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作者:杉田俊介 出版社:典藏 出版日:1140110 ISBN:9786267430279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從宮崎駿到庵野秀明、新海誠、細田守…… 他們究竟想留下什麼訊息? 「大人」們,該留給孩子怎樣的未來? 本書作者杉田俊介繼《宮崎駿論:眾神與孩子們的物語》一書後,再次從宮崎駿(吉卜力)之動畫作品《魔法公主》(折返點)、《風起》(起點)切入,在一幕幕場景和情節中,爬梳釐清宮崎駿和吉卜力在不同階段裡,背負著自身的歷史和當下所處在的社會背景,所想呈現的視角與企圖解決的問題。從懷舊的美好、奇幻大場景接續至近藤喜文導演的《心之谷》,日常的城鎮生活,對應且開展出當時新一代的觀眾孩子們,於失去鄉村路後在混凝土路上的前行身影。 而庵野秀明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終》、新海誠的《天氣之子》、細田守的《怪物的孩子》與《未來的未來》等動畫作品中,在表現時下社會議題如歧視、階級社會與氣候環境議題時,是如何無法跳脫出日本戰後「無法成熟」的窠臼;身為大人的這些動畫創作者,要如何在「無法成熟」的窘境中,端出作品獻給後起的孩子們?而我們,也該如何推演成為「新觀眾」? 看完這本書,你會更加了解宮崎駿宣布退休後再復出之動畫作品《蒼鷺與少年》,所留下的訊息。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杉田俊介(SHUNSUKE SUGITA) 1975年生於神奈川縣。評論家。法政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主修日本文學。活躍於文藝刊物、思想刊物等各式各樣的媒體,以《對自由工作者而言「自由」為何物?》(人文學院)一書出道後,在各種媒體上發表藝文、動畫、漫畫和勞動、貧困問題、障礙者福祉議題關聯的評論而受到矚目。現任「昴評論家獎」評審委員,《對抗言論》編輯委員。著有《宮崎駿論:眾神與孩子們的物語》、《JOJO論》、《哆啦A夢論》(這三本已由典藏藝術家庭出版中文版),以及《戰爭與虛構》(作品社)、《無能力評論》(大月書店)、《非主流的品格》(集英社新書)等書。譯者介紹彭俊人(ToShi Peng) 1979年生於台灣台中市。畢業於淡江大學日文系&教育科技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逾二十年日文翻譯、日本語教育資歷。譯有《宮崎駿論:眾神與孩子們的物語》、《JOJO論》、《哆啦A夢論》、《為當下策展:南條史生的藝術現場 1978-2011》等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為了長大成人的宮崎駿論──《魔法公主》和《心之谷》 1「大人的工作」──魔法公主 對宮崎駿而言,「折返點」究竟是什麼? 活下去,混凝土路上的孩子們 在Non-Human(非人類)的世界裡 製作《魔法公主》前的惡戰苦鬥 宮崎的作品如何描繪大人──阿席達卡的誠實和可疑之處 作為「折返點」的「大人的工作」 2《心之谷》的悄然推進 《心之谷》── 近藤喜文v.s.宮崎駿 對宮崎駿而言,「少女漫畫」的意義 與《On Your Mark》裡的「公主」道別 「我想讓他們卸下背上未知的重擔,讓他們過得開心」 「故事」星座的《心之谷》 祝福身為無私職人的人生 3《魔法公主》的成熟與喪失 和阿席達卡一起漫步在《魔法公主》的世界 暴力是什麼?在漫步中不斷思考 誰都可能成為邪魔神 身為社會改革者的黑帽大人 魔法樂園的自然 ── 祝福社會的迪士尼化 「要是沒被生下來就好了」的人們的合作勞動 未來究竟是什麼 ── 沒有不能善用的東西 盡大人的責任 ── 作為幽默的無力感 第二章 宮崎駿的起點 ── 《風起》論 對宮崎駿而言,「最後」是什麼? 栩栩如生地重現歷史的氣息 作為自畫像的動畫 ── 從《紅豬》到《風起》 宮崎駿的「父親」問題 《風起》所到達的歷史意識 歷史就是與他者交融的過程 宮崎駿的亞洲(主義)命脈 回到一切都重新開始的起點 第三章 大孩子們的成熟與喪失 ── 庵野秀明、新海誠、細田守 作為大人,你們要活出怎樣的人生? 《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終》和碇源堂的問題 作為女性社會變革者的葛城美里 庵野秀明展現了新的男性形象了嗎? 江藤淳與次文化批評 對《天氣之子》而言,世界、社會是什麼 《天氣之子》真的「沒問題」嗎? 將《天氣之子》解讀成男性學、男性解放運動 《成熟與喪失》和父親角色的幽默感 細田守的自由主義動畫 「新王道」中的「父親形象」──以《怪物的孩子》為中心 《未來的未來》── 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互相補完 成為「新觀眾」 ── 邁向社會變革的主體 《天氣之子》的批判可能性 ── 厭女、不平等社會、氣候危機 為了真正自由的孩子們 最後重新再次提問:你們=大人們要活出怎樣的人生? 後記 內容試閱 前言 本書的主題,是探討戰後日本幾位具有代表性的動畫作者,並同時從根本上嚴謹地重新審視已被認為過時的「成熟與喪失」問題。 第一章是有關宮崎駿的《魔法公主》和近藤喜文的《心之谷》,第二章主要討論宮崎駿的《風起》。第三章則接續前兩章的議題,試著探討應該可以被稱為「宮崎駿的孩子們」的庵野秀明、新海誠、細田守這三個人近期的作品。 大體而言,在次文化論的脈絡中,戰後日本心理狀態的特徵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成熟無能」的。「御宅族」(尤其是男性御宅族)的存在就是這一點的象徵。例如,庵野秀明似乎就是純粹培養了戰後御宅族男性特徵的存在,然而在庵野的《新世紀福音戰士》系列作品中,主角碇真嗣的父親碇源堂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他霸道地將負擔強加在身邊的女性和孩子們身上,讓他們站在最前線作戰,自己卻夢想著自私的浪漫(母子緊密相依的烏托邦重生)。換句話說,像他這樣原本應該要是成熟大人的男性,卻在心理上比誰都像個「孩子」(小鬼)。他本人也對此感到苦惱,卻無法改變。 《新世紀福音戰士》的世界中,大人們基本上都沒有承擔足夠的責任,而是將負擔強加給孩子們,讓他們為自私的陰謀奔走,進行代理人戰爭。正是因為如此,這個世界在社會上的根本問題將永遠無法解決。即便把它當成是社會現實問題,也絕不能認為那事不關己。正如本書第三章提及性別歧視、不平等、氣候危機等相關問題,我們是否正在把應該由自己這一代解決的各種社會問題往後拖延,推卸給未來的世代,假裝看不見呢? 那麼,這個國家的成年男性們(老男孩、大孩子)要如何在精神上也成為真正的大人呢?意即,這是大人版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譯註:此處作者呼應宮崎駿電影《蒼鷺與少年》日文片名「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原意)。若我們仔細觀察上述作品中扭曲成年男性和父親們的描繪方式,就會曉得其中仍存在著成熟論的糾葛,一直以各自的形式被拚命摸索著,反覆試驗著。 本書透過對宮崎駿、近藤喜文、庵野秀明、新海誠、細田守等人作品的具體分析,在最後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當前我們所需要的,或許是成為一種作為「社會變革主體」的「新觀眾」。 藉著往返文化/政治、媒體/日常生活等雙重面向之間,對現實與虛構這兩邊都負起責任 ── 持續變化成這樣的社會變革主體(新觀眾)。這不僅是在意識層面上自認為已經改變,而是在欲望或生活方式的層次上也具體不斷地變化下去。 此外,我在本書中,大幅依據戰後日本代表性的保守派文藝評論家江藤淳的評論(特別是一九六七年的《成熟與喪失 ─「母親」的崩壞》)。 從現代的視角來看,《成熟與喪失》有許多侷限性,要跟著時代的演進做出呼應已顯得過時。雖說如此,即使現在重讀《成熟與喪失》,我還是認為這本書似乎預知到、掌握到各種現代課題的關鍵點。例如「自然之母的喪失」這個主題,儘管在心理學上「母親=母性=自然」的隱喻有它的極限,但若映照在個體上透過身體折射,它顯然包含了女性主義和生態學的觀點。 由此看來,對男性評論家們的男性沙文主義向來嚴厲的女性主義者上野千鶴子之所以罕見地給予身為評論家的江藤淳高度評價,應該是這個緣故。江藤淳作為男性評論家,他以細膩的感性捕捉到了「近代性」價值觀在女性身體上強加的雙重含義(但也如本論所述,即使從現代女性主義成就來看,他仍然是不足的)。 並且,留學美國後的江藤,在〈美國與我〉等散文中論及「近代化=美國化」的問題,即使江藤自己強調比較文明論或國家論的那一面,但他仍潛在地對全球資本主義侵蝕也做出極大的批評。江藤的感性,確實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