味這本好書吧! 各界推薦/推薦序 精神科醫師 王浩威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楊聰財 臺安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治醫師 許正典 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書籍作家 蘇絢慧 身心靈老師∕魅麗雜誌發行人 賴佩霞 ... 內容試閱 牽扯的型態有很多種 有母親病的人,都對雙親懷抱著執著心。無論是因為幼年時期獲得的愛不足夠,所以才一直渴望;或是因為幾乎要被過於沉重的愛壓垮,都會繼續拖著這個十字架。 孩提時代不為雙親疼愛,內心沒有得到滿足的人,就越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愛,越想得到認同,因而一直對父母懷抱執著心。越是被父母過度疼愛,卻缺乏最重要的部分,就越是長不大,也越無法脫離母親的懷抱。 牽扯的型態有千百種。如果是因為覺得想被愛、想被認同,導致以過度的行為來表現,有時候結果反而會變成折磨父母的一種反彈。也有人因為被父母親當作洋娃娃般的疼愛,從小在父母的支配下長大,自己一個人就什麼都不會,只得仰賴雙親,但同時憤怒與不滿卻一直悶在心裡。 得不到父母認同的人會覺得自己是廢人,許多人在不知不覺間為自我否定所困。為了懲罰自己,有些人會耽溺於自殘的行為中。當中也有人想要給一直否定自己的雙親好看或是想要報復。這些報復行為,有的是直接攻擊父母讓他們受痛,也有很多人是用毀掉自己讓父母心痛,間接讓父母嚐到痛苦的滋味。 也有否定不認同自己的雙親,將他們從自己的人生切割出去,才勉強保住自己的人。只是,即使和母親保持距離,盡量不見面,也並不表示就能保有內心的平靜。 雖然不是直接受到脅迫,但是不被母親認可、不被愛的想法,會一直盤據在心中的某一隅,對任何事情都積極不起來,或是很容易被負面思考所困。那一直盤據在心中的母親,永遠對你的所作所為,不停低聲耳語:「所以我說你不行嘛」。 也有人明明已經離開父母,卻一直渴望一個能代替父母的人,持續耽溺於補償性的行為。然而,為了得到能代替父母的人努力做出令人感動落淚的事,更多時候得到的卻不是回報,而是更大的失望或背叛。即使如此,孩子仍無法放棄,仍會繼續追求那個幻影。 渴望母親的心情就是如此深厚,這是人的本質。 容易有自我否定的想法 不同的人會描繪出不同的人生軌跡,但是有母親病的人會有幾個共同的徵兆。 例如,其中之一就是容易有自我否定的想法。不被父母所愛,不被認同的受傷心情,在不覺間在心理轉變成自我否定的烙印,持續威嚇著當事人。 他的各種人生姿態在某種意義上,便是如何從這個自我否定中逃脫、企圖克服它的軌跡。 有些人會拚命努力做一些受人肯定的工作,提出成果。 也有些是把自己偽裝得很堅強,不讓人看見弱點,藉以取得平衡。 不過,有些烙印太深刻、傷痛太殘酷,會像詛咒般緊緊跟隨著那孩子,持續對那孩子的人生造成傷害。 就算憑著努力取得成功,確立堅強自我、磨練自己的人,也不一定能夠完全克服這個根深蒂固的傷。很多時候即使表面上偽裝得很好,內心深處還是殘留著空虛和不安。 失去重要的東西或碰壁的時候,一旦無法妥善偽裝,好不容易維持的平衡就會開始一片片瓦解。 深到無法完全克服的自我否定,我們會在這一章的最後處理。還是先來看看在與自我否定奮戰中產生的人生樣貌吧。 扮演「乖寶寶」角色 這當中最熟悉、也最被廣泛認定為母親病的,就是扮演「乖寶寶」的行為。這並不僅適用於孩提時代,即使長大成人了也依然適用。 看對方臉色,行事不由得會想討好對方。有時為了配合對方的狀況,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