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 USB 外接轉換晶片僅支援 USB 3.2 Gen 1,致使外接 SSD 無論是安裝 SATA 6Gb/s 或是 PCIe NVMe,無法拉出差異化。Micron 旗下通路品牌 Crucial 近期推出 X8 外接式 SSD,導入 USB 3.2 Gen 2 規格,最高支援 1050MB/s 傳輸速度,更附贈方便攜帶的 Type-C、Type-A 雙用轉接傳輸線。
SSD 固態硬碟不包含移動式硬體零組件,抗震特性相當適合作為行動產品,例如筆記型電腦就是應用領域之一。外接式硬碟也是如此,傳統硬碟內部零件並不耐震,拔插傳輸線稍微用力一些,就可能讓尚在旋轉中的碟盤刮傷受損。受惠於快閃記憶體價格逐漸下滑,以及低成本控制器的問世,外接式 SSD 逐漸從低容量開始,漸漸往上侵蝕外接硬碟市場。
由於市場規模的緣故,外接 SSD 市場起步時,採用與傳統外接式硬碟相同的 USB 3.2 Gen 1 轉接 SATA 6Gb/s 控制晶片,雙方最高實際傳輸速度均為 500MB/s~550MB/s 之間,即便內部介面變更為 PCIe NVMe 也無濟於事,無法體現 SATA 6Gb/s 和 PCIe NVMe 差異,直至近期多家晶片設計公司率續推出 USB 3.2 Gen 2 版本,才把外接 SSD 讀寫速度推升至 1000MB/s。(Thunderbolt 3:我不玩這種便宜的市場。)
外界認為市場銷售策略趨向謹慎的 Micron 美光科技,這次卻一反常態,率先以旗下 Crucial 通路品牌,推出採用 USB 3.2 Gen 2 介面 X8 外接式 SSD,官方標示最高傳輸速度可達 1050MB/s,並附贈 Type-C 與 Type-A 雙用轉接線,不僅讓桌機、筆電享受高速傳輸,手機、平板、家用遊戲機也能夠擴充容量。
▲ Micron Crucial X8 採用一致的藍色視覺包裝設計,讓人一眼即可理解是同一品牌產品。
▲ 背面以多國語言撰寫傳輸速度達 1050MB/s 特色。
▲ 包裝內容物包含 Crucial X8 外接 SSD 行動硬碟本體,1 張多國語言保固說明書、1 條數據傳輸線。
Micron Crucial X8 1TB 規格
目前 NVMe SSD 於消費市場主要採用 M.2 2280 外觀規格,Crucial X8 自然也是採用此形式,因此外型圍繞 M.2 2280 尺寸進行發想。NVMe SSD 讀寫效能相較 SATA 6Gb/s 版本為高,同時也必須好好處理散熱問題;Crucial X8 外殼相比 M.2 2280 更寬一些,內部電路板銅箔加大能夠充當導熱材質,更大的金屬外殼同樣有助於增加與空氣接觸的面積。
決定好外觀尺寸,接下來就是替外殼施加表面處理,增加產品賣相。Crucial X8 金屬圓弧形外殼採用噴砂工藝,再覆以黑色陽極漆面處理,左右兩側塑膠蓋則是加上親膚性材質,因此 Crucial X8 不僅外觀符合強悍性能印象,拿在手中也相當舒服,更能肩負內部 NVMe SSD 散熱工作。
▲ Crucial X8 產品外殼較 M.2 2280 SSD 略大一些,這其中其實有著散熱功能的考量,也方便單手握持。
▲ Crucial X8 兩側塑膠蓋加上親膚性材質,其中一側為 Type-C 連接埠。
▲ Crucial X8 正、反面均有亮面壓克力板裝飾,正面印製 Crucial 商標,背面則是印上多國安規標誌與型號容量標示,其中當然也包含台灣 BSMI。
近來 USB Type-C 介面產品能見度越來越高,但 Type-A 產品仍舊不少,因此友廠多數直接附贈 1 條 Type-C 轉 Type-A 轉接線,以及 1 條雙頭均為 Type-C 的線材。Crucial X8 包裝則是附上 1 條雙頭 Type-C 傳輸線,並附上 Type-C 轉 Type-A 轉接頭,相對於同時攜帶 2 條線材,Crucial X8 此種作法顯得更為便利。
▲ Crucial X8 傳輸線材為雙頭 Type-C 加上 Type-A 轉接頭,攜帶單一線材比起 2 條線材更為便利。
▲ Type-C 線材和 Type-A 轉接頭具有防呆裝置,單方向插入時較為穩固。
Crucial X8 最高傳輸速度可達 1050MB/s,除了瞄準具有大量、大型檔案攜行需求的群眾,難以升級 SSD 容量的 Apple Mac 電腦更在守備範圍之內。Type-A/Type-C 雙介面相容設計,也向家用遊戲主機與行動裝置招手,特別是瞄準專業應用的 iPad Pro 平板。攜行裝置最怕的掉落損傷問題,Crucial X8 約可從 7.5 foot/200cm 高度墜落至鋪地毯的地面,內部資料可完好如初,原廠提供 3 年保固期。
卸除 Crucial X8 外殼,即可露出內部 M.2 2280 NVMe SSD 本體以及轉接電路板,電路板焊接的轉接控制器晶片並不與 M.2 SSD 一起玩疊疊樂,而是分散於內部空間,同樣是為了良好散熱效果的設計巧思,避免內部 2 大熱源集中,金屬外殼與內部晶片之間,同樣加上導熱墊引導廢熱。
▲ 卸除 Crucial X8 其中一側的塑膠外殼,可以發現內部電路夾在金屬框體之中,電路板加裝接地彈片,使金屬外殼能夠銜接至 USB 接地端。
▲ 抽出 Crucial X8 內部電路板,2 片導熱墊分別覆蓋發熱區,其一為轉接晶片,其一為 M.2 2280 SSD 本體。
▲ 電路板背面較為空曠,除了存放轉接晶片韌體 EEPROM 與震盪器,其餘均為電阻或是電容,金屬接地彈片共安排 4 個。
▲ 電路板安裝 M.2 SSD 區域較厚,其餘電路板空間厚度較薄,金屬外殼針對此狀況於內部安排深淺不一的空間,以便透過導熱墊和發熱晶片接觸,可見 Micron 在散熱部分下了許多功夫。
一般人比較不會注意,但長久使用經常出事的關鍵點為 USB 連接埠耐用性,Crucial X8 Type-C 連接埠金屬外殼焊入電路板,而非僅焊接於表層銅箔,金屬殼尾端也向內彎折抵住 Type-C 內部針腳,如此便可避免使用者拔插線材施力不當,將 Type-C 整個扯離電路板,或者是大力出奇蹟將針腳往內擠壓造成接觸不良。
▲ Crucial X8 Type-C 插座為加強固定版本,不僅將插座金屬外殼焊入電路板,Type-C 針腳尾端也有向內彎折的金屬殼抵著。
作為傳輸速度達 1050MB/s 的功臣,Crucial X8 USB 與 PCIe NVMe 轉接控制晶片採用 ASMedia ASM2362 晶片。ASM2362 對內支援 PCIe 3.0 x2 通道規格,並支援 NVMe 1.2.1 存取協定與 Trim 指令集,對外則支援 USB 3.2 Gen 2,並內建 Type-C 多工器自動切換線路,以及 BOT 和 UASP 傳輸模式。
▲ ASM2362 轉接晶片搭起 PCIe NVMe 和 USB 之間友誼的橋樑,ASMedia 原廠宣稱傳輸測試可達 1000MB/s 以上。
而作為 Crucial X8 的儲存本體,Micron 於此加裝 1 片型號 CT1000X8SSD8 M.2 2280 SSD,依據電路板設計推測應該與 Crucial P1 為同一產品。進一步透過 CrystalDiskInfo 觀察韌體版本為 P3CR013,與近期 Crucial P1 韌體更新一致。該 SSD 控制晶片使用 Silicon Motion SM2263ENG,記憶體則配合 1TB 容量選擇自家 MT41K512M16HA-125:A DDR3-1600 8Gb,快閃記憶體則為 2 個 MT29F4T08GMHAFJ4:A,單個容量為 512GB。
▲ Crucial X8 1TB 版本內部 M.2 SSD 型號為 CT1000X8SSD8,骨子裡與目前市售 Crucial P1 相同。
▲ CT1000X8SSD8 為單面上料設計,轉接板(PCB-7D32US00002H1)M.2 插槽亦採用 S 類型,無法安裝雙面上料 D 類型 M.2 SSD。
▲ 該 SSD 控制器為 SM2263ENG。
▲ Micron 自家生產 DRAM 動態記憶體與 FLASH 快閃記憶體,因此採用 MT41K512M16HA-125:A 和 2 個 MT29F4T08GMHAFJ4:A。
▲ 劇烈操駕測試時,Crucial X8 溫度最高達 41℃,表現良好。(室溫 25℃)
▲ Crucial X8 預設格式化為 exFAT,實際可用空間約 930GB。
(下一頁:4 種控制器主控端實測)
目前 x86 處理器 2 大平台 AMD 與 Intel 均已導入 USB 3.2 Gen 2,雖說因為每款產品定位不同,而有不同的連接埠數量,但 USB 3.2 Gen 2 10Gbps 規格取得難易度已不若前幾年般困難。另一方面,Thunderbolt 3 採用 Type-C 作為連接埠,NVIDIA GeForce RTX 顯示卡也有 VirtualLink Type-C 介面,使用者也可以從上述 2 種方式取得 USB 3.2 Gen 2。
首先是近期改版的 CrystalDiskMark 7.0.0,循序讀寫以 Thunderbolt 3 JHL7540 表現最佳,不僅讀取速度達到 Crucial X8 宣傳值 1050MB/s 以上,甚至連寫入也可以突破 1020MB/s;AMD 處理器循序讀寫雖然略低於 Thunderbolt 3,Crucial X8 在前者的隨機讀寫效能卻比較好,或許是 Ryzen 處理器封裝直接內建 USB 3.2 Gen 2,傳輸距離處理器更近的關係。
▲ Crucial X8 於 CrystalDiskMark 在 Thunderbolt 3 晶片擁有最佳的循序讀寫速度,AMD 處理器則是可以提供更好的隨機讀寫效能。
ATTO Disk Benckhmark 更能夠展現出這種現象,使用佇列深度 32 設定時,Thunderbolt 3 於傳輸區塊 1MB 以上測試項目,讀取速度即可達 1000MB/s 以上。切換至 IO/s 效能結果頁面,Thunderbolt 3 表現反而沒有這麼好,被自家 Z390 晶片組超越,不過 Crucial X8 仍舊以 AMD 處理器最能更發揮 IO/s 效能,讀取可突破 100IO/s,對比 NVIDIA 顯示卡僅有 15IO/s。
▲ Crucial X8 於 ATTO Disk Benchmark 傳輸頻寬表現,Intel 平台表現較好,並以 Thunderbolt 3 最佳。(點圖放大)
▲ 將 ATTO Disk B enchmark 切換至 IO/s 頁面,此處則以 AMD 處理器較具優勢,讀取甚至可以超過 100IO/s。(點圖放大)
適逢近期 PCMark 10 改版,新加入 Storage 測試項目,內部針對不同應用提供數個測試項目。以 Crucial X8 外接 SSD 行動硬碟的角色而言,Data Drive Benchmark 正好可以提供相對應的效能解答。
在這個測試項目,AMD 處理器與 Intel X390 晶片組均可讓 Crucial X8 發揮 200MB/s 以上頻寬,平均存取時間也都在 120μs 以內。Thunderbolt 3 平台則以 195.44MB/s 和 128μs 緊追在後,NVIDIA 表現則比較落後一些。
▲ Crucial X8 在 AMD 處理器的 PCMark 10 Data Drive Benchmark 表現最佳,獲得 1416 分,Z390 則以 1350 分緊追在後,Thunderbolt 3 則獲得 1265 分,NVIDIA 則不足 1000 分。(點圖放大)
▲ 以 Windows 10 實際傳輸 3DMark 測試壓縮檔約 6GB,Crucial X8 寫入速度約為 550MB/s 左右。
Crucial X8 的規格寫道,使用 Type-C 連接埠時支援 USB 3.2 Gen 2 10Gbps,但是改用 Type-A 連接埠時僅支援 USB 3.2 Gen 1 5Gbps。實測證明,Type-A 其實也可以支援 Gen 2 10Gbps,Micron 大概是較為謹慎,考量 Type-A 轉接頭可能造成訊號傳輸強度下降的狀況,才如此標示。
▲ Micron 應該是考量 Type-A 轉接頭可能造成傳輸訊號強度下降的問題,僅於 Type-A 標示支援 Gen 1 5Gbps,實測無論是在 AMD 處理器或是 Z390 晶片組使用 Type-C 或是 Type-A 連接埠,均可支援 USB 3.2 Gen 2 10Gbps。
Micron 於今年 10 月底、11 月初正式於歐美市場發售 Crucial X8,台灣則於稍後引進,為第一家首賣 USB 3.2 Gen 2 規格速度的外接 SSD 行動硬碟。台灣市場售價,512GB 版本約為新台幣 4,000 元,本文測試 1TB 版本則為 5,400 元左右。只是 Crucial X8 並未安排電源/讀寫狀態指示燈,讓習慣觀看 LED 熄滅,再移除外接儲存裝置的使用者略感困擾。
▲ Crucial X8 內部 M.2 SSD 裝設 LED 活動指示燈,轉接電路板也留有 2 個 LED 空焊點,但金屬外殼並未留有透光孔洞。
面對需要高速傳輸的玩家族群,如影像創作者、經常於多個裝置移轉檔案者,Crucial X8 相較先前 USB 3.2 Gen 1 產品傳輸速度增加 1 倍左右,價格卻沒有上漲 1 倍;已由廠商整合完畢的產品,相對使用者自行購置 USB 3.2 Gen 2 外接盒加裝 NVMe SSD,效能不彰、過熱、電源管理出錯等問題也會比較少。當然,追求極速的玩家,市面也不乏 Thunderbolt 3 介面外接 SSD,只是價格僅有相當少數的人願意負擔。
▲ Crucial X8 軟體方面仍可使用自家 Crucial Storage Executive,但主要功能以韌體更新與資訊顯示為主。
▲ 分割一部分電腦系統記憶體作為快取的 Momentum 快取功能,Crucial X8 也可以啟用加快讀寫速度,只是外接儲存裝置有著意外移除風險,筆者不建議使用。
筆者認為 Crucial X8 最大的潛在用戶為 Apple Mac 電腦族群,部分 Mac 電腦 SSD 焊死升級不易,部分未焊死的型號又有 M.2 SSD 相容性問題,此時 Crucial X8 可以提供不亞於內建 SSD 的傳輸速度,使用者可將日常作業移往外接 SSD 行動硬碟,讓 Mac 電腦再延壽一陣子。
想看小編精選的3C科技情報&實用評測文,快來加入《T客邦》LINE@查看原始文章
- AMD
- 處理器:AMD Ryzen 7 3800X
- 主機板: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
-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Fury RGB DDR4-3466 8GB x 2 @DDR4-3200
-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2080 Ti Founders Edition
- 系統碟: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2T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1000W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9
- Intel 001
-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Fury RGB DDR4-3466 8GB x 2 @DDR4-2666
-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2080 Ti Founders Edition
- 系統碟:Plextor M9Pe(G) 512G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1000W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9
- Intel 002
-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80XE
-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Extreme
-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Fury RGB DDR4-3466 8GB x 4 @DDR4-2933
-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2080 Ti Founders Edition
- 系統碟:Plextor M9Pe(G) 512GB
-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1000W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