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描述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B 自然泛黃書斑、髒污、內頁些微有破損。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685749 [代售商品編號] 101796400279 [ISBN-13碼] 9789860601602 [ISBN] 9860601607 [作者] 馬丁?魯維克, 馮奕達 [出版社] 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 2021/03/24 [裝訂/規格] 平裝 / 440頁 / 14.8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目錄] 導讀一“You should”/洪廣冀 導讀二 大尺度與多樣性:看歷史與科學的另類方式/黃相輔 引言 第一章:讓歷史成為一門科學 編年的科學 為世界歷史定年 世界歷史分期 以挪亞洪水為信史 有限的宇宙 永恆論的威脅 ? 第二章:自然有其古文物 歷史學家與古文物家 自然的古文物 化石新觀念 歷史新觀念 化石與大洪水 勾勒地球史 ? 第三章:草繪整體觀 新科學文體 「神聖」的理論? 緩慢冷卻的地球? 循環的世界機械? 古今兩世界? ? 第四章:擴大時間與歷史 化石:大自然的錢幣 地層:自然的檔案庫 火山:自然的古跡 自然史與自然的歷史 猜測地球的時間跨度 ? 第五章:撐破時間的極限 滅絕,確有其事 地球的上一場革命 現在:通往過去的鑰匙 漂礫作見證 聖經大洪水與地質學洪水 ? 第六章:亞當之前的世界 在地球的上一場革命之前 奇特爬蟲類的時代 新「地層學」 勾勒地球的長期歷史 漸冷的地球 ? 第七章:力排眾議 地質學與《創世紀》 令人坐立不安的外人 「災難」對「均衡」 大「冰河期」 ? 第八章:自然歷史中的人類歷史 馴服冰河期 與猛瑪象同行的人 進化問題 人類演化 ? 第九章:多采多姿的深歷史 邊緣化的「地質學與創世紀」 恰如其分的地球史 地質學走向全球 走向生命起源 地球歷史跨度 ? 第十章:全球規模的各種地球史 地球歷史定年 大陸與大洋 大陸「漂移」爭議 新全球構造 ? 第十一章:眾多行星之一 地質年代學的再推進 災變捲土重來 揭開最久遠的過去 宇宙脈絡中的地球 ? 第十二章:結語 地球深歷史回顧 過去的自然事件及其成因 對深歷史的認識有多可靠? 「地質學與《創世紀》」再評估 ? 附錄:不自量力的創造論者)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這段大歷史不僅關乎地質, 還包括動、植物,山川、河流、地震、大洋、大氣, 以及其他星體,貨真價實是部地球萬物的歷史, 也呈現出人類如何創造自身? ? 人類如何發現和發明大地的時間? 深時間如何需要歷史感? ? 作者獲頒美國科學史學會終身成就Sarton Medal ? 佛洛伊德曾說,有三大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在自然界的自我定位。哥白尼將我們從宇宙的中心移開,達爾文將我們變成赤身裸體的猿猴,第三場就是他自己,揭發了我們潛意識的深度,其實,在這些之外,還有第四場革命,那就是地質學發現:人類擔當主角的時間很短,地球的絕大部分時光,都是無人類的世界。 ? 細究這場被忽略的地質學革命,將會挑戰我們思考的慣性。 ? 首先,宗教並不是阻礙科學發展的保守勢力,相反地,《聖經?創世紀》裡的六日論,給了研究者想像的依據,是創造性活動的靈感泉源。當田野調查幫助人類邁開想像的步伐,將神聖造物主佈置舞台的「六日」,延伸發展成「岩石、山川等無生命之物」也有其過往歷史的概念,這才進而造就地質學的開展。 ? 另外,研究者固然把「大自然當成書」,尋查冰河、火山、隕石的痕跡,推測造成這一切的普世成因。但要不是借用了人文學科裡的歷史學,學習編年史家編纂年鑑的方法,重建各種地質「事件」,思索「偶然性」的意涵,明白即便有了後見之明也無法預測這些「事件」。這讓地質學發展出這幾百年來的獨特面貌。 ? 人類為什麼對地球何時誕生深感興趣?在神聖的追尋裡,是什麼讓人類跨出第一步開始正視外在世界的岩石和化石,並突破想像中的時間長度限制?這些前仆後繼相互爭辯的偉大心靈如何相互傳承,又相互修正?全球貿易和殖民、自然環境測繪和探險,如何把地球史推向全球規模? ? 作者是科學史領域的大師,本身也是虔誠的基督徒,更是訓練專精的地質學家,專研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無脊椎動物腕足動物門。在這部旁徵博引的大敘事裡,作者不只述說歷史上的地質學追尋,還融合親身經歷過的二戰後地質學界生態,講述全世界如何因為冷戰局勢,而缺少來自蘇聯與中國地質學界的貢獻。從阿爾卑斯山到大西洋,從中國西南到美國西部,從編年史家到地球科學家,讀者隨著這段地質學進展,將一起領略到人類知識活動的挑戰和樂趣,人類又如何創造自身的意義。 ? 經過這場革命,人類不再是宇宙的主角,地球擴展了自身的時間尺度,人類重新創造了自身。這段大歷史不僅關乎地質,還包括動、植物,山川、河流、地震、大洋、大氣,以及其他星體,貨真價實是部地球萬物的歷史。沒有地質學家用歷史的方法研究山川,就無法揭開山川如今的樣貌。生物學家沿用了地質學家的方法,探究演化的歷程,若不從演化入手,就無法了解生物的型態和習性。天文學家採用的地質學家的方法,不斷重建大霹靂以來的宇宙歷史。 ? 地質學不只是關於地底和岩石的學問,當地質學結合天文,可以帶領人類認識宇宙,當地質學結合生物學、大氣學,就是一部關於生命起源的探尋。關心地質學史就是關心人類如何認知自己在大自然中所處位置的歷史。 ? 得獎紀錄 ? 英國科學史學會年度最佳通俗專著Dingle Prize 科學史學會最佳通俗專著Watson Davis and Helen Miles Davis Prize 美國出版者協會專業著作獎 美國圖書館學會專業著作獎 ? 名人推薦 ? 審定者 黃相輔(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 ? 專文推薦 洪廣冀(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黃相輔(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 ? 寒波/科普作家,經營部落格與粉絲頁「盲眼的尼安德石器匠」 陳文山/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Gene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蔡政修/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潘昌志(阿樹老師)/科普作家、 部落格及粉專「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副總編輯 謝隆欽/EARTHWED成長社群、中山大學附中地科老師 ? 拒絕「物種會變化」的十八世紀居維葉,早被地質學者視為歷史,但居維葉卻是作者開啟科學生涯的重要參考資源。後來作者轉行當歷史學家,他的這段地質學研究經驗,反而為科學史研究帶來新意。這一切是如何發生?又有何深意?在這個注意力只能維持30秒的年代,這是你為何需要閱讀一本時間尺度達45億年的書的理由。——洪廣冀(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 這本書不僅是講述人類如何認識地球漫長歷史的科普書,也是一部以多元視角探討地球科學學科領域發展的歷史。在這個曲折複雜的知識探索過程中,各種跨文化、跨學科的知識資源被整合,……「歷史」的意義也隨之擴大。——黃相輔(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 ? 這本書非常權威,又充滿吸引力,包羅萬象的歷史廣度,足以讓來自科學界和人文學界的讀者都手不釋卷。——《新科學家》 ? 作者的解說功力了得,讓我們能快速認識「前現代」人類的思維模式,用巧妙的方式解釋自然史的概念如何深深地嵌進文化史裡。——《自然》 ? 真是一部博學多聞又扣人心弦的作品,作者帶領讀者看見逐漸累積起來的地質科學成就。——《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 這部精彩的大敘事從十七世紀跨越到二十一世紀,當中充滿傑出心靈的發現、爭辯、洞見和解釋。——《倫敦書評》 ? 作者娓娓道來一個有關「地球的歷史」如何一步步轉變的故事。經過人類持續更動的自然觀、科學方法的進展,以及基督教信仰的消長,有關不同版本的「地球的歷史」也隨之誕生。作者成功將引人入勝的敘事編織在一起,敘說地球歷史的長度量級如何衝破早期追尋知識者能想像的尺度,每位知識的創造者又如何透過觀念的錘鍊和確切的行動,促成科學思考的推展。——《泰晤士高等教育》 ? 作者簡介 馬丁?魯維克Martin J. S. Rudwick 身兼地質學家和科學史家身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 以地質學為業時,研究主題為,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無脊椎動物腕足動物門。 曾獲古根漢獎,以及各項重要獎項,包括社會科學學會的Bernal Prize、科學史學會George Sarton Medal、科學史學會Levinson Prize、英國科學史學會Dingle Prize、科學史學會Watson Davis and Helen Miles Davis Prize。獲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British Academy)成員。 譯者簡介 馮奕達 專職譯者。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譯有《帝國何以成為帝國》、《大人的地圖學》、《全球史的再思考》、《帝國與料理》、《帝國城市》、《不曾結束的一戰》、《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獻給國王的世界》等書。並以八旗文化出版的《帝國與料理》、《職人新經濟》,兩度獲得「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書」殊榮。 ?)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如對商品有疑問請使用「聯絡店家」發問,發問時請告知完整商品名稱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例假日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 聯絡店家 功能聯繫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樂天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其他注意事項: 建議可多利用7-11取貨付款,可在自己方便的時間領貨。