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孩子鬧脾氣,正是開發全腦的好時機
▐LINE POINTS點數回饋依照樂天提供扣除折價券(優惠券)、與運費後之最終金額進行計算。
▐ GAME休閒館(2023/8/1生效)等部分店家不參與全站加碼,請詳閱LINE Points 加碼店家清單:https://lin.ee/1MCw7pe/rcfk
▐ 注意事項
(1)部分服務及店家不符合贈點資格,購買後將不贈送 LINE Points 點數,亦不得使用點數紅包,如:比漾廣場、神腦生活、MyCard、愛美麗福利社、展翔通訊、ezcook 美食廚房、葳豐數位商城、吉盈數位商城、森林巨人、包材中心、KABO佳麗寶家電批發、LuLuLu精品店、NewSTYLE新風尚潮流、0216零食會社、美寶家電、純米小鋪、LILY科技新櫃、登芳3C電子雜貨賣場、豐饌御鴨、鼎耀通訊、誠選3C、Smile、葳豐數位商城二店、米蘭寶、BoBo Outlet代購屋、楊家食品(2022/10/1生效)、屈臣氏(2024/1/1生效)等,請詳閱LINE Points 加碼店家清單。
(2)需透過LINE購物前往台灣樂天市場,並在同一瀏覽器於24小時內結帳,才享有 LINE Points 回饋。
(3)若購買之訂單(包含預購商品)未符合樂天市場 45 天內完成訂單出貨及結帳,則不符合贈點資格。
(4)如使用App、或中途瀏覽比價網、回饋網、Google等其他網頁、或由網頁版(電腦版/手機版網頁)切換為App都將會造成追蹤中斷而無法進行 LINE Points 回饋。
(5) LINE 購物為購物資訊整合性平台,商品資料更新會有時間差,如顯示之商品規格、顏色、價位、贈品與台灣樂天市場銷售網頁不符,以銷售網頁標示為準。
(6)Pickup店家之有效訂單需於下單後40天內使用完畢才符合分潤條件
(7)導購訂單已逾365天,根據台灣樂天回饋規定,逾期訂單將不符合回饋資格。
(8) 若上述或其他原因,致使消費者無接收到點數回饋或點數回饋有爭議,台灣樂天市場保有更改條款與法律追訴之權利,活動詳情以樂天市場網站公告為準。
商品描述
作者:丹尼爾‧席格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1051208 ISBN:9789869393300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終結每個父母的管教惡夢, 現在就開始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 暢銷書《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作者新作: 孩子不是故意無理取鬧, 他們負責分析思考的大腦25歲才發育完全! 鬧脾氣等於告訴你,他們現在欠缺的能力! 本書將改變你對管教的觀念: 先作不抓狂的父母,才能教出不抓狂的孩子! 把握每次親子衝突的時刻, 當下將失控情緒翻轉化為成長契機, 讓孩子學會受用一生的能力! 牛奶打翻在地上、孩子們因為搶玩具而哭鬧、老師又打電話來了……面對孩子哭鬧的情緒與行為,父母很難不抓狂。但你知道嗎?孩子負責理性思考的上層大腦二十五歲左右才會發展完全,所以他們不是故意哭鬧的。與其用處罰、責罵、面壁思過管教孩子,你有更好、更有效,且可以增進親子關係的管教選擇──「不抓狂教養法」(No-Drama Displine)。 教養專家丹尼爾‧席格、蒂娜‧佩恩‧布萊森從大腦神經科學出發,教家長在管教時先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用不抓狂的全腦策略回應孩子,自然就能教出有洞察力、同理心、修復力的不抓狂小孩。將可能造成親子衝突的時刻,轉變成增進親子關係的機會,讓美好的價值觀內化為孩子特質,幫助他們在短期改變行為,並在未來追求幸福人生。 【管教是教導,父母先身體力行跟情緒做朋友,孩子才能有樣】 如果你厭倦對孩子大吼大叫,對孩子的偏差行為傷透腦筋又無計可施,那麼你就應該嘗試 「不抓狂教養法」!它將改變你對管教的觀念:父母先不抓狂,才能教出不抓狂的孩子! 孩子鬧脾氣多是因為大腦還在發展,無法像大人一樣自制,父母應該先掌握管教的本質──教導,不以直覺情緒和孩子硬碰硬,而是先想好管教的方法與目的,用言語、擁抱安撫孩子的衝動本能,再依孩子個性與場合選擇方法,有效引導他們改變行為。 【透過形塑大腦發展,父母將培養出自動自發、自我管理的孩子】 這樣的管教經驗,將引發一連串效果:你身體力行的教導,除了改變孩子行為,也同時改變了孩子的大腦,大腦會將這些重覆經驗內化為孩子的內在價值觀。長期來看,你的管教將愈來愈少,因為孩子慢慢會養成自己判斷、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而在過程中,你和孩子的關係會變得更親密融洽! 【不抓狂教養學,步驟一:了解大腦的三個C,有效管教並減少情緒反應】 1.孩子的大腦正在改變和發展,父母必須調整期望,了解孩子的哭鬧情緒和行為是必經過程。 2.孩子的大腦會根據經驗改變,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瞭解這些經驗的意義,並在他們腦中轉化成「學習經驗」。 3.孩子的大腦很複雜,有的區域負責記憶、有的負責產生同心理等。父母愈引發孩子更好的本性,就愈能要求他們三思而後行或考慮他人感受,做出具有道德感和同理心的行為。 【不抓狂教養學,步驟二:進行情感連結,讓孩子接納意見、深化親子關係】 ●不抓狂的情感連結原則: 1.把「鯊魚音樂」轉小聲:拋開過去經驗和未來恐懼的背景雜音。 2.打破砂鍋追到底:把重點從行為本身轉移到其背後原因,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做? 3.想一想「怎麼做」:你說了什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幫助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 1.傳達安慰:擺出低於視線的姿態,再加上一個慈愛的觸摸、點頭或理解的眼神。 2.確認:即使你不喜歡孩子的行為,還是要認知甚至接納他們的感受。 3.少說多聽:孩子情緒爆發時,別解釋、說教或否定他們的感受。好好傾聽他們的心情。 4.反映你聽見的話:傾聽之後,把你聽見的話反映回去,讓孩子知道你聽進去了。 【不抓狂教養學,步驟三:重新引導孩子,讓管教效果長久】 ●利用管教一二三:一個定義+兩個原則+三個效果 一個定義:管教即教導。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這種行為? 2.我想讓孩子學到什麼? 3.我該怎麼好好教導這一課? 兩個原則: 1.等到孩子(還有你自己)準備好,再進行管教。 2.一致但不僵化,管教需有彈性,因不同孩子、不同場合而改變。 三個效果: 1.洞察力: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感受和對於困境的回應。 2.同理心:讓孩子練習反思自己的行動會如何影響他人。 3.修復力:問孩子有什麼方法可以彌補過失。 ●不抓狂的重新引導策略 1.父母要減少用字,忍住不囉嗦。 2.接納孩子的情緒...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洪慈敏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國際關係碩士,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現為專職口筆譯者。 目錄 前言 重視關係、避免抓狂的教養學 第一章 不抓狂的父母,才能教出不抓狂的孩子 第二章 每一次管教,都是建構孩子大腦的機會 第三章 孩子情緒失控時,正是最需要你的時候 第四章 建立情感連結的三個原則、四個策略 第五章 管教一二三:培養洞察力、同理心、修復力 第六章 有效端正孩子行為的八大妙招 結論 為管教帶來希望的四個訊息 附錄一、將不抓狂教養的重點貼在你家冰箱上 附錄二、教養專家也會失手,你並不孤單 附錄三、給兒童照護者的八大不抓狂教養原則 附錄四、再棒的父母都會犯的二十個教養錯誤 附錄五、《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節錄 致謝 各界推薦/推薦序 好評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 主治醫師 「我從翻開第一頁就捨不得放下這本書。丹尼爾‧席格和蒂娜‧佩恩‧布萊森很清楚的解釋為何處罰孩子不會有任何效果,並提供對的做法。讓父母得知腦科學領域的最新突破,引導他們用同理心、情感聯繫和孩子邁向合作、紀律與家庭和樂的道路。」──羅倫斯‧柯恩博士,《擔憂的反面》(The Opposite of Worry)作者 「淺顯易懂的解釋、實際好用的建議,讓這本書成為豐富的教養資源,指導每個家庭如何處理失控場面和誤解。它說明神經生物學如何影響孩子們令人又生氣又困惑的行為,幫助父母以寬宏大量、互相尊重以及歡喜自在的態度面對每一天的挑戰。」──溫蒂‧莫傑爾博士,《孩子需要的九種福分》(The Blessing of a Skinned Knee)作者 「真是鬆了一口氣!席格與布萊森讓父母和協助兒童端正行為的人士,可以輕而易舉的面對教養工作。《教養,從跟孩子情緒做朋友開始》提供的教養方式以研究和常識為基礎,成人使用起來輕鬆愉快,孩子則會獲益無窮。」──丹尼爾‧高曼,《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作者 「心力交瘁的父母經常問我,為什麼他們使用的管教技巧效果不彰,甚至讓情況雪上加霜。我不是每一次都有辦法回答,因為我不確定我時時都能掌握哪個地方出了錯。現在我知道了。《教養,從跟孩子情緒做朋友開始》解開了管教的祕密,告訴我們什麼事該做與不該做,以及其背後的原因,還有生氣到抓狂時該怎麼處理。簡單來說,丹尼爾‧席格和蒂娜‧佩恩‧布萊森的見解和訣竅將幫助你成為更好的父母。我知道我未來都將用上這本精采又實用的書所告訴我的觀念。」──麥可‧湯普森博士,《該隱的封印》(Raising Cain)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