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B 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640821 [代售商品編號] 103969100159 [ISBN-13碼] 9789861373119 [ISBN] 986137311X [作者] 加藤諦三, 井思瑤 [出版社] 究竟 [出版日期] 2021/02/01 [裝訂/規格] 平裝 / 224頁 / 14.8 x 20.8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目錄] 前言 愉快自在地度過人生吧! ? 第一章??? 正視自己的感受,焦躁就能化為穩 1 未滿足的撒嬌欲會妨礙人的成熟 2 壓抑撒嬌欲會導致自我意識缺乏 3 試著接納自己原本的樣子 4 過分追求完美的人易得心病 5 引起自我分裂的兩種情感 6 正視自己的感受,情緒才會穩定 7 不計得失,人際關係才會更強韌 8 了解最坦率的自己,將改變你的生存之道 9 換個目標,人生更輕鬆 10 找到合適的目標,才能確立自我 ? 第二章??? 了解弱小的自己,焦躁就能化為穩 1 過分在乎他人目光,就會產生自卑感 2 自卑感是飛躍性成長的火種? 3 過度自衛,是因為不想暴露弱點 4 拋下恐懼,才能變得自由 5 任何人都不屬於任何人 6 對精神獨立而言重要的事 7 渴望權威的人 8 不再自戀,就能穩住內心世界 9 無意義的一天能讓內心安穩 ? 第三章??? 了解內心的真相,焦躁就能化為穩 1 只有我才是特別的? 2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3 馬上指責別人,是缺乏發展性的證明 4 愛對了,才能開始新的人生 5 別透過工作追求威信 6 你喜歡自己的工作嗎? 7 實現新的自我,就從脫離父母開始 ? 第四章??? 不勉強與人交際,焦躁就能化為穩 1 不要錯誤解讀別人的行為 2 不要和對方「共生」而失去自我 3 別再理會「外頭小綿羊,家裡山大王」的人 4 不勉強自己與他人,是人際關係的基本 5 強加的好意只會帶來反效果 6 過度區分內外的人,很難產生心靈交流 7 對假良心敏感,卻對真良心遲鈍 8 你不需要完美無缺 9 相信自己的價值 10 不恐懼他人的目光 ?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內容簡介】 ★哈佛心理導師、日本國民心理學家暢銷30年經典! ★深度認知自我之作,四個方向帶你找回內在的穩定,讓你情緒穩、生活穩、成長穩、工作穩! ★從「正視自己」開始,了解支配個人思考與行為的癥結是什麼,唯有把「自己」放回生命的中心,才能真正拋下恐懼、獲得自由!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洪培芸(臨床心理師)、蘇俊濠(諮商心理師/FB「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陪你一起穩 為什麼明明這麼小心翼翼了,人際關係還是脆弱不堪? 為什麼總是日復一日地感覺焦慮不安,彷彿永無寧日? 該如何才能活出自己,遇到衝突時不會只想退讓? 影響日本半世紀的國民心理學家,帶你從內在找到真正的安全感,穩住人生路上倉皇的步伐,自信從容,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 穩,是源自內在的安全感,能容納自己的焦慮、失望、悲傷、恐懼,不被負面情緒牽著走。 ◆ 穩,是源自內在的洞察力,能客觀地審視問題,不被他人的意見左右。 ◆ 穩,是源自內在的創造性,能在複雜的局面中抽絲剝繭,客觀提出解決方案,掃除障礙。 ◆ 穩,是一種可習得的境界,能讓你擁有目標和價值感,人際關係更得心應手。 哈佛心理導師、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備受日本人信賴的國民心理學家加藤諦三,用本書告訴你: 穩,就是讓自己變成一個夠大的容器,裝得下各種情緒,能從容自信地接住生命中的各種困難。當你真正獲得內在的穩定後,你將會懂得:自己不必與眾不同,就值得被愛。 學會正視合理需求,活出力量感和邊界感,讓人際關係更加得心應手。 擁有目標和價值感,不被他人的意見左右,持續獲得成功。 當你真的「穩」了,你在乎的人事物,將不再是牽制你的束縛,而是持續突破的動力! 【各界推薦】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FB「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穩穩推薦 許多人在追求了一輩子的名與利之後,猛然發現,最想要的其實是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自在──一種「穩」的境界。這是多麼微小卻又奢侈的盼望,因為對很多人而言,無時無刻處在不安與焦慮中。而這本書能幫助現代人找到回家的路,在如實地看見與接納自己時,體驗到「穩」的身心狀態。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人的一生很短暫,但我們總是苦惱於如何活成他人心目中的期待,卻忽略了自己有權利,也有必要好好地、真真切切地面對與安穩自己不安的內心。該活出自己的模樣了,就從閱讀加藤諦三的作品開始吧。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不安」時,我們就「不穩」。在人生路上的不安穩,時常展現為焦慮、自卑、無法自我接納等狀態。且看作者加藤諦三,以本書為良藥,為不安穩的我們找到安穩的力量。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活得自信從容,不再惶惶終日,是所有人心中的共同渴望,也是一生的追尋。而自信與從容的根基,就是內心的「穩」定。 加藤諦三總是直指核心。揮別不安,活出自信,生命的主人就是你自己。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 作者關注自戀及情緒不成熟的父母教養,使人們既無法當好好撒嬌的小孩,又長成焦慮不安的大人。在內外目光與懷疑下,人無法體會真我的活著。為此,我們更需要自我「相信」、心理「斷奶」、敢於「叛變」,好享受實然的存在感。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FB「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作者簡介】 加藤諦三 1938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社會學碩士。曾任早稻田大學教授,目前為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世和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以及日本精神衛生學會執行委員。 長年主持廣播節目,以專業角度為聽眾解答各種人生疑難雜症,廣受日本民眾歡迎。著有《學著,變幸福》《為什麼我們總是如此不安?》《為什麼我們愛得這麼累》等數十部作品。 〔譯者簡介〕 井思瑤 畢業於日本大學法學部新聞系,目前為專職譯者。 【目次】 前言愉快自在地度過人生吧! 第一章 正視自己的感受,焦躁就能化為穩 1未滿足的撒嬌欲會妨礙人的成熟 2壓抑撒嬌欲會導致自我意識缺乏 3試著接納自己原本的樣子 4過分追求完美的人易得心病 5引起自我分裂的兩種情感 6正視自己的感受,情緒才會穩定 7不計得失,人際關係才會更強韌 8了解最坦率的自己,將改變你的生存之道 9換個目標,人生更輕鬆 10找到合適的目標,才能確立自我 第二章 了解弱小的自己,焦躁就能化為穩 1過分在乎他人目光,就會產生自卑感 2自卑感是飛躍性成長的火種? 3過度自衛,是因為不想暴露弱點 4拋下恐懼,才能變得自由 5任何人都不屬於任何人 6對精神獨立而言重要的事 7渴望權威的人 8不再自戀,就能穩住內心世界 9無意義的一天能讓內心安穩 第三章 了解內心的真相,焦躁就能化為穩 1只有我才是特別的? 2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3馬上指責別人,是缺乏發展性的證明 4愛對了,才能開始新的人生 5別透過工作追求威信 6你喜歡自己的工作嗎? 7實現新的自我,就從脫離父母開始 第四章 不勉強與人交際,焦躁就能化為穩 1不要錯誤解讀別人的行為 2不要和對方「共生」而失去自我 3別再理會「外頭小綿羊,家裡山大王」的人 4不勉強自己與他人,是人際關係的基本 5強加的好意只會帶來反效果 6過度區分內外的人,很難產生心靈交流 7對假良心敏感,卻對真良心遲鈍 8你不需要完美無缺 9相信自己的價值 10不恐懼他人的目光 【內文連載】 〔2壓抑撒嬌欲會導致自我意識缺乏〕 ◆撒嬌,人類最基本的欲求之一 「撒嬌」是人類最基本的欲求之一。但若是曾在童年時期與具有自律神經失調2症狀的成人生活在一起,這樣的人將不知撒嬌為何物。 舉例來說,如果父母本身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就很難允許孩子撒嬌;換言之,孩子撒嬌的欲望會遭到否定。這是因為父母本身就已經很需要別人的愛和關注,根本無暇顧及孩子想要什麼,使得孩子在撒嬌欲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長大成人。 一個三十歲的成年人,心裡卻還留著如三歲孩童的撒嬌欲。不論從社會層面或實際年齡來說,這個人的的確確三十歲了,周遭也會以三十歲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他、看待他,這使得他不能像三歲小孩那樣行動。問題是,這個人無法擁有三十歲成年人應有的情緒,因為三歲的他始終住在心裡,沒有好好長大。 所以他會表現出三歲小孩般的不滿。三歲的孩子正是愛撒嬌的年紀,認為全世界都繞著自己轉,不但要求父母的關注,也認為周圍的人都應該在第一時間滿足自己的欲望。 這些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三歲的孩子會覺得不滿,但三十歲的成年人不會;或者說,三十歲的成年人多半不會有這種任性的要求。至於那些小時候因父母自律神經失調之故、無法盡情撒嬌的人,很容易因為他人對待自己的態度不佳而生氣,尤其是那些會大方展現內心想法的人,簡直就是即刻爆發。 我們不可能要求三歲的孩子依三十歲成人的標準來行動,或具備三十歲應有的心理成熟度。大人不會覺得受傷的事,卻是孩子無法承受的。同理,三十歲的成人不可能像三歲的孩子一樣又哭又鬧,也不可能一發脾氣就亂丟東西。既然這樣,不開心的時候該怎麼辦呢?三十歲的成人會擺臭臉;就像三歲的孩子要是沒人哄,馬上就會覺得無聊,這些雖然已經三十歲,但缺乏撒嬌經驗的成人也一樣。 在這些三十歲成人的潛意識中,壓抑著名為「撒嬌」的基本欲求。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心裡還有如同三歲小孩般、想跟大人撒嬌的欲望;就算讓他回顧自己的童年、讓他意識到原來父母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他也會覺得:「知道了又怎樣?沒滿足又怎樣?自己還不是就這樣活到現在?」但事實上,他的潛意識仍會受到這種欲求控制。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覺得不開心」的情況,根本不知道該拿自己怎麼辦才好。 ◆明明三十歲,卻像三歲一樣的人? 人們常說,所謂的「成人」就是能自我控制的人,我也這麼認為。能自我控制的人,潛意識裡都沒有被壓抑的欲望;反過來說,無法控制自己的人,表示他們的潛意識裡還殘存著童年時未獲滿足的欲求,使人們產生莫名的執著。儘管這些人出了社會、不得不裝出三十歲成人的樣子,但偽裝得再好,留在潛意識裡的欲望依然控制著他們。 一回家就擺臭臉的人,大多是這種類型。他們會想盡辦法彌補小時候留下的缺憾,只是礙於成人的顏面,很難像三歲小孩一樣跟別人撒嬌。試想:都長到三十歲了,要是在家人或伴侶面前哭得像孩子一樣,不是很沒面子嗎?於是他們會替自己的委屈和不滿找各種理由,就是為了給自己留點顏面。也因此,他們經常垮著一張臉,一副別人欠他幾百萬的樣子。 這種明明已經三十歲、卻還想跟三歲小孩一樣耍賴的人,也往往讓周遭感到困擾,因為不同於幼兒,成人很明顯具備一定的力量。大人很清楚,小孩相較之下是種弱小無力的生物,所以再怎麼撒潑,大人也不至於感到害怕;但三十歲的成人不但有力氣,又有頭腦,要是胡鬧起來,絕對會讓旁人不得安寧。 此外,三十歲的成人還有三歲孩子所沒有的性欲,這也使得這樣的人往往會用小孩般的做法,來滿足成人的欲望。 我曾主持過名為《電話人生相談室》的電臺節目,發現有很多這樣的案例。曾有位妻子打電話來,說丈夫在外頭有很多小三。沒想到跟丈夫攤牌時,對方竟說:「妳應該更愛我、更包容我才對。」他不但覺得妻子的責備很不上道,還反過來攻擊她。 如果「撒嬌」這項欲求能在小時候獲得滿足,人類就會自然而然對其他事物產生興趣,並發展出「自發性」(spontaneity)。自發性這種高層次的欲求,必須在基本欲望滿足後才會產生,是一種內在的動力。如果就這樣帶著三歲的欲望長到三十歲,未滿足的部分會導致他對其他事物不感興趣,也不會產生想進一步做點什麼的自發性,更不會想挑戰未知的事物。這樣的人總是等著別人服務,而且絕不會改變自己被動接受的姿態。 就算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只要是心裡壓抑著基本欲望的人,必然會在某個層面表現出被動的態度。這樣的人往往無法為自己做決定:對外,他們會為了他人的願望而行動;對內,則會受制於壓抑在潛意識裡的基本欲求。 換言之,這樣的人被緊緊拴在較早期的成長階段。小時候的欲望不但一直留在他們心裡,更糟糕的是,還不能把這一點表現出來。 ◆越是對自己執著,越是缺乏自我 人類是種很會壓抑的動物:壓抑自己對父母的恐懼、自己對他人的攻擊性,或是「撒嬌」這種最基本的欲望。小時候能黏著雙親撒嬌的人,在滿足這種基本欲求後,接著就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欲望。能對父母撒嬌,是種高度信賴的表現,意味著可以安心地在他們面前表現自己;就算不當個「好孩子」,也不用擔心被拋棄。 但若是因父母患有自律神經失調或其他理由而無法盡情撒嬌,這種欲望就會一直留在心底;長大後,再用成人的表情、帶著孩子的欲求去面對世界。 從渴望滿足到習慣放棄,這樣的人往往被迫妥協。但相對的,他們即使長大成人,內心仍像孩子一般,渴望他人無私的奉獻,這全都是出於對個人欲望的執著,這樣的人其實是「眼中只有自己」(self-obsessed)的。我們常說的「我執」也是同樣的意思。所謂的「我執」,就是指偏執地想滿足自己的基本欲求。 希望別人對自己敞開心扉,希望別人主動靠近,絞盡腦汁想要擁有更緊密的人際關係,這都是因為小時候沒辦法好好黏著大人撒嬌的緣故。 三歲的孩子希望所有人都注意自己、所有行動都以自己為中心。當這種欲望沒有獲得滿足時,長大後就很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只要別人不繞著他轉,就會覺得不爽。這樣的人就算成年了,還是會想擁有這種人際關係。相反的,真正成熟的人,就算並非身為群體的關注焦點,也能覺得開心和滿意。 三歲的孩子得不到關注時,會憤怒地攻擊對方,但三十歲的成年人根本不可能這麼做,於是會把這種遭到忽視的不滿投射在各種層面上,想方設法去找對方麻煩。 若你常常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感到不滿,應該先反思一下:「撒嬌」的基本欲求是否壓抑在你心裡?被迫放棄任何一種未獲滿足的欲求,都是強人所難的事。正因如此,長大後對人際關係的要求才會這麼多;又因為別人達不到這些要求,感到不平與不滿。 從「欲求遭到壓抑」這一點來看,眼中只有自己、我執和缺乏自我其實是一樣的:基本欲望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形同被迫放棄,而且還得壓抑它;但是潛意識仍執著於想滿足它,於是形成了我執。同時,由於基本欲望的不滿足,因此無論到幾歲,與年齡相應的高層次欲求或願望都不會自然出現,也因此導致自我意識的缺乏。 害怕意識到自己真正的欲求而壓抑它的人,容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三十歲時,不敢正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四十歲時,不肯面對希望別人如何相待的期望,這麼做無異於拒絕接受關於真我的重要事實。 罹患自律神經失調也只能說是剛好。 〔3試著接納自己原本的樣子〕 ◆過高的自我期待 一旦想透過「有面子」的方法去滿足撒嬌這種基本欲求,就會變成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 被視為憂鬱症病前性格之一的,正是高到不切實際的自我要求。美國心理學家及精神病學家卡倫.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認為,這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特徵之一。在這些疾病的治療中,最重要的就是降低自我要求的標準;只是對自卑感很重的人來說,他們的自我要求原本就有高到不切實際的傾向,更會在達不到目標時感到異常痛苦,進一步讓自我評價變得非常低。 為什麼他們無法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呢?我認為這也是未獲滿足的撒嬌欲在潛意識支配的緣故,讓他們雖然想降低自我要求,卻又強迫自己不能那麼做。苦於某些強迫症狀的人,其實是不自覺地執著於滿足自己心裡的某項欲望。 具有憂鬱症病前性格的人,就算再累,也無法放下工作休息。儘管他們很想歇一歇,也很清楚適度的休閒更能提升效率,而且時間上的確做得到,但就是不會去做,他們就是無法對工作放手。 在基本欲求未獲滿足的情況下成長的人,其潛意識會執著於滿足這些欲望。前面說過,三十歲的成人無法像三歲的孩子那樣耍賴,不僅如此,還必須時刻維持著成人的體面,使得他們的自我要求往往高得不切實際,就算再累,也無法放下工作。 這些內在其實沒有跟著長大的「虛擬成人」,很容易成為身心俱疲(burn-out)症候群(或稱「燃燒殆盡症候群」)的預備軍。 他們兒時的撒嬌欲明明沒有獲得滿足,卻認為自己心裡沒有這種欲求,還裝出一副沒事的樣子。這些人為了壓抑不斷冒出頭的欲望,將使內在的規範意識──也就是必須遵守道德、倫理、法律等社會性規則的意識變得非常強大。 ◆不要為了強求「沒有的東西」而毀掉自己 基本欲求未獲滿足所帶來的悲劇,還不止於此。 憂鬱症患者的思考,往往以「沒有的東西」為中心而運作。他們會為自己的缺乏而感嘆;聚焦於此的結果,又進一步產生寂寞感。過分在意自己沒有的東西,並對此過度反應,使得他們一旦遇上小小的挫折,便很容易意志消沉。明明是很容易修正和改善的地方,憂鬱症患者卻往往覺得一切無可挽回。 為什麼憂鬱症患者會對「沒有的東西」過度反應、過分執著呢?這其實都是過高且不切實際的自我期待所導致的。 對不可能之事抱持期待,也意味著否定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感嘆「我如果是某某人就好了」,也只是徒然浪費自己的天賦而已。一旦被「自己沒有的東西」所困,就無法在現實中真正實現自我,因為滿腦子只想著那些高到不切實際的自我期許,並將所有的能量都浪費在上頭。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著作《神經症與人的成長》(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中,這樣描述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所追求的榮譽: 「將驅使自我實現的能量,轉移到實現『理想化的自我』。」 最後,因為能量用錯地方,使得人生遠遠偏離自然的軌道。 瑞士哲學家卡爾.希爾逖(Carl Hilty)在著作《幸福論》中寫道: 「我做了一切能力所及的事。現在我覺得自己獲得了釋放,肩上的擔子也消失了。就像清償了所有債務的人那樣輕快。」 「希望妻子和朋友能獲得永生是愚蠢的。因為你期望擁有的,是自己沒有的能力;你想獲得的,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的確,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往往執著於「自己所沒有的」,卻在同時失去了「自己所擁有的」。旁觀者當然很清楚地知道這有多不智──其實患者本人也很明白這一點,卻無法將目光移開。 到這裡,我們稍微整理一下:基本欲求沒有得到滿足→高到不切實際的自我期待→執著於自己所沒有的,卻反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如實的自己」讓你更自在 有些人之所以不喜歡與人交際,是覺得自己不擅長說話。但只要仔細探究,就會發現:他們期待的人際關係,是被別人捧在手心裡呵護。歸根究柢,仍是因為潛意識裡還有沒處理好的問題。 「所謂『活得好』,意思是接受如實的人生、如實的自己、如實的結果。抓住機會,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並對結果感到滿足。」美國心理學權威大衛.西伯里(David Seabury)如是說。 會執著於自己缺少之物的人,其潛意識中一定有問題存在;參與他們成長過程的親近成人中,也多半具有自律神經失調傾向。 大衛.西伯里在著作《與焦慮共處》(How to Worry Successfully)中提到,患有自律神經失調、經常感到不安的人,在判斷別人的行為時,往往秉持著絕對主義(absolutism)──認為世界上存在著絕對且永恆的真理和標準。問題是,什麼都要跟「完美」比的話,我們永遠是輸家。 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在建立伴侶關係時,常讓對方產生一種「非得達成『不可能的任務』才行」的感覺。但殘酷的是,患者所愛的,未必真的是對方本身,而是願意為他「使命必達」的精神。 〔5引起自我分裂的兩種情感〕 ◆在「應然」與「實然」之間分裂的自我 我認為「實然的情感」與「應然的情感」之間的落差,會毫無理由地、不明所以地讓人覺得不愉快。有些人在真正的情感浮現前,會先考慮自己應該有什麼感覺:看到這樣的風景,就應該產生這種感觸;在這種狀況下,應該覺得快樂才對;這時表現出悲傷應該比較正確??諸如此類,在體驗實然的情感前,腦中就搶先一步浮現應然的情緒反應,並努力表現出來。 這種勉強自己的行為,會讓人陷入難以形容的鬱悶。心裡完全沒有某種情緒,卻要這樣表現,這除了會讓自我一分為二,本人也會拒絕意識到這種內在分裂。 傷心的時候,除了悲傷,我們很難感受到其他情緒;無法產生感激之情的時候,也沒有任何手段能讓我們這樣覺得。人的情感並不會因社會規範或倫理而改變,但很多人在小時候就被教導「這時候就該表現出這種情緒」;更甚者,若沒有在當下表現出應有的情緒反應,還會遭到父母責怪。這使得某些人在表達情感時,無法以自己的真實感受為優先,而是得先考慮別人的期待。他們在與別人接觸時,會先思考:為了獲得對方的接納,自己在當下該展現怎樣的情緒才好? 另一方面,能在意識層面掌控情緒的人,可說已經喪失了自我;只差一步就會踏進這種狀態的人,則會對情感在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分裂感到不快──已喪失自我的人,無法感受到這一點。只不過,他們雖然不覺得哪裡怪怪的,但也沒有活著的實感。 當然,不光是情緒,許多人在行動前,總是先考慮別人所期待的「應該」,再鞭策自己依此執行。但他們往往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應然的行動上。 一直想著「要專心」,卻怎麼也無法集中注意力的人,應該想想自己內心是否存在著分裂感。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分裂感會導致過度緊張,而自律神經失調就是對這種緊張感無所適從或難以忍受的一種反映。就算旁人提醒「沒必要那麼緊繃」,只要內心深處的分裂沒有解決,緊張感就不會消失。同樣的,有些人能感受到這份緊張,有些人卻意識不到。 ◆是否曾覺得「現在這樣就很好」? 包括情感和行動在內,自我在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分裂,會讓人感到煎熬,而且這種痛楚毫無意義;換言之,它不是能帶來成長的痛苦。就算嘗盡這分苦楚,我們的情緒也不會因此變得成熟。 此外,這種痛苦也與生存意義沒有任何關聯。球隊訓練或登山時感受到的辛勞,是與活著有關的痛苦;但因內在分裂所產生的煎熬,則與生存意義絲毫無涉;甚至可以說它否定了「活著有其意義」。 為了擺脫這種痛苦,人們會想盡辦法,其中一種方式就是追求權力和名望。有了它們,就能獲得旁人的喝采,能讓人覺得自己被周遭所接受。 一個人之所以用應然的樣貌處世,就是為了得到其他人的認同與接納。這說明了從他很小的時候開始,就為了得到旁人的認可,不得不滿足他人的期待;也說明了周遭的人從來不曾接受真正的他。除非成為別人所希望的自己,否則無法獲得接納,實然與應然的自我就這樣產生了分裂。 成年後,依然用同樣方式謀求認同的人,會因為不安而執著於追求權力和名望,卻也因此變得更為焦慮;內在有所分裂的人,往往都苦於這種永無寧日的渴求。他們無法接納實然的自我,而這種感受又會轉化為面貌模糊且不明所以的罪惡感。所以,他們永遠無法覺得自己「現在這樣就很好」,總是認為「不能這樣下去」,卻又說不出個理由。 喬治.溫伯格曾提到,他給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的建議之一,是把「現在這樣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好」的想法放在心上。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不過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應該沒有如此思考的餘裕吧? ◆名利並非救命藥 有飯吃,有屋住,有衣穿,有朋友。這樣還有什麼不好的呢?但對於「實然自我」不曾獲得接納的人來說,他們不會這麼想。只要對實然自我的罪惡感依然存在,就會陷入「我不能這樣下去」的苦惱。 無法享受性愛,並對性抱有罪惡感;無法盡情玩樂,因為快樂會妨礙罪惡感的存在。既無法沉浸在音樂中,也無法享受運動的樂趣;無法投入工作,因為比起完成時的爽快,只要一想到「下一件工作」,就會陷入焦慮;就算看到美景,也無法樂在其中。 罪惡感會妨礙他們享受任何美好的事物,讓所有事情都變得索然無味。 他們拚命追求權力、名望、財富,試圖拿這些外在事物,去戰勝因內心分裂而導致的緊張與苦痛。但這種方法不可能成功,因為無論獲得多少外在成就,他們終究沒有成為自己內心的主人。我認為那些難以取悅的有權人士,就是這樣的人。 話說回來,變成難搞的權力人士還算好的,因為有更多人雖然試圖用這種方法克服內心的苦悶,但到頭來要不就是沒錢、沒權也沒名,只剩下痛苦與悲慘;要不就是變得死氣沉沉,整天嫉妒他人的成功、扯別人後腿。 會去追求名望,本來就是為了戰勝內心分裂的苦痛;所以就算獲得了好名聲,仍會持續嫉妒他人。從這個角度來說,有名望的人,和沒獲得它的人其實是一樣的。)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如對商品有疑問請使用「聯絡店家」發問,發問時請告知完整商品名稱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例假日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 聯絡店家 功能聯繫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樂天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其他注意事項: 建議可多利用7-11取貨付款,可在自己方便的時間領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