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作者:新井一二三 出版社:大田 出版日:1090121 ISBN:9789861795867 語言:中文繁體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我長期都想,有朝一日要用日語寫以台灣為主題的一本書, 為的是讓日本人多一點﹑深一點認識美麗島台灣……__新井一二三 台灣就是台灣人的台灣 ★作家米果:身為台灣人的我,卻從這本書中讀到了即使是台灣人也容易忽略…… 卻不慎遺忘的各種酸甜甘苦。 ★立法委員候選人陳柏惟:透過作者的眼,從另一方的角度,去思考我們自己是誰﹗ ★吳叡人__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全心推薦 你以為知道,但原來你並不知道; 你以為了解,但其實你有很多誤解; 你以為忘了,但只要想起來,你發現自己竟然如此深愛...... 一九八四年夏天新井一二三第一次來台北,這裡不是繁華的東京,不是熱鬧的香港,不是莊嚴的北京,那麼「台北」是怎麼來的?當羅大佑唱〈台北不是我的家〉,當林強唱〈向前走〉,台北之外,還有什麼?這個答案,三十五年後,她說——這裡,是台灣人的台灣。 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一樣,有複雜難以說清楚的歷史定位,有不同族群、多種語言,卻共存在一起的社會環境,有日新月異的宗教信仰,地名與人名既中國又日本,糾結的殖民情懷,得天獨厚綿延不絕的自然美景,風味傾城的美食…… 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一樣,新井一二三和台灣人做朋友,她說每個人的背後都像一部長篇小說,活出生猛顛覆的故事。她希望日本人可以傾聽我們的故事,她寫七個章節等於寫七封情書,從北到南的活潑城鄉,從巷弄廢墟的日式建築,從西海岸到東海岸的驚喜悸動……每一封都讓人流下眼淚。 不管「台灣」作為一個名詞或是動詞,我們對每天在這個海島上演化的生命力,彷彿熟悉卻又陌生…… 這是新井一二三的情感之書,也是我們的理解之書。她的文字與觀察足以作為我們丈量內心與台灣的距離,有時可能我們太靠近,以至於忽略了真正要珍惜的部分。 這是新井一二三的傾聽之書,也是我們的面對之書。每翻一次新頁,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自信,閱讀她三十五年後交出的作業,再一次重新擁抱台灣?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譯者簡介 張秋明 資深譯者。筆記整理狂熱者。喜愛注目向田邦子。大田出版:絲山秋子《絲的怪談》,村上龍寓言小說《盾》,奧野宣之筆記系列第三冊《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澎湃野吉系列《第一次出國就去義大利》《富士山我來亂了!》,寺山修司《少女詩集》(大田出版翻譯中)。 目錄 002推薦序_收到一封一封寫給台灣的情書/米果 006推薦序_思考我們自己是誰/陳柏惟 008序_三十五年後交的作業/新井一二三 015前言 第一封 北與南的物語 1 台灣並不是「一個」 018 2 「台灣波士頓」 038 第二封 母語和國語的物語 1 多種語言共存的海島 056 2 國語和母語 060 3 翻轉的「台灣」與學生運動 077 第三封 鬼與神明的物語 1 怪力亂神 088 2 神明的物語 100 3 日新月異的宗教儀式 109 第四封 紅磚與廢墟的物語 1 存留在台灣的日本建築 118 2 遊走台北昭和町 129 3 「文化創意」風潮 140 第五封 地名和人名的物語 1 地名的物語 150 2 台灣原住民的鬪爭 163 3 「正名運動」的去向 172 第六封 台灣和中國的物語 1 複雜糾結的台灣歷史 178 2 日華與日中 189 3 「天然獨」VS「網軍」 198 第七封 電影和旅行的物語 1 西海岸之旅 212 2 東海岸之旅 227 結語 246 參考書目 250 自序/導讀 作者序 三十五年後交的作業 新井一二三 我第一次去台灣是一九八四年夏天。戒嚴令下,感覺黑薰薰的台北,不像繁華的東京,也不像熱鬧的香港,更不像莊嚴的北京。台北到底是怎麼來的?我當時還是個大學生,一時找不到答案,只好把這道高難度課題藏在看不見的抽屜裡,心中告訴自己:以後再說。 現在我能說:當年台北,硬體上還是早已滅亡的大日本帝國遺留在亞洲一角的孤兒;軟體上卻是流亡的中華民國似愛非愛的繼子。可是,收集到這些詞彙之前,我還是要做很多年功課的。 我開始認識台灣是一九九六年。那年我訪問了兩次台灣。第一次是二月中,為日本雜誌的台灣專題去採訪一個星期,見到了社會各界的不少人士。解嚴後已過了幾年,一九九○年代的台灣好比處於青春期,正在超級流行電台的叩應節目和「顛覆」一詞;竟有受訪者臨時騎機車載我去公寓裡的播音室當嘉賓,叫我體會到「顛覆」是什麼感覺。總之,整個社會在沸騰、興奮,充滿著樂觀的熱氣。兩個月後,台灣舉行第一次的總統直選;我又飛進台北,這次還由松山機場搭上了沒有其他旅客的小型飛機,去了台海危機中導彈射來的前線馬祖。 兩次台灣之行讓我認識到一些當地媒體界的朋友,同一年就開始為台灣報刊寫文章了。後來,我跟台灣的緣分從未斷過,一直在台灣媒體上寫專欄結集出書。 記得二○○○年代的台灣社會,眼看就變得越來越乾淨,不僅在環境衛生方面,而且在文化思想方面亦如此。在宜蘭等地,開始看到早期文創的成果。我忘不了在宜蘭火車站外面,牽著孩子的手等候之際,有個年輕人帶把小提琴走上來,一句不說,專門為我們拉了一首宮崎駿動畫片《天空之城》的主題曲《伴隨著你》。那是多麼美麗的記憶! 二○○八年的電影《海角七號》,對我的台灣觀來說,是莫大的轉折點。比誰都「台灣之子」的魏德聖導演拍攝的經典級台片,叫我每看一次就哭一次。好比收到了往南島文化圈的邀請信一般,我忍不住就搭上了南下的高鐵列車。當那趟恆春半島之旅結束時,我已深深刻刻體會到:台灣不是誰的孤兒、誰的繼子;台灣歷來就是台灣人的台灣。 在日本,傳播媒體對台灣的報導遲遲不變。早就民主化了,但是台灣的頭號景點仍不是故宮博物院就是中正紀念堂。至於在戒嚴令下台灣人曾經歷的苦難以及在民主制度下嚐到的希望與失望,很少被報導。 二○一一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後,台灣捐來的大數目支援金叫日本人重新認識台灣。到寶島旅行的日本人越來越多,不僅是烏龍茶和鳳梨酥,而且滷肉飯和珍珠奶茶也風靡東洋。儘管如此,全體日本人對台灣的知識還是少得可憐,尤其跟台灣人對日本的豐富知識相比的話。 我長期都想有朝一日要用日語寫以台灣為主題的一本書,為的是讓日本人多一點、深一點認識美麗島台灣。只是,不瞞你說,寫台灣還是難度非常高的,主要因為在這島嶼上住著具有不同背景的很多族群。到底該由誰的角度去看歷史、解釋現狀,才算公平、有代表性呢?何況,雖然關注台灣三十五年之久,我始終沒有在台灣居住生活的經驗。自己對台灣社會的理解到底多精準,我不敢說有足夠的信心。 應日本筑摩書店之邀,撰寫本書日文原版的過程中,我看了不少書,也上網查了資料,還坐台鐵列車環島一番。可是,在我腦海裡不時浮現的一個又一個台灣朋友們之面孔,才是支撐我書寫下去的指南針。反映著移民和外來政權來來去去的複雜歷史,似乎每一個台灣人心中都有欲說還休的真實人生故事。我親耳聽過一些,也看著他們╲她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