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作者:南懷瑾 出版社:南懷瑾文化 出版日:1050801 ISBN:9789869314428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一九六二年出版時,南師並親撰〈孔學新語發凡〉,亦為《論語》全書的發凡,更為今世知識份子為學致用的發凡,立身處世的要旨。 ◎中華文化道統在儒學,而儒學基礎在論語,欲理解華夏思想必先讀論語。 ◎論語前六篇即已對全書做了綱要的陳述,是全書的精要,故南師特別講述。 ◎還原孔子和弟子們的真誠互動,為新一代開啟易入之門。 ◎打破過往積久成是的註釋,賦予精確的重新解說,也為論語帶來現代的風貌。 本書原名爲《孔學新語》,是南師懷瑾先生,在五○年代末期,對少數學子的講解整理而成。《論語》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典籍,南師幼年已經熟讀。及長,因遊心於佛道,且參究禪法有得,於再次重研儒學之卽,則另爲悟入儒學之精華所在。本書南師雖只講了《論語》二十篇中的六篇,但行文說法,不時流露禪風,更還原了孔子和弟子們活潑真誠的互動。期能爲年輕一代,略開易入之門。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裁的書,為孔子的門人弟子們,記述老師孔子的教學和解答問題等的記載,如果加以悉心體會,就會發現它的精神和體系自有條貫,並非次序紊亂――由〈學而〉開始,闡述為學的精神和宗旨;接著講〈為政〉,點出學問的致用;再以〈八佾〉為孔門維護文化的目的;〈里仁〉則為孔門學問的極致。此四篇開宗明義,已經把孔子學術思想的系統,很有條貫的述說出來。第五、六兩篇,〈公冶長〉與〈雍也〉,敘說孔門弟子的學術造詣與德業,各自顯出獨特的學養和見地,以此而見孔子學術精神體用的全貌。 《論語》共二十篇,孔學經過兩千多年的後人演繹,因所講的義理不對或講法不合科學,變得陳腐濫敗,加上科舉考試思想壟斷,誰也不敢獨具異見,於是先賢有錯,大家就將錯就錯,以致貽誤至今。本書收錄南師講解的前六篇思想總綱,南師正本清源還原孔學本貌,並將文句口語化,為新一代開啟易入之門。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出版說明 自序 孔學新語發凡 學而第一 學問的基本 孝弟是什麼 你每天反省嗎 節儉的美德 爲學的重點 盡孝 盡忠 有信 自重 自尊 好因得好果 父子之間 禮的作用 貧而樂 富而禮 爲政第二 前言 正己正人之德 孔子的修養 什麼是孝 如何行孝 聽其言 觀其行 器識 品德 學問 思想 天才 有德才能服人 自信 信仁 中國鬼 外國鬼 八佾第三 前言 天下將亂 風氣爲先 禮的基本原則 拜神和迷信 禮的應用 祭祀的道理 祭祀不求福 禮樂的精神 禮賢下士 精神象徵的興衰 管仲不知禮 音樂的文化精神 里仁第四 前言 什麼是仁 仁者的行徑 如何修養到仁 仁的體和用 曾子悟道 孔學的宗旨 重義的人 重利的人 如何奉侍父母 你會作人嗎 公冶長第五 前言 才德勝人的人 孔子擇婿的標準 子賤 子貢 冉雍 作官難 作官險 子路 冉求 公西華 子貢與顏回 睡午覺的事 無欲則剛 子貢讚美老師 孔子論人品 孔子返國的考慮 孔子的心願 忠信者多 好學者少 雍也第六 以敬爲中心的人 遷怒與貳過 孔子的輕重權衡 顏回的仁道 冉雍的仁行 從政的學養 貧病又如何 君子大儒 小人小儒 奇才與異行 人事應對的智慧 知之 好之 樂之 爲何敬而遠之 水山 動靜 樂壽 孔子爲何感歎 見南子 道中庸 謙虛吧 不唱高調 內容試閱 孔學新語發凡 我們作為現代的一個人,旣有很沉痛的悲慘遭遇,也有難逢難遇的幸運;使我們生當歷史文化空前巨變的潮流中,身當其衝的要負起開繼的責任。但是目前所遭遇的種種危難,除了個人身受其苦以外,並不足可怕。眼見我們歷史傳統的文化思想快要滅絕了,那才是值得震驚和悲哀的事!自從五四運動的先後時期,先我們一輩而老去了的青年們,為了尋求救國之路,不惜削足適履,大喊其打倒孔家店。雖然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有些人到了晚年,轉而講述儒家的思想,重新提倡孔孟之學,用求內心的悔意,可是已形成了的風氣,大有排山倒海之勢,根本已無能為力了! 其實,孔家店在四十年前的那個時代,是否應該打倒,平心而論,實在很有問題,也不能盡將責任推向那些大打出手的人物。原因是孔家店開得太久了,經過兩千多年的陳腐濫敗,許多好東西,都被前古那些店員們弄得霉濫不堪,還要硬說它是好東西,叫大家買來吃,這也是很不合理的事。可是在我們的文化裡,原有悠久歷史性的老牌寶號,要把它洗刷革新一番,本是應該的事;若隨便把它打倒,那就萬萬不可。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有一個簡單的譬喻:我們那個老牌寶號的孔家店,向來是出售米麥五穀等的糧食店,除非你成了仙佛,否則如果我們不吃五穀米糧,就要沒命了!固然麵包牛排也一樣可以吃飽,但是它到底太稀鬆,不能長日充飢,而且我們也買不起,甚至不客氣地說,還吃得不太習慣,常常會患消化不良的毛病。至於說時令不對,新谷已經登場,我們要把本店裡的陳霉濫貨倒掉,添買新米,那是絕對可以的事。 因此,就可瞭解孔家店被人打倒是不無原因的: 第一,所講的義理不對。第二,內容的講法不合科學。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1)「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幾千年來,都把它解釋為父母去世,三年以後,還沒有改變父母的舊道路,這樣才叫作孝子。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男盜女娼,他的子女豈不也要實行舊業三年嗎?(2)「無友不如己者。」大家又解釋作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好的,不要交不如我的人。如果大家都如此,豈不是勢利待人嗎?其實,幾千年來,大家都把這些話解錯了,把孔子寃枉得太苦了!所以我現在就不怕捱駡,替他講個明白,為孔子伸寃。 這些毛病出在哪裡呢?古人和今人一樣,都是把《論語》當作一節一節的格言句讀,沒有看出它是實實在在首尾連貫的關係,而且每篇都不可以分割,每節都不可以支解。他們的錯誤,都錯在斷章取義,使整個義理都支離破碎了。本來《論語》二十篇,都已經過孔門弟子的悉心編排,都是首尾一貫,條理井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因此,大家所講的第二個問題,認為它沒有體系,不合科學分類的編排,也是很大的誤解。 為什麼古人會忽略了這一點,一直就誤解內容,錯了兩千多年呢?這也有個原因,因為自漢代獨尊儒學以後,士大夫們「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思想,惟一的批發廠家,只有孔家一門,人云亦云,誰也不敢獨具異見,否則,不但烏紗帽戴不上,甚至,被士大夫所指責,被社會所唾棄,乃至把戴烏紗帽的傢伙也會玩掉。所以誰都不敢推翻舊說,為孔子伸寃啊!再加以到了宋代以後的科舉考試,必以四書的章句為題,而四書的義解,又必宗朱熹的為是。於是先賢有錯,大家就將錯就錯,一直就錯到現在,眞是寃上加錯! 現在,我們的看法,不但《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條理井然,脈絡一貫,而且二十篇的編排,都是首尾呼應,等於一篇天衣無縫的好文章。如果要確切瞭解我們歷史傳統文化思想的精神,必須先要瞭解儒家孔孟之學,研究孔子學術思想的體系,然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