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作者:沈珮君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1130711 ISBN:9789570873290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形塑1949年之後臺灣面貌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物? 經濟凋敝、大學初興、人口暴增、亡國感籠罩、本土意識覺醒…… 他們力挽狂瀾,兢兢業業,直到70多年後的今日,臺灣仍受餘澤。 歷史不該忘記,我們更該記得,這些前輩的貢獻和情操。 本書為資深媒體人沈珮君於《聯合報.副刊》「他鄉故鄉」的專欄集結,深入採訪影響臺灣至深且巨各界人士的生平故事。 「臺灣工業之父」尹仲容、臺灣經濟幕後鐵漢葉萬安、領清寒獎學金的臺大校長孫震、基層擢升國際談判人才的蕭萬長、推動半導體產業的曾繁城、辦學鞠躬盡瘁的傅斯年、影響臺灣文藝發展的戲曲專家俞大綱、總編輯劉國瑞和新儒家哲學大師牟宗三之間的感人情義、終身「教育工作者」高希均、結晶釉大師孫超、文學大師黃春明、書法藝術家杜忠誥,以及不能或忘的澎湖山東流亡學生和蔣經國稱「有良心的愛國青年」王曉波。他們來自八方,對臺灣經濟、文化及傳承,個人人格精神和貢獻、情操,起到強大的引領作用。 我們對歷史不是淡忘,而是從開始就無知,無知所以無感。典型在夙昔,藉由重回他們身處的時代困境,並領略其奮發圖強的無畏精神,無疑是對現時世代讀者的一記警鐘。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沈珮君 臺大哲學研究所畢業。喜歡寫作,喜讀社會科學。愛貓愛狗,心疼刺蝟。 曾任《聯合晚報》編輯主任、採訪主任,也曾任《美國世界日報》臺灣辦事處主任,以及《聯合報》副總編輯、紀錄片工作室總監。 曾獲《中央日報》八十六年第九屆中篇小說特等獎,並以筆名「洪荒」出版《引號裡的語言玫瑰》(探索),以及《你的傷只有自己懂》(天下文化)。譯者介紹 目錄 主編的話∕張作錦 歷史不會辜負任何人 推薦序一∕洪 蘭 年輕人,你最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推薦序二∕管中閔 山河有幸 推薦語∕席慕蓉、黃年、林載爵、張譽騰、項國寧、楊仁烽、單德興、蘇蘅、宇文正 自 序∕沈珮君 致敬 令人失望又充滿希望的年代 第一部 但使龍城飛將在 尹仲容──忠勤盡瘁的臺灣工業之父 葉萬安──臺灣經濟的幕後鐵漢 孫 震——清寒學生成為經濟學家、臺大校長 蕭萬長——臺灣另類型男 曾繁城——文藝青年打造護國神山 第二部 人才,國命也 傅斯年――不畏權勢,埋骨臺大 俞大綱──臺灣藝文界的導師 劉國瑞和牟宗三──文化擺渡人,半世紀情義 高希均──始終望向青青草原的君子教育家 第三部:依於仁,游於藝 孫超──烽火乞兒熔融成結晶釉畫大師 黃春明──被退學四次的九彎十八拐 杜忠誥──相濡以墨的書道傳奇 第四部 那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七千人夢魘――澎湖山東流亡學生血淚奮鬥史 王曉波――心殤 各界推薦/推薦序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 張作錦(前聯合報社長) 洪 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管中閔(前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中研院院士) 席慕蓉(散文家、詩人、畫家) 黃 年(聯合報副董事長、前聯合報總主筆) 林載爵(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 張譽騰(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項國寧(聯合報執行董事、前聯合報社長) 楊仁烽(前美國世界日報總社長、前臺北經濟日報社長)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蘇 蘅(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賀陳弘(前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宇文正(聯合報副刊組主任、作家) 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前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好評推薦(謹依年齡長者先序) 好評推薦 歷史,從長期來看,不會辜負任何一個認真、努力的人,只會淘汰一些懶惰、無紀律和不道德的人。臺灣的過去和未來,將是《他鄉.故鄉》的註腳。 ―—張作錦∣前聯合報社長 學生根本不知道臺灣曾經有過尹仲容、傅斯年等人,因此也就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日子過得比父輩好了這麼多。沈珮君《他鄉.故鄉》正好補上這方面的空白。 ―—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此書在南渡時代的脈絡下書寫不同人物的生平;他們的經歷各異,卻隱隱有著一個共通基調,就是「無私」。……書中故事就更令人驚嘆,也讓人低迴不已。 ―—管中閔∣前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中研院院士 珮君的筆,帶領著讀者進入一個大氣浩然卻又溫暖親切的世界……真正讓我們陷入並且同其悲喜的,只是因為文字中無可否認的真誠! ―—席慕蓉∣散文家、詩人、畫家 本書的精髓,不僅表彰傳主們的社會功業,更在呈現他們人格的能量。可說是一本「苦孩子們最後改變了自己的苦人生並改善了苦國家、苦社會的故事」。 ―—黃 年∣聯合報副董事長、前聯合報總主筆 珮君的文章展現了人物寫作的特有魅力,能從每個生命中看到時代的面貌。彰顯人性中堅毅、忍耐、不屈、努力、圓融、善良等特質,正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養分。 ―—林載爵∣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 本書是一本另類的臺灣近代史,⋯⋯作者爬梳史料上下求索,佐以豐富訪談和精彩對話,除了謳歌英雄行誼之外,還有哀悼、惋惜和輓歌的文學意味。 ―—張譽騰∣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作者描繪了那一代知識分子及藝術工作者留下的積極貢獻。此書對那些人、對作者,都是困境中的突圍,對我們這個時代深具啟發。 ―—項國寧∣聯合報執行董事、前聯合報社長 珮君用誠懇的筆,刻劃出多位臺灣不同領域的開創性人物。蕙質蘭心的珮君,用她細膩的筆觸,解鎖不同類型傳主的記憶深處,和對臺灣這片土地的熱愛。 ―—楊仁烽∣前美國世界日報總社長、前臺北經濟日報社長 資深媒體人沈珮君致力發掘史詩般大敘事中的細節,訴說真實感人的史實與故事。身為山東流亡學生第二代,對於作者的用心與成果,表達由衷的敬意與謝意。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 內容試閱 曾繁城——文藝青年打造護國神山 曾繁城(一九四四年生),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博士。一九八七年參與創立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具先知卓見,重視研發,技術自主,自早期開始即確保台積電在全球競爭優勢,連帶推升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在國際電子及資訊產業占領先位置。 一九九一年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評選為「十大傑出工程師」,二○○一年榮獲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獎」,以及二○一三年榮獲潘文淵基金會「潘文淵獎」。二○一八年獲清華大學雙學院名譽博士。 近年領導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致力於各項教育文化及社會公益活動,開啟多項創新贊助模式,播撒美育種子,引入人文活水。 創辦「台積電青年文學奬」 二〇〇四年開始,至今二十年,剛好讓一個嬰兒長成大人。《聯副》邀請評審與得獎者對話,談的是文學。豈僅是文學?是青春徬徨,是寂寞人生,句句是向天提問,永不甘心的自我超越。 二十年,繁花盛開。「台積電青年文學獎」是對這些生命的鼓勵與禮讚。曾繁城是開始這一切的人。 曾繁城,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積電的創辦元老。半導體業大老,為什麼會創辦「青年文學奬」?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文學、歷史、哲學,其創作者、研究者,價值、貢獻在臺灣長期被嚴重低估,連酬勞都貧薄,以致優秀的人多數不敢、不能選讀文組。科技人曾繁城就是這樣一個當年被沉重家計「耽誤」的「文藝青年」。 曾繁城未能如願讀文組,但所愛始終未變。白先勇提倡崑曲的第一聲「青春版《牡丹亭》」,需要經費一千萬元,曾繁城個人贊助六百萬元。半導體,讓他生活富足;文史哲,讓他生命富足。他有一個大書房,但他最常用的書桌就是餐桌,那是他家最明亮的一角,陽光從落地窗斜灑,桌上是《宋徽宗》、《今文觀止》、《百年孤寂》、《人間詞話》……曾繁城也喜作詩填詞。 眷村窮苦孩子的大學夢 曾繁城,在找到半導體人生前,像你我一樣「渾渾噩噩」。他是貴州遵義出生的湖南娃、喜歡文史的理工男,當年他和「臺大機械」只差一分,去念了第三志願「成大電機」,但他實在沒興趣,以第二高分考進去,倒數幾名畢業,至今連馬達都不會修。他成績雖好,並無大志。在鳳中,他遇上了極好的歷史老師錢寶午,錢老師上課不用課本,把文藝復興、歐洲戰史說得讓他入迷極了。這個混沌小子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他有志向了,「我要念歷史系」。歷史能當飯吃嗎?「我是長子,要為家裡負責」。 豆漿店會議,改變了臺灣的命運 五〇年代,全臺僅有幾所大學,曾繁城是黃埔四村第一個考上國立大學,眷村受到很大鼓舞。服役後考入台電,簽約兩年,但一年多後他決定重回學校,當時交大已有了臺灣第一個半導體實驗室,他想投入那個新興領域,但與台電合約未滿須賠償,工作一年多的薪水還不夠賠,他仍毅然「停損出場」。 進了交大電子工程所,他在老師張俊彥指導下,師徒做出臺灣第一個電晶體。畢業後,張俊彥帶他一起去了電子公司。他在電子公司時,已經覺得「只做電晶體實在不過癮」。一九七三年七月工研院成立,九月他就進入工研院「電子研究室」。 一九七三年蔣經國指派行政院秘書長費驊,尋找臺灣下一波經濟發展的策略,明示要「越大越好」。費驊找了經長孫運璿、交長高玉樹、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工研院院長王兆振,以及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淵等七人,在小欣欣豆漿店會商。潘文淵是費驊的交大同學,當時已花了一些時間訪察臺灣產業現況,認為臺灣電子業只是裝配業,並非科技業,應該由勞力密集轉型到技術密集,否則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